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325926/9787811325928 ·条形码:978781132592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 |
 |
|
 |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页码:1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11325926/9787811325928
·条形码:97878113259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的回响
·图书品牌:北京首发精典
内容简介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中的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物种起源》。他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一些西方思想家吸收了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而且是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发展原则。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在历史上一度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像中国近代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其中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对包括梁启超、章太炎、鲁迅等几代人都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
媒体推荐 中国人世界性的视野和观念的确立,是以推崇西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为标志的。我们今天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够比较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五四新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现代文学的真实面目。
本套丛书正是从五四以来对中国文学和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中选出十位,编选的一套他们对中国的影响的文集。每一卷都不仅包括外国思想家或者作家在中国被翻译介绍的原始材料,还收集被研究、被阐释、其思想观点在中国被应用的材料。
本套丛书的规模相当壮观,在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系统的专题性资料汇编,与此前出版的《中外文学关系资料汇编(1898-1937)》-起,可以说填补了一大块学术的空白点。新材料必然会推动新的学术研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给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成果。
——陈思和
编辑推荐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是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中的一册。
目录 《世纪的回响·外来思潮卷》出版序
《世纪的回响》丛书序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序
第一辑 关于达尔文
西博士新作《人本》一书
郭嵩焘日记(选)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新派生物学(即天演学)家小史
生物学大家达尔文自传(选)
第二辑 达尔文著述译介
《人类原始及类择》自序及导言
《人及动物之表情》译者弁言
第三辑 《进化论》的影响
原强
上清帝第六书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原变
族制
论进步
物质进化论
《民报》发刊词
俱分进化论
人之历史
天演进化论
青春
文学革命论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选)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
生物进化与球面沿革之概说
生物学在学术界之位置——八月十八日在南京应科学社生物学研究所开幕讲演
读史二十首(选)
《进化和退化》小引
三闲集·序言
第四辑 《天演论》及其他
天演论(选)
译《天演论》自序
与严幼陵先生书
天演论·序
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读后
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
斯宾塞尔的政治哲学
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九(选)
生存竞争与互助
达尔文主义
社会进化论·绪论——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
四十自述·在上海(一)
附录一:本书主要人名、书名、地名及术语等译法对照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世纪的回响》丛书共编过三辑,每辑十种。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编成。列名主编的是李子云、赵长天和我,但主要是李子云老师策划的。当时出版界已经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纯文学的著述难以正常出版。李老师负责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的工作,她想学习巴金先生在30年代主编《文学丛刊》的榜样,编辑一套大型的文学丛书,系统介绍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这个想法大约是得到了巴金和王元化(他们都挂名为这个基金会的法人代表和会长、副会长等职)等前辈的支持,我记得“世纪的回响”五个字是巴金先生颤抖的题词,而王元化先生还亲自提议并且找人编辑了诗人辛劳的创作集。具体的过程我记不清了,最初李老师与我讨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正准备出国,她要我推荐两个年轻人来帮她做些具体的编辑事务。我就建议她找复旦的郜元宝和华师大的杨扬,那时他们俩还都是副教授,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杨扬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一些,他为这套丛书的编辑工作出了不少的力。前两辑编得很顺利,由珠海出版社于1997年和1999年先后出版。第一辑为“创作卷”,第二辑为“批评卷”,每辑十种,作者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里不怎么提到的作家和批评家。“创作卷”有许地山、废名、凌叔华、卞之琳、吴组缃、冯至、穆旦、芦焚、丽尼和辛劳;“批评卷”有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叶公超、李健吾、梁宗岱、朱光潜、李长之和路翎。编者大多是复旦、华师大的青年学者与一些还在读书或者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也有个别年纪较大的研究者参与了工作。这两辑的作者名单是怎么定的我不了解,如果我参加了意见的话,也许“批评卷”里会有唐浞,常风两位的文集。我回想一下自己当时的行踪,1995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其后有两次去瑞典和台湾,到1998年下半年我又去了韩国首尔大学半年,总之,是不怎么在上海。等我回来可以安心做一些事的时候,那两辑书已经顺利出版了。
