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青春洒向何方

2010-04-12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7414685/9787807414681 ·条形码:978780741468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青春洒向何方 去商家看看
青春洒向何方 去商家看看

 青春洒向何方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7414685/9787807414681
·条形码:978780741468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时代联合

内容简介 《良友》第8辑的书名“青春洒向何方”也是书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正如这个题目所洋溢的青春气息,其作者索马里是一位80后,即便是回忆,也是青春的记忆——中学校园里的多梦时节:“我漂亮的同桌曾经跟那位过于白皙的音乐老师,有过短暂而好笑的恋爱。课间音乐时间,她从广播里一听到“他”的声音,粉嫩的脸上立即能生出一朵小花。可惜音乐老师已有家室,只是难挡女学生青涩的追求。有一年全校的歌咏晚会上,他(为她)唱了那首《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我的同桌坐在几千个学生中间,脸上暗影幽幽,但我敢断定那是她三年中最美好的回忆。”在作者的记忆里,刚刚逝去的中学生活,充满了太多的憧憬、期待和幻灭,而那座南方海滨小城的校园里,留在记忆里的即便是苦涩的眼泪也充满着青葱的甜蜜。
如同本辑《良友》的书名所体现的青春气息,本辑中的多篇文章都与青春和梦想有关,譬如李南央记录女儿成长的《女儿和琴》,描写了女儿在北京和美国两种环境下的成长经历,以一个母亲的体验,叙述了两种文化和教育环境下女儿追梦的青春,少女成长的“尾声”是喜悦的——“北京入夏特有的雷雨在大厅外瓢泼,天地间一片昏暗。我担心今天的北京音乐厅可能要出现一半的空位了。没想到,大厅刚刚开始放人,已经有些熙熙攘攘地挤不动了。女儿巴筱忙的大幅独奏音乐会宣传画张贴在大厅内的广告牌上,照片上一身白衣的女儿侧身倚在黑色的钢琴旁,那凝思暇想的神态还真有点儿钢琴家的韵味儿。在美国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今天在这里和中国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媒体推荐 我没有办法离开他,从身体到精神。哪怕我只是听到他的声音,或者看到他窗口的灯光,我也会感到有一个磁场,那里面凝聚了我们那么多的故事,我只能被它再度吸引,然后沿着磁场的方向,绕回到它的核心里去。       
  ——力扬  我漂亮的同桌曾经跟那位过于白晳的音乐老师,有过短暂而好笑的恋爱。课间音乐时间,她从广播里一听到“他”的声音,粉嫩的脸上立即能生出一朵小花。可惜音乐老师已有家室,只是难挡女学生青涩的追求。      
  ——索马里  我要不是到故宫来,要不是后来结识了像王世襄、冯先铭先生这样提携后学的长辈,给我专心向学以极大的鼓励,我的人生轨迹的确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维一  他靠她去了台湾,靠她用笔谋生,奉养母弟,还靠她去了美国芝加哥上大学。除了满腹牢骚,还是牢骚满腹。用聂华苓的名义借大笔的钱花;争吵不停,继之以闹分手,一直闹到1963年,又隔着大海,聂华苓束手无策。     
  ——李恺玲  一位诗人却骄傲地告诉我,文革时,最令他难忘的事就是同母亲一块睡觉,假借睡意朦胧把疯跑了一天的脚放在母亲松软而苍白的腹部上,要不就偷看姐姐红卫兵式的雷厉风行的洗澡……   
  ——柏桦 梅里山难成为一个起点,轰然崩塌的冰雪把人们从自我陶醉中惊醒,就像死亡的阴影将人们从麻木的日子中唤醒一样。     ——郭净  从心性上说。我不是一个好竞争的人。我喜欢一种闲散澹泊的生活,每天不要太紧张了,想写了就写点什么,不想写了就看看书,写写毛笔字。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没有社会责任感,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该做的事还是要做。      
  ——韩石山
编辑推荐 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幕容书的形态连续出版,提炼芸芸众生的生命过程,在人生的意外事件、特殊经历中展示历史的真实性。读这本书的人,口味要比“清高”多几分“挑剔”。
华尔街的天津女人
脸上的刀疤
梅里山难记忆
艰难择校路
在故宫的日子里
忧伤的年华
青春洒向何方
继续生活在亚洲
与聂华苓一起流亡
祖脉上的兄弟
女儿和琴
一个诗人的生存记录
从未名湖畔出发
绿色“天堂”
游走茶马古道
目录
华尔街的天津女人·力扬
脸上的刀疤·逍遥
梅里山难记忆·郭净
艰难择校路·清涓
在故宫的日子里·维一
忧伤的年华·王国华
青春洒向何方·索马里
继续生活在亚洲·韩石山
与聂华苓一起流亡·李恺玲
祖脉上的兄弟·吴佳骏
女儿和琴·李南央
一个诗人的生存记录·陈蔚
从未名湖畔出发·谭天荣
绿色“天堂”·柏桦
游走茶马古道·燕妮
良友稿约
良友余话
……
文摘 华尔街的天津女人
2002年底,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五层楼上又多了一块新招牌。当妮可在她新的办公室里坐定,打开电脑,显示屏幕上立刻开始闪烁出红绿色的光芒,股市行情不断变动,指数曲线像蛇似的蜿蜒蠕动,紧紧缠住她亢奋、焦虑的心绪。妮可1995年来美,计算机硕士毕业。
就在几个月前,对股市操作几乎一窍不通的她,不过是一家经纪公司不拿底薪的Broker,专门负责为公司寻找客户。
对于一个经纪人,寻找客户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了好的客户就等于拿到了自己的薪水。而客户能不能将数万甚至数十万数百万美元的金钱交给你去管理完全要看你自己的知识能力和说服力。你即使拥有了客户,但能不能让客户投资的金钱有持续稳定的回报就是考验你能不能在华尔街站住脚的基本问题了。只要你有能力,能不断地让客户的投资增长,那么,新的客户就会源源不断地跑来,会主动地将数以千万美元交给你让你去管理。你依靠管理这些投资的佣金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从踏进华尔街的第一天,妮可就明白这个道理。
但她心里也十分清楚,想在华尔街立足并非易事,即使是拥有最高的学历,出身于最好的门第,或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通常也很难打进这个金融市场的圈子里。何况自己没有经验,不认识什么人,有的只是一张计算机硕士的文凭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数月之后,妮可有了一个合伙人,这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他们一拍即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0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当我和妮可坐在法拉盛喜来登酒店的酒吧闲聊的时候,她的公司已经运营了4年。44岁的妮可和所有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一样,起早贪黑,手里抓着一个装着咖啡和点心的纸袋挤进地铁车厢,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在清晨的凉风中步行几分钟,然后神清气爽地进入位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附近的办公室,开始进行选股,投下赌注,静观市场风云变幻,祈求美梦成真。
妮可讲述自己的经历如同讲述别人的故事——
被弃机场
12年前,我手持着商务签证,一个人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从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刚刚拿到签证的兴奋早已荡然无存,那个即将落脚的繁华都市给我的是一种莫名的压迫感,而这样的压迫感有一半是因为临上飞机前,我被告知原联系好要来接我的人临时出差,不能来了。我必须为自己下飞机后的去向做出打算。
随着飞机临近目的地,我变得越来越焦虑。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美国对于我这个英文识不了几个的中国女人,跟月球没什么区别。于是我开始跟坐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