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2010-04-12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4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105086542 ·条形码:97871050865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去商家看看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去商家看看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4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105086542
·条形码:978710508654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内容简介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内容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编辑推荐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主体地域
四、山川河流
五、气候特征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野生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沿革
二、现行行政地区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自然景观
二、文物古迹
三、人文名胜

第二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史前上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二、细石器时代
三、青铜时代
第二节 羌戎西王母时代
一、西羌称霸
二、王母古国
第三节 鲜卑吐谷浑时代
一、西迁建国
二、贸易强国
三、与唐联姻
第四节 吐蕃唃厮啰时代
一、吐谷浑邦国
二、唃厮哕统治
第五节 海西蒙古时代
一、塞外四卫
二、蒙古八旗
第六节 民族联合自治时代
一、藏族迁入
二、哈萨克族迁入
三、多民族聚居

第三章 社会变革
第一节 人民政权建立
一、都兰县人民政府筹备
二、建立人民政权
三、剿匪肃特
第二节 民主改革
一、牧区畜牧改革
二、农区土地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牧业的改造
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第四节 改革开放
一、农牧区包产到户
二、工矿区企业改制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建政初期的民族工作
二、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区的建立
三、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一、察汗乌苏时期的机关建设
二、大柴旦时期的机关建设
三、德令哈时期的机关建设
第三节 民族关系
一、旧时代民族关系紧张
二、新社会民族平等互助
三、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
第四节 人民生活
一、居往条件的变化
二、出行条件的变化
三、生活观念的变化

第五章 农业
第一节 种植业
一、土地开发
二、农村生产
三、农场经营
四、种植手段
第二节 畜牧业
一、发展情况
二、草场建设
三、家畜改良
四、疫病防治
五、抗(防)灾措施
第三节 林草业
一、防护林建设
二、香日德经验
三、退耕还林(草)治沙
第四节 渔猎业
一、捕渔业
二、狩猎业
第五节 特色种养
一、种植中藏药材
二、种植反季节蔬菜
三、饲养肉牛羊
四、牧养柴达木绒山羊
五、养殖双峰驼
第六节 农牧水利
一、供水工程
二、饮水工程
三、灌溉工程

第六章 工业
第七章 交通通信
第八章 财政金融
第九章 贸易
第十章 旅游
第十一章 资源开发
第十二章 社会事业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第十四章 生态环境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文摘 三、生活观念的变化
实现定居的牧民,有条件改变衣食结构。海西州的蒙古族和藏族,过去以青稞制品糌粑为主食,较少吃蔬菜,很少吃禽蛋,极少吃海鲜。工矿区的职工以往饮食也比较简单,海带、粉条、洋芋等耐存放的食品是四时必备的菜蔬。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农牧民餐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饮食结构也更趋合理,除肉类、乳制品等传统食品日益增多外,新鲜蔬菜、水果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如今,大米、方便面、罐头之类涌进牧民家里,大有喧宾夺主,取炒面而代之之势了。汉族回族饮食中的饺子、面片、拉面等面食做法,牧民们基本上都会。目前,全州各地都已建有蔬菜日光温室,西瓜、西红柿、茄子、辣子等瓜果蔬菜都已在高寒山区“安家落户”,农牧民和矿山职工一年四季基本上都能够吃上新鲜蔬菜。
以前少数民族牧民穿的衣服都是羊皮袄,冬季穿厚的,夏季穿薄的,四季离不开皮袄。用羊毛织的褐子做成的衣服,染上点颜色就算是高标准了。只有到年节和喜庆的日子,人们才把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穿戴一番。农村的农民和矿区的工人,过去穿的衣服也注重实用,以遮寒耐用为主,牧民们穿戴的皮衣皮裤是必备的服装。改革开放以后,内地时尚服饰流传到柴达木,时兴的汉族服饰文化深刻影响着牧民的穿戴方式。如今的农牧民穿着讲究款式、花色和品牌,姑娘们花枝招展,小伙子西装革履,很难分清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后记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概况》是根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写工作会议的精神,在青海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的帮助下,由中共海西州委领导组织编写的。本书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为求事实准确,内容丰富充实;突出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采取解放前后相对照,以解放后为主的写法,着重反映解放三十多年来,自治州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进行社会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的概况和取得的巨大成绩。
本书在王运华、李有钧同志主持下进行编写,王同伟同志为主要执笔人。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陆进贤、何欣厚、张阳生等同志。参加搜集材料和誊写工作的有达庆、索南木同志。全书最后由王同伟同志修改、通纂,李有钧同志核对资料、数据。本书的图片由姜维周、李华旦提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州委档案馆、州经委、青海石油管理局、锡铁山铅锌矿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一并表示衷心谢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