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2010-04-12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21083027/9787121083020 ·条形码:978712108302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去商家看看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去商家看看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21083027/9787121083020
·条形码:97871210830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介绍战术通信在很多方面与具有与民用通信不同的特征,《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是作者多年从事战术通信研究,在战术环境下运用通信理论和技术的经验结晶。内容主要包括战术通信发展历程、系统组成、无线高速传输技术、抗干扰技术、组网技术、信息分发管理、软件无线电技术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并对战术通信向天、空、地一体化战术信息栅格演进趋势进行了展望。
《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可以作为从事无线电通信技术研究、开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师、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文献,也可供军队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军事通信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于全,中国电子系统设备工程公司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获法国里摩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与信号处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次,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工程奖、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目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软件线电和多动互联网等方向的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战术通信的概念
1.2 战术通信的历史回顾
1.2.1 早期简易通信阶段
1.2.2 无线电专向通信阶段
1.2.3 网络化通信阶段
1.3 战术通信的技术演变
1.3.1 网络结构
1.3.2 传输技术
1.3.3 交换路由技术
1.3.4 业务类型
1.4 战术通信简介
1.4.1 系统组成
1.4.2 地域通信网
1.4.3 战术电台网
1.4.4 单兵通信系统
1.4.5 空中通信节点
1.5 本书的内容与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高速传输技术
2.1 引言
2.2 OFDM技术
2.2.1 基本原理
2.2.2 OFDM系统中的载波频偏估计
2.2.3 OFDM信号的峰均功率比
2.3 单载波频域均衡技术
2.3.1 基本原理
2.3.2 线性均衡
2.3.3 判决反馈均衡
2.4 MIMO技术
2.4.1 空间复用技术
2.4.2 空时编码技术
2.4.3 自适应MIMO技术
2.5 MIMO-OFDM技术
2.5.1 信号模型
2.5.2 空频编码技术
2.6 协同通信技术
2.6.1 基本原理
2.6.2 协同策略
2.6.3 仿真实例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抗干扰技术
3.1 引言
3.2 扩展频谱技术
3.2.1 直扩
3.2.2 跳频
3.3 智能天线技术
3.3.1 基本原理
3.3.2 度量准则及优化算法
3.4 信道编码技术
3.4.1 基本原理
3.4.2在战术跳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5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组网技术
4.1 引言
4.2网络体系结构
4.2.1 网络拓扑结构
4.2.2协议体系结构
4.3移动AdHoc网络技术
4.3.1 MAC技术
4.3.2路由技术
4.3.3网络分群技术
4.3.4 QoS保障技术
4.3.5基于方向性天线的Ad Hoc网
4.4无线Mesh网络技术
4.4..1 MAC技术
4.4.2路由技术
4.4.3基于Mesh技术的网络融合
4.5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4.5.1链路层技术
4.5.2网络层技术
4.5.3 自定位技术
4.5.4 应用模式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信息分发管理技术
5.1 引言
5.2 体系结构
5.2.1 定义
5.2.2 系统组成
5.3 信息管理技术
5.3.1 信息管理结构
5.3.2 信息管理功能
5.3.3 通用信息模型
5.4 数据分发中间件技术
5.4.1 DDS体系结构
5.4.2 DDS功能实体
5.4.3 QOS控制策略
5.4.4 DDS技术特点
5.5 分组调度技术
5.5.1 基本概念
5.5.2 调度算法
5.6 资源接纳控制技术
5.6.1 资源接纳控制功能
5.6.2 资源接纳控制流程
5.7 在战术通信网中的应用
5.7.1IDM-T的系统架构
5.7.2 IDM-T的核心功能
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
6.1 引言
6.2 基本概念
6.2.1 定义

第7章 认知无线电技术
第8章 战术通信发展趋势
……
序言 于全君嘱为其新作《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作序,得以先睹原稿,收益甚丰。余从事军事通信教学、科研、管理逾半世纪,所见军事战术通信专著,此书上佳。
自马可尼、波波夫发明无线电机后,无线电技术迅即用于军事通信。一战期间,中、长波电台相继服务军队,遂成陆、海、空军作战指挥之重要手段,跃登战争舞台。二战时,短波、超短波电台、无线接力机等装备大量用于战场。20世纪60年代始,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等国军队相继研制野战地域通信网,多手段综合运用,战术通信网络之理念乃形成。之后,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渐成现代高技术战争之神经中枢,战术通信之基础性作用乃日益彰显。近20年,新军事变革浪潮高涨,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分布式网络化作战等新军事理论与作战方式始现,美军1999年首倡全球信息栅格(GIG,Global InformationGrid)实施计划,战术通信亦迈向天—空地—一体化架构。
军事需求乃战术通信发展之动力。而近年虽世界大战未有,地区冲突频仍,战和交替,促军转民、民转军、军民共用、寓军于民,军民通信技术亦相渗透而迅速发展。例如,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于20世纪70年代资助之ARPANET、ALOHANET项目即成就了今日之Intemet、Ad Hoc网,其于当代通信产业之巨大影响世人皆见;1994年,DARPA启动著名之Speakeasy项目,而引发全球软件无线电(SDR,Software DefinedRadio)热潮,并奠定美军联合战术无线电通信系统(JTRS)坚实技术基础;2003年,美军开展XG计划,再次引领认知无线电(CR,Cognition Radio)发展方向。
文摘 第1章 绪论
通信手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古代的烽火、狼烟、旗语、信鸽、驿马到近代的有线电通信、无线电通信,再到当代的计算机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通信技术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把人类生活方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从应用领域角度,可以将通信分为民用通信领域和军事通信领域。军事通信领域又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本章首先描述战术通信的概念,简单回顾战术通信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演变,介绍战术通信系统的组成,最后说明本书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1.1 战术通信的概念
军事通信是为战争服务的,是作战指挥的基本手段,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进步,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通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战争行动可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等级。相应地,军事通信可分为战略通信、战役通信和战术通信。其中,战略通信是为保障统帅部及其派出的指挥机关实施战略指挥而建立的通信;战役通信是为保障战区、战役军团实施战役指挥在作战地区(包括海域、空域)建立的通信;战术通信则是为保障战术兵团、部(分)队实施战斗指挥而建立的通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