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2010-04-12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1150024 ·条形码:9787301150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去商家看看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去商家看看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1150024
·条形码:97873011500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对儒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它不仅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而且注意到它的现实意义,故可以作为一种儒学读本贡献给读者。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变化着的社会新形势。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等及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编辑推荐 《儒学十论及外五篇》是由汤一介所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代序 我的哲学之路
一、论“天人合一”
二、论“知行合一”
三、论“情景合一”
四、论“普遍和谐”
五、论“内在超越”
六、论“内圣外王”
七、论“道始于情”
八、论“和而不同”
九、论“周易哲学”
十、论“儒学复兴”
十一、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十二、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十三、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十四、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之贡南
十五、关于编纂《儒藏》的意义和几点意见
后记
……
序言 1947年,我选择读北大哲学系,是想做一位“哲学家”,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探讨一些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但到1949年,一切都改变了,我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严格说来接受的是苏联式的教条主义,开始虽然还有点怀疑,很快在各种运动中我真的把那些教条主义当成真理。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写过不少文章,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例如我参加了批判冯友兰、吴晗的“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另一类是对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研究。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曾经举办过几次“孔子学术讨论会”、“老子学术讨论会”、“庄子学术讨论会”等等,我都参加了,并且写了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武断地给那些哲学家扣上“唯物”或“唯心”、“进步”或“反动”的帽子,算不得什么学术研究,只是把“学术”作为“政治”的工具而已。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也许我才做一点哲学研究王作。而开始,我还不敢奢望成为一个“哲学家”,只想做一个稍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哲学史家”。
文摘 一、论“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不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甩“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
后记 我对“儒学”的研究可以说是起步较晚的,而且往往也是断断续续地关注着它。我比较认真地考虑“儒学”是在1983年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之前,那时我已经56岁了。在这次“哲学大会”中特设了“中国哲学讨论组”。那时我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做罗氏基金访问学人,较多地接触到杜维明等现代新儒家学者,因此看了一点牟宗三等人的著作。说实话,牟先生的书有些地方我真没看懂,可是对他的有些论点颇有怀疑,例如他认为“内圣之学”可以开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外王之道”;“心性之学”经过“良知的坎陷”可以开出科学的认识论来。我想,是不是“儒学”一定要求开出西方的“民主与科学”,这似乎是可疑的。因此,我在那次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可能性的探讨”的发言。这个发言后经扩充、修订,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和《再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的题名分别发表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和1990年第3期上。虽然我自1983年开始关注“儒学”研究的动向,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仍把力量用在“中国道教史”的研究上,并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后又经补充修订,以《早期道教史》之名出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