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精华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页码:1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446354X/9787504463548 ·条形码:978750446354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心理学原理(精华本) |
 |
|
 |
心理学原理(精华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页码:1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446354X/9787504463548
·条形码:97875044635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众经典文库
内容简介 《心理学原理》(精华本)是作者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有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第一次接触心理学问题的学生来说,其中的一些章节太“形而上学”,另外一些章节则太细致了。即使在排除了快乐与痛苦、道德和审美的情感与判断这些重要的主题之后,《心理学原理》(精华本)的长度还是让作者本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感到十分遗憾。尽管如此,《心理学原理》(精华本)刚刚开始学习这一内容的人还是很有用处的。建议初学者第一次阅读时有些章节可以完全省略掉,这样能够唤起初学者的兴趣。
作者简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01.11~1910.08.026)。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有科学精神的牧师家庭,病逝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巢可乐(Chocurua)。詹姆斯虽然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心理学体系,但他有许多观念却有助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孕育。詹姆斯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公认是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他建构了科学心理学的完整体系。还是意识流理论和情绪理论首创者。
媒体推荐 美国心理之父、西方心理学鼻祖的经典文献;美国所有大学心理学课程的标准教材;意识流、情绪理论的首创者。
就算我把一切的收获和成就全部加起来,再乘以希望这个系数,所得的总数还是不足以作为足够丰硕的贡品供奉在詹姆斯的脚下。
戴卫·克莱奇在美国心理学协会庆祝其75岁生日的演讲。
现代美国普通心理学的教科书,无论是出自何派之手,很少有不提到詹姆斯的观点的。詹姆斯的影响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他使实用主义生活化的做法,使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意识流学说对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世界》
心理学的第一个十年(1880——1890),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依次是冯特、詹姆斯、赫尔姆霍茨、艾宾浩斯和费希纳;第二个十年(1890——1899),依次是詹姆斯、冯特、杜威、铁钦纳、和佛洛伊德。
——美国心理学协会
编辑推荐 在《心理学原理》(精华本)整部书中,我与自然科学观点都始终保持着联系。每门自然科学都不加批判地对特定的资料作出假设,然后再对“法则”所由以成立、推论所由以进行的要素提出质疑。作为关于有限个体心灵的科学的心理学,对下述资料作出假设: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与之共存、并且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物理世界;思想和感觉知道这物理世界。当然,这些资料自身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对这些资料(以及其他要素)的讨论属于形而上学,不在《心理学原理》(精华本)讨论的范围之内。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的范围第二章 大脑的功能第三章 大脑活动的一些一般条件第四章 习惯第五章 自动机理论第六章 心灵要素理论第七章 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第八章 心灵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第九章 思想之流及思想的五个特性
……
序言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惑还是人们的心灵深处的丰富渴求,都将了解、学习、掌握并融会贯通人类所积淀至今的所有思想、精神之精华。过去,我们有辜鸿铭、严复等先贤大儒,现在,我们似乎无法超越古人。其实非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在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习经典。 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
文摘 第一章 心理学的范围1.心理表现依赖于大脑条件心理学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这些现象是诸如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等之类的东西,这些现象如果被肤浅地处理,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会给观察者留下混乱的印象。最自然最早统一这些材料的方法是,先尽可能好地将其进行分类,再将不同心理形式归属于简单实体个人灵魂,并将其看作是个人灵魂随机表现的多样性。例如,灵魂表现出其记忆的能力,随后又表现出推理的能力,然后又表现出意志力、想像力或者欲望。这是经院哲学和常识的正统“唯灵论”理论。另一种不怎么明显的方法是寻找种种心理事实之中的共同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不同形式的排列,来对这些心理事实做出建设性的解释,就像一个人通过石头和砖块来解释房屋那样。创立没有灵魂的心理学的那些人就使用个别的“观念”(模糊的或者清晰的),通过这些观念的结合、排斥和相继的形式,来表明诸如记忆、知觉、情绪、意志、激情、理论以及个体心灵的所有其他东西是如何产生的。用这种方式,个体的自己(Self)或者自我(ego)不再被看作是表征的先在源头,而是表征的最后和最复杂的结果。如果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严格简化这些现象,很快就会暴露出这些方法是不完备的。例如,任何一种特殊的认知或者记忆,在灵魂理论那里都是通过诉诸于认知或者记忆这样的精神能力而得到说明的。这些能力自身被看作是灵魂的绝对性质,也就是说,以记忆为例,当一个事实发生时我们记住了这个事实,这种理论对此除了说记住这个事实构成了记忆力的本质以外,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唯灵论者可以尝试用次级原因来解释记忆的错误与失误。但是,除了被记忆的特定客观事物和记忆能力外,这种解释的成功不会涉及到任何其他因素。例如,当你回忆毕业典礼时,从死寂的无尽长夜中搜索出那时所有的事件与情绪,没有任何机械的原因可以对这一过程做出解释,也没有任何分析可以将它还原为较低层次的术语,或者使其性质看上去不是一种终极资料,无论我们对这种终极资料的神秘性是否感到不满,如果我们要对它进行心理学研究,就只能认可它们。无论联想主义者如何将当前的观念表现为它们自己的集中与排列,唯灵论者仍然坚持并最终必须承认,某种东西不管是大脑、“观念”、还是“联想”,知道过去的时间是过去,并且用这样或者那样的事件来填满它。当唯灵论者将记忆称作“不可还原的能力”时,他只是表达了联想主义已经认可了的东西。然而,这种认可还远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