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经(套装全3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72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7591252 ·条形码:97878075912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大藏经(套装全3册) |
 |
|
 |
大藏经(套装全3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72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7591252
·条形码:978780759125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图书品牌:北京智品图书
内容简介 《大藏经》中的“藏”即容纳收藏之意。佛教的经藏内容博大精深,除本身之教义外,还涵括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今人读佛经,或觉深奧,或觉浅显,或觉平淡,或为之欢欣鼓舞。而即便如此,也难领略佛理之全貌。佛的智慧是出世的明了,是通透的觉悟。对于佛教来说,这种出世的大智慧是消除众生业累的法宝,也是人们心性修炼的关键。所以我们在佛教为数近万的典籍中,优中选精,精中选粹。被修行者视为修心指南的《金刚经》,采用了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本。其文字之优美,向来为历代文人爱重持诵。而六祖惠能的口诀,更是对金刚经的有益补充。而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心经》则采用了玄奘大师的译本与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的解说,务求为读者提供最为优秀的读物。禅宗的奠基之作《六祖坛经》,由六祖惠能说法,弟子法海集录。
《大藏经》除名家批注外,还配以清代以来流传甚广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这套图画镌刻精美,为人物版画中上乘之作。细数佛祖生平之事,与图说组成了另外的阅读体验。
《大藏经》流淌着一种人生大智慧,浅显流畅的文字、简洁独特的观点,将佛家的经典娓娓道来。希望能帮您在俗世凡人的生活中,以澄明、透彻的心境对待生命,还原喜乐自在的人生。
目录 册一
金阴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五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
册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续前》
后序
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
六祖坛经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册三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
序言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作为文明载体的文字。在经历了刻画、熔铸的发展历程之后,殷商时,人们已开始了在竹木简上的书写。故而孔子在《尚书。多士》篇里不无骄傲地说:“惟殷人,有册有典。”
正是在先秦时期,学术文化逐渐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把过去千年来积累的档案文献编辑成经典,详加注疏。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在此时开始了自己的著述,诸多文化技术、自然科学方面的专著应运而生。这些经、传、论著组成了我国最早的图书,即最早的古籍。
中国的古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我们传承了先贤圣哲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可是就在这1300年中,典籍大量散伕,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而两宋316年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元代掌握全国政权仅有87年,仅是宋代历史的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刻书也有3200多种,相当于宋代刻书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这些典籍散佚极其严重,至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就曾感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故而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
文摘 提回答说:“不能,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名叫“一往来”,可是他并没有生死往来,所以说他才叫斯陀含。”佛又接下去问有关阿那含:“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得了阿那含道,要不要存有阿那含的念头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要,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虽然定界很高,来去自如,称为“不来”,而实无来,所以叫他“阿那含”。”佛又问:“须菩提,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假如修得罗汉的最高境界,得了阿罗汉道,心里能不能存我已是阿罗汉的念头呢?”须菩提回答说:“不能,世尊。即使成就了阿罗汉,心里也不应存有这个念头,什么原因呢?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具体方法使他成为阿罗汉,而且阿罗汉本当无生,一切都不生,所以不当存有念头,成为阿罗汉也还是要继续修持,如果心里存有我是阿罗汉的念头,证明他还未脱我、人、众、寿四相的烦恼,他只是口头罗汉,还不是真正的罗汉。”须菩提说:“世尊,你赞我达到空理无诤三昧的正定境界,给予我人世第一、离欲罗汉的评价。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