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1066201 ·条形码:97873010662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曾国藩七大管理方略 |
 |
|
 |
曾国藩七大管理方略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301066201
·条形码:97873010662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光华
内容简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剖析,包括曾国藩如何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局官不败,晚场善收等典型事例及精辟哲理名言,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养分,以使今天的领导者能够“可戒可法”。
作者简介 宫玉振,中国战略管理研究专家,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战略与管理思想研究。著有《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兵解奇方:曾胡治兵语录》、《曾国藩兵法与领导艺术》、《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多媒体课程包)、《孙子兵法全典》(副主编)、《白话三略》、《黄石公三略与成功之道》等10余种,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媒体推荐 前言
笔者认为:曾国藩堪称管理者的一面镜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台湾籍的一位商人在新加坡办企业,与其合资的上海一家企业派了4个人到新加坡学习。为了获得这位老板的肯定_和赞赏,也许还为了回到企业后的地位,这4个人竟然互相打小报告说其他人的坏话。这位老板为了改变他们,告诉这4个人一个月之内不用上班,要求他们把《曾国藩家书》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一个月以后,他们上班了,从此相互之间不仅没有再打小报告的现象,而且关系也非常好。
这个故事,很典型地说明了曾国藩的管理思想与实践对于管理者的现实价值。曾国藩带兵为官数十载,挽狂澜于既倒,成就了清王朝的中兴之业,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兴名臣之首。如果没有高明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智慧,他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他是一个悟透了中国文化的人。他的为人行事,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他的忧患意识,他的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精神,他对子弟、子女的教育方法,他在逆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尤其曾国藩是一个很善于概括的人,他在不经意中留下的许多话,充满了哲理性,可以说既是他为官一生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所在。这也是许多企业家对曾国藩很着迷,不断从曾国藩身上汲取运筹企业的指挥和经营方略的原因所在。
柳传志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访问时曾经说过:“我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在管理上只用了30%的精力,其余70%要处理外边的一些东西。”品味曾国藩的这些血泪经验,大致可以明白,柳传志谦和的人格性情,实在也是环境磨砺的结果。
在新一代企业家看来,柳传志的这种也许是“为难自己”、“不够自我”的一面,对于联想集团的发展其实起到了一种常常被忽视的作用。联想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失误,与柳传志“不狂不妄”和“头脑不发热”等风格大有关系。牺牲一些个人的率性自由,多些忍受妥协,是为了与环境更加和谐,使企业在已经非常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之外不再另添麻烦。
有人说,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酷似曾国藩。当年曾国藩为激发士兵打仗的积极性,许愿“打下城池,可大掠三天,军法不管”。年增长速度200%以上的华为,在创业期的价值标准是“只以成败论英雄”。华为的高速增长,有赖于任正非在创业初期营造的“乱世出英雄”的氛围。华为的一位老员工在回忆那个时期时说:“攻占一个山头,活捉一个师长,立马被提拔成排长或连长。毕业两年的学生可以管理一个五六十人的部门,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只有19岁,提升最快的高级工程师是在工作之后的第7天,只要做成一两件事就能平步青云。”
曾国藩说过:“凡做大事,以寻找替手为第一要义。”李嘉诚在两个儿子八九岁的时候,就专设小椅子,让他们列席公司的董事会。大学毕业之后再送他们到美国深造。为了培养儿子的艰苦精神,从不给他们零花钱。每逢星期日,李泽楷就跑到高尔夫球场当球童。挣日常的零用。学成归来,李嘉诚先把他们派到加拿大的分公司磨炼一番,回港后再一步一步升上去。直到1997年之后,兄弟二人才大显身手,哥哥李泽钜一手策划了“长实”与“和黄”的重组,使市值猛增260多亿港币。弟弟李泽楷则与新加坡巨富争夺香港电讯一举成功,从此.李氏兄弟开始叱咤香江。
……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的剖析,包括曾国藩如何借助时代变局,营造自我发展舞台:如何集中众人智慧成就大事;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与下属;如何保持局官不败,晚场善收等典型事例及精辟哲理名言,总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养分,以使今天的领导者能够“可戒可法”。
目录 第1章曾国藩的用人方略
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掌握的三大手段
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第2章曾国藩的选人方
选人不可以眼光太高
……
文摘 书摘
◆考察是用人的基础
用人关键是知人,知人关键在于考察。为了掌握人才的基本情况,曾国藩十分强调对人才的考察,认为考察是用人的基础。对于前来投效的人,曾国藩认为可用的,先发给少量的薪资,把他们安n顿在幕府,然后亲自接见,暗中观察。等感到了解得比较深,确有把握的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而对于那些他认为可以大用的人,他的考察就更细致,时间也更长。
鲍超是湘军名将,与多隆阿齐名,号称“多龙鲍虎”。他本来是胡林翼的旧部,后来因为与多隆阿不和,便以乞假省亲为名离开了军营。他的同乡李申甫是曾国藩的幕僚,便将他推荐给了曾国藩。一开始曾国藩只交给他两营人马,鲍超嫌少,对李申甫说:“过去胡大人待我推心置腹,比起对待其他将佐来都要另眼相看。兵若干,饷若干,凡我请示的事情,从来就没有不准的。我有战功,胡大人就马上赏赐;我身体不舒服,胡大人就马上送来医药。我没有衣甲,胡大人就解下自己的给我穿;我缺战马,胡大人就将自己的马给我骑。因此我对他十分感激,愿意为他效力。现在曾大人就给我两营的兵力,哪里够我使用呢?请您赶紧给我写一份咨文,就说我仍愿意归胡大人节制。”李申甫将鲍超的不满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说:“鲍某尚无尺寸之功,怎么能现在就嫌兵少呢?姑且先率两营,待稍著成效,虽然十倍于此的兵力,我也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李申甫再三为鲍超求情,于是曾国藩才勉强给加了一营。李申甫回来后对鲍超说:“曾大人待人,未必不如胡大人,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还是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说吧。”
第二天,曾国藩请鲍超吃饭,席间,鲍超屡屡说给自己的兵太少,曾国藩却说:“今天我们喝个痛快,不要谈论兵事。”便举起酒杯劝酒,于是鲍超再也没有机会发牢骚。退下之后,鲍超对李申甫说:“曾大人跟我说话,又不让我说完。我只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怎么能忍耐这种生活?我还是走吧。”李申甫又劝慰他一番,鲍超仍然非常郁闷。不久太平军大举来攻。曾国藩派遣鲍超前去增援,结果大胜而归,曾国藩立即对他进行奖励,并给他加了好几个营的兵力。从此,鲍超再也不提要走的事了。
在长期的用人实践中,曾国藩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考察人才的办法,这就是“试以艰危,责以实效”。试以艰危,就是将其放在艰难而又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加以考验;责以实效,就是看其实绩如何,据此来判断是否可以胜任繁巨之任。重视并善于对人才进行考察,使曾国藩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