丛书的前两辑有过不少好评,第一辑出版后不久又重印了一次,正面的评价也不少。出版社方面很高兴,有一次总编还特地来上海请了两桌酒席。本来出版社还想把它作为重点图书去参加评奖,但后来发生了一点问题,因为那些作品都是从原著中找来的,作品的语言还保留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言习惯,现在看来就有些不规范,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曾经想按照现在流行的规范修改,但李子云老师坚决不同意,要求原汁原味地保留当时作家的语言习惯。
文摘 第一辑 关于达尔文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
近四十年来,无论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思想界、人事界,皆生一绝大之变迁,视前此数千年若别有天地者然。竞争也,进化也,务为优强,勿为劣弱也,凡此诸论,下自小学校之生徒,上至各国之大政治家,莫不口习之而心营之。其影响所及也,于国与国之关系,而帝国政策出焉;于学与学之关系,而综合哲学出焉。他日二十世纪之世界将为此政策此哲学所磅礴充塞。而人类之进步,将不可思议。此之风潮,此之消息,何自起耶?日:起于一千八百五十九年(即咸丰九年)。何以故?以达尔文之《种源论》(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于是年故。
达尔文名查理士·罗拔(Charles,Robert,Darwin),英国人也,生于一千八百零九年(嘉庆十四年)。与美国前大统领林肯、英国前大宰相格兰斯顿同岁生。论者称其年为人道之福星云。其祖父埃拉士玛士(Erasmus Darwin)以医学及博物学有名于时,于植物变迁之迹,颇有所考究。父名罗拔,世其医学。达尔文九岁丧母,其幼年在小学校也,才智无以逾人。校中功课,常出其妹之下,惟好搜集昆虫草木金石鱼介等以为乐。盖其博物学大家之资格,天授然也。十六岁入苏格兰之埃毡保罗大学,复更人琴布列大学,为教师亨士罗所器重,受其薰陶,慨然有立伟功于学界之志。千八百三十一年,卒业于大学。时英国政府奖励学术,将特派一探险船于海外,周航世界以资实验。达尔文得亨士罗之保荐,遂得附所派之壁克儿船以行,时年仅二十二。是岁十二月二十一日,船发济物浦,直航南亚美利加,复遍历澳大利亚洲等处,环绕地球,五年而还。此五年内实为其一生学问之基础,一切实验智识,皆得于是。归国之后,首著《壁克儿航海日记》一书以公于世,声价藉甚,不数月而诸国翻译殆遍。后陆续著《壁克儿航海之地质学》《珊瑚岛之构造及分布》等书。于是博物之名大噪,被举为国学会院名誉会员。千八百四十二年,遂去伦敦,卜居于京特省附近之一村落,屏绝尘俗,潜心涤虑,将航海五年内所搜之材料所悟之新说,整齐之锻炼之,盖其精心毅力,务求真理之极则,不敢自欺,不肯急功近名以取誉于世,殆欲积二三十年之力,成一满志踌躇之大著述,或至身后乃始布之,其眼光之伟大有如此者。
不图事与心违,千八百五十八年,达氏之知友和理土,忽自南美洲寄一稿于达氏,请其商于先辈硕学黎亚儿氏而刊布之。达氏一读其文,恰与己十年来所苦思力索蓄而未发之新说一一暗合。若在器量局小者流,或不免
……
后记 1898年,严复译著《天演论》(译自1894年出版的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正式出版,达尔文声名远播中华大地,他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生物进化论术语也“在半死不活的中国,成了日常习用的话”(陈兼善《进化论发达略史》,《民铎杂志》第3卷第5号),有中学教师以物竞天择、自立自强作为学生作文的题目,小学教师把《天演论》用作讲授的课本,我们所熟知的“胡适之”的大名正是在当时的风气下诞生的,而胡适的本名“胡洪骅”反倒令人陌生,青年鲁迅也曾不顾本家老辈的劝说,“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诸多事实都足以说明一个多世纪以前达尔文进化论的引进对古老中国所产生的空前震撼和深远影响在世界上亦属罕见。尽管我们今天以学理的角度重新来审视严译《天演论》,会感到翻译文本与原著文本并不相符的遗憾,更会觉得严复所译介的进化论与达尔文的科研成果及思想精髓有所偏离和出入,严复宣扬的进化论虽保存了进化论的重要范畴、基本概念和理论术语,但已偏离了生物进化论具体科学的特殊语境,其中已融入严复个人的思想和体认,得到意识形态的认可并契合时代要求,因而独霸话语权相当一段时日,这已被众多专家所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何会被改造且对几代先进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如此强有力的震撼。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国因贫弱、衰败、落后而被强敌宰制、凌辱、肆意践踏的例子数不胜数,日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腐朽的封建王朝则被迫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传教士渗入等等。民族危机的加剧,国家濒临岌岌可危的境地,早已引起一部分国民的愤慨,士大夫、知识分子、先知先觉先醒者们不断地进行探询、求索,力图找到强国富民的方略,他们最初只是为了抵抗侵略、被迫防御,所以有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的提出,也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企图推翻封闭专制的清王朝,走中西结合的民族资本主义道路,《资政新篇》表达了中国近代农民变革求新的要求,这些探索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功,但孔孟后人们“匹夫有责”的强烈信念并没有受到折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大清帝国败给家门口的东洋小国,丢尽了脸面,举国震惊,怒脉贲张、椎胸泣血、匪夷所思,先进的中国人自觉地承担起凝聚国力、焕发民心、开启民智、振奋民情的重任,他们从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低成效中吸取教训,迫切希望找到提高国民素质、救亡图存,也是“自强保种”、革故鼎新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武器(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认为,这一失利“使战败国人民觉悟到‘政治改革’实远比‘科技改革’更为重要”),这一具有哲学高度的理论必须具备两点:一、它是科学的、可信服的,有益于改善国家败像,改良国民劣质;二、它是融通的、可改造的,可以服务于当时当前的现实需求,从而切实改写中国的面貌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