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1081182/9787221081186 ·条形码:9787221081186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古代科学 |
 |
|
 |
中国古代科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19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1081182/9787221081186
·条形码:97872210811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科学》是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197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办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上所作的讲演,全书共分五章,除探索古代中国科学与欧洲古代科学的情况外,亦介绍了道家炼丹术的发展,以及与火药、火器、医药等发展的关联。此外,还依据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来解释针灸疗法,并对比了华夏文明与犹太一基督教文明中关于时间变化概念的看法,从而观照其对彼此科学发展的影响。
◆ 讲座及丛书概况 ◆
1、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由钱穆(字宾四)先生于1978年首次开讲,先后有李约瑟、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陈荣捷、杨联陞、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等十余位中外大家开讲
2、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整理成系列并出版,每位演讲者一讲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首次与内地出版机构在大陆地区合作批量出版学术文化著作。
3、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持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扬学术风范,培养文化风格,自首次开讲至今,讲座的内容与影响均获得海内外学术界之重视。
作者简介 李约瑟博士(Dr.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人。一九二四年剑桥大学哲学博士,主修生物化学。三十年代因为科研合作关系,他认识了一些中国学者,从此对中国科学史发生浓厚的兴趣,竭尽毕生精力,从事该项研究,为中国科学史的权威。直至他辞世为止,他编着及策划的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国科学与文明》)一书共出版了六大卷(全书共七卷,中文繁体字译本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七四年出版),成绩斐然,为国际学术界所称颂。该书是研究中国科技史必读之作,除了描述中国各门科学的发展外,并分析了历史上中国儒道学说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科学》: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一位大学问家登坛开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以阐述、创新中国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见解卓然。
专业书评 实证发明是科学的开始
简评《中国古代科学》
自从五四提出中国需要德先生、赛先生开始,中国缺乏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映像已然根深蒂固,不想半路杀出个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大胆的言论,认为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科学技术是领先于西方的。这一大胆论断在西方被人奚落冷落,即使在中国也被广泛质疑,他们大抵认为所谓中国的“科学”,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真正有科学理论支持的东西很少。
于是李约瑟决定要写一本“便于读者在浴缸里阅读”的中国科技史,让人们了解并承认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只是一不小心,它就成了“先后出版了24册(他生前出版了18册),计1万5千页,……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涉及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军事技术,到生活中各种小发明,例如雨伞、风筝、乐鼓、瓷器、围棋,甚至具有香味的卫生纸等诸多内容。 ”
“便于读者在浴缸里阅读”的愿望落空了,不过读者并不用遗憾。1979年,李约瑟应邀到钱穆先生主持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上向香港的学子们介绍他钻研中国科技史的成就,他用不到十万言,就简洁明快地描述了中国科技发展史的特点和重要的成就,并对中西方科技发展史进行了时间和特点上的比较,这就是后来成书的《中国古代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中,李约瑟还重点讲述了即使在今天也仍然争议十足的中医学的发展作为其例证。与当今挺中医派与反中医派争论中医医理不同,李约瑟先生讲述的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实证发明精神,并认为这种实证发明精神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主要特点。中医从丹药、养生、风水、针灸等诸多因素中继承开拓了许多有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并最终出现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皇皇巨著,这一时期也恰好是中国大大领先于西方的时代。
这一结论也恰好可以回击质疑中国没有科学的人士,如果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没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那么西方具有这种精神,为什么又曾落后过中国呢?
