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当代社会心理学

2010-04-13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61769024 ·条形码:9787561769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当代社会心理学 去商家看看
当代社会心理学 去商家看看

 当代社会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61769024
·条形码:97875617690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当代社会心理学》是在多年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完成的。《当代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已有概念和主要研究成果之间的串联编排,大致是按“个体社会心理现象(微观层面)——群体社会心理现象(中观层面)——人际一社会相互作用(中、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大众社会心理现象(宏观层面)”的顺序进行的。
目录
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第一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 个性化

第二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概念及理解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三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自我概念的调整与塑造
第五节 自我概念的结构和理论
第六节 自我概念的测量

第三章 印象
第一节 印象的概念
第二节 印象的作用
第三节 印象形成
第四节 印象管理

第四章 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
第二节 态度的功能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 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
第五节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改变态度的方法
第七节 态度的测量

第五章 归因
第一节 归因的概念及理论
第二节 归因的偏差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归因与文化

第六章 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
第一节 人际吸引
第二节 人际排斥

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交往
第二节 人际关系
第三节 合作
第四节 友情
第五节 爱情

第八章 人际相互作用
第一节 从众
第二节 权威服从
第三节 依从影响技术
第四节 群体影响

第九章 反社会行为
第一节 反社会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侵犯行为及原因
第三节 说谎
第四节 社会腐败行为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第十一章 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 流行与时尚
第二节 谣言、流言与传闻
第三节 社会恐慌、骚乱与群体事件
第四节 社会偏见
第五节 舆论与宣传
后记
参考文献
……
文摘 第一章 社会化与个性化
人出生时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人与其他物种的区别,不仅仅是生理的或身体结构上的差别,更重要和更根本的是其独特的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换言之,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他身上凝聚或联结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一出生,就开始建立和联结各种社会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会了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了适应社会生活并为他人和社会所接受,融人一定社会的文化,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社会化”的过程。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书著中,很少或没有出现“社会化”这个概念。概因社会化本身是一个难以通过测量和实验进行研究的概念。而按照实证主义的原则,不能用实验和测量进行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问题。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也有属于社会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如科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过程的研究,但他们是在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而没有在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化”的概念下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中国学者所著的书著中,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基本概念。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不能用测量和实验进行研究的问题仍可包括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内。
社会化的诠释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1.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一定义包括如下要点:
·社会化的主体是“个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体的人。
·社会化的场所是“一定的社会背景”,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化的条件是“社会互动”,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离开了这个条件,就无法进行社会化,印度著名的“狼孩”就是反例。
·社会化的内容是“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社会化的目的或目标是“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亦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则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如果单纯适应社会生活,却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则无法在社会中发展。例如,精神病患者由于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家人的监护或社会的关照(精神病院)则无法生存。那些生活无着的流浪者
……
后记 二十多年前,在武汉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社会心理学,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们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这一代人,耳闻目睹或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故:“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下岗、“89风波”、SARS……对许多社会现象和人性表现也曾有过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即使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无时不在目睹抑或(情愿或不情愿地)参与着一出出的悲剧、喜剧、滑稽剧甚至是闹剧。而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能够让人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的学问。
从理论的方面说,它可以深入剖析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实践的方面说,它可以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认知与行为方面的科学指导。从个体的层面上说,它可以让人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多一层(心理层面的)理解、多一份清醒和成熟;从组织和社会的层面上说,它可以让人对组织管理和社会控制多一些理性、多一份理智与科学。
无论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员还是其他行业的入,也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对组织管理与社会控制负有相当责任的人,都可以从社会心理学中获得相应的裨益。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虽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暂的历史。”(莫雷,2002)如果说,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那么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就更是一门年幼的科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