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长城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0478408/9787800478406 ·条形码:9787800478406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双城记·长城记 |
 |
|
 |
双城记·长城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0478408/9787800478406
·条形码:97878004784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双城记
内容简介 《双城记·长城记》内容简介:《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作者简介 祝勇,1968年生,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驻校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全国青联中央委员,《阅读》、《布老虎散文》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散文运动”代表人物,有8卷本《祝勇作品集》出版发行。学术方面,著有专著《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走出五四的创世神话——论十大关系》等。中央电视台纪念郑和下西洋soon年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北京电视台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我爱你,中国》总撰稿。
摄影者简介:
李少白,1942年生于重庆,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有关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多年专攻长城和故宫摄影。出版有《走近长城》,《原味故宫》、《神秘的紫禁城》等十余部摄影作品集。其长城和故宫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国内深受欢迎,并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家展出。
编辑推荐 《双城记·长城记》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目录 时间的遗骨
长城的时间起点
秦始皇
科斯定理
长城内部的形势
芳香的身影
中国体系的形成
山海关的诞生
未完成的杰作
九边之首在辽东
天下英雄谁敌手
九门口之战
长城的终结
……
序言 紫禁城(故宫)与长城,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性,为世界瞩目,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空间上看,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模、其气势,令法国卢浮宫、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英国白金汉宫、日本东京皇宫等世界著名宫殿难以望其项背;长城,不仅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古代建筑,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从时间上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有24位皇帝的身影在这里出现过,紫禁城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从这个意义上说,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贮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而长城,时间跨度则更是漫长,从战国齐、楚、魏、赵、中山、燕、秦长城,秦汉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长城,辽金边壕,一直到明代长城和清代柳条边,犹如一根探棒,探测着历史的深度。
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文摘 插图:


长城记长城的时间起点
公子小白在莒国的宫殿里听到了父亲被杀的消息时,他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慌乱。他的父亲是齐国国君,人们称他齐襄公。关于宫廷里的那场内乱,他一无所知。现在,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回到齐国。在他的故乡,掩藏着他生存还是毁灭的秘密。那个秘密折磨着他,他急迫地试图解开那个秘密。他知道,与此同时,在另一个隐秘的地方,有一匹同样的马,在向昨日的宫殿飞奔。马背上的骑手,与他同样年轻,甚至,与他有着相似的容貌。他就是公子纠,自己的兄弟。谁先到达都城,谁就是齐国的国君。他们正在进行一场速度的较量。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体育比赛,等待他们的不是金牌,而是生或者死。这场比赛的成绩不仅与他们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长城的历史密切相关。小白跨上马的时候,阳光的利刃刺痛了他的眼。他流泪了,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兴奋。这种兴奋使他战栗。任何一个年轻人,在这样重大的关头面前,都不可能抑制住这种战栗。这个后来被称为齐桓公的年轻人,此时对未来充满了预感,尽管在那个时候,命运尚未向他透露任何消息。
公元前686年,从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充满险恶。各种形式的阴谋埋伏在道路的两边,随时准备断送公子小白的事业。有时,小白自己也会被马蹄声的单调与激烈所吓住。但是,他仍然能够把飞箭的声音,从马蹄声中分离出来。与马蹄声的急迫滞重相比,飞箭显得更加平滑和流畅,它的速度里包含着一种置人死地的果决。那支飞箭同样具有决定历史的重大意义。一个名叫管仲的中年男子隐藏在路边的树丛里,箭镞向奔马上的骑手迅速瞄准。他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这更像一场赌博。箭头沿小白飞奔的方向滑动,然后是“呼”的一声,箭飞出去,以更快的速度奔跑,它迅速追上的小白,管仲听到一声惨叫,那个年轻的身体从马背上消失了,那匹失去了负重的马仿佛受了惊吓,拖着一声古怪的长嘶,消失在道路尽头。
小白用自己的假死骗过了管仲,也骗过了公子纠。作为公子纠的谋士、小白的政治对手,管仲再次见到公子小白的时候,自己已经成为他的囚徒,而那个从他的飞箭下逃生的年轻人,却是齐国的新任国君,人们称他齐桓公。最令他意外的,不是小白没有死,而是他听从了鲍叔牙的推荐,任命自己为国相。
这是一项大胆的任命,它表明了齐桓公非凡的政治眼光。历史证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