事实上,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在持续不断的竞争中,都发展出了实证发明为基础的科学,只不过由于各国历史发展的境遇不同,其发展的迅捷程度各有不同而已。譬如中国历史上长期的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传统让新的先进产品即使出现也缺乏市场,自然会抑制科技发展的动力;而在西方,为了国家竞争的需要,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的重商主义却恰恰走向了与中国不同的方向,正是不断开拓的市场才促使英国成为了西方科技史上的领路者。
而今天,伴随着中国对全球市场中的开拓,加之日益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实证发明为基础的科技发展加速也是可预料之事。
目录 序言(梁秉中教授)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火药与火器的壮丽史诗由炼丹开始
第三章 长寿之道的对比研究
第四章 针灸理论及其发展史
第五章 与欧洲对比看时间和变化概念的异同
附录
……
序言 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与文明》,把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事实,介绍到西方社会。我国的古老文化给人的印象,免不了守旧、远离科学的落后形象,否则便没有八十年前五四运动呼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经李约瑟的考据、研究,用西方学者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治学方法,发掘出我国古代文明中科学的发明。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厚认识,把考据和著作带进了一个外国学者不容易抵达的深度。我们习惯阅读的历史史实,是对发生过的活动的详细描述。李约瑟同时细说当时社会环境、文化气候、邻邦的影响等。
本书属于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后期著作,原稿出自他荣任新亚书院第二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访问教授期中的演讲,精简地介绍了他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心得。医学既属于科学的一部分,李约瑟自然须把我国的科技发展历史,先作一个简单的论述。第一章“导论”,属于李先生《中国科学与文明》已出版的部分著作选论,提出了我国科技发明、发展的先进特色,而结果未有循西方科学进展的轨迹的重要观察。传统医学是否享有同等的命运呢?中国人虽在各科学领域中,享有卓越的成就,但未能汇入当代科学的海洋之中,传统医学似亦相同。
中国医学的萌芽,与炼丹制药分不开。而我国的火药发明和火器的应用,正是促进炼丹房建立的决定性因素。在墨子时代,已有使用火器的记载。到9世纪,火药的应用已臻完善。西方化学被认为源于炼丹术,范围由个人使用、化学制作,以至出产贵重金属。我国的炼丹术,热衷于长寿法。从很早期开始,传统医学的重点,在延年益寿,预防疾病。
针灸术始自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属于最古老的传统治疗方法。李约瑟考证出针刺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的成熟期,要到中世纪时代:从镇痛的应用,以至其他治疗领域。他从典籍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记载,开始考据,使用西方科学的推论方法,支持针灸术确有其实践理论和客观成绩,反驳了针灸术属于心理治疗的指控。李约瑟并非医者,他只能用生理学家的观点去分析,缺乏医者的临床意识。然而,就因为他并非医者,可以避开了医者依靠科学的执着,较宏观地分析传统疗法。李约瑟预测,针刺之后产生的生物化学、免疫系统变化,最终将要显现。
正当中医药地位在香港获得承认,政府又谋求发展中药制作出产,把中药纳入经济建设范围之际,李约瑟有关中医药的研究著作,正好为学术界提供适当的文化理据,作为从事中医药研究、服务或贸易的基础。中西两个相差甚远的文化系统之中,包含了不同取向的两种医学,现代人不适宜盲目结合相加;相反,若采取敌视、敌对的狭窄态度,亦错失包容兼顾、互补不足的大好机会。在世纪相交的岁月之中,我们感谢李约瑟送给我们这份珍贵礼物。
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书院院长
梁秉中教授 1999年5月25日
文摘 插图:





中国科学的滚滚洪流尚未像其他文化河流一样,汇入当代科学的海洋之前,中国人已然目睹了在各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且以数学为例:黄河流域早于世界各地就已开始使用十进位,并用空位表示零,于是出现了十进制计量法。早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中国工匠已然运用十进制刻度的游标卡尺来检测自己的工作了。在中国数学领域,根深蒂固的始终是代数思维,而非几何概念,宋元时代中国人就已率先找到了等式的解法,因此以布勒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名字命名的三角,公元1300年时在中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被我们当作卡登悬置(Cardan suspension)的一连串绕枢轴旋转的圆环(为纪念杰罗姆?卡登 (Jerome Cardan)而得名)其实应当命名为丁缓悬置,因为中国使用这种悬置的时间可比卡登生活的年代早了整整1000年。谈到天文学,我们只需说明,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没有一位天文学家像中国的天文现象观测者那样执着而精确。尽管他们并未推出天文物理理论,他们还是怀有进步的宇宙论,能够运用现代坐标图(而非希腊坐标图)一一标注天体位置,并记录日月食、彗星、新星、流星、太阳黑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天文现象,直至今日射电天文学家们还在利用这些记载。此外中国人在天文观测仪器方面也取得辉煌成就,发明了包括赤道仪和钟表传动装置在内的许多仪器。这一进步与当时的中国工程师们的聪明才智密不可分。此前为了证明这一论点,我曾提到过地震仪,因为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由张衡制造的,其年代约可回溯到公元1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