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0063946 ·条形码:978722006394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巴蜀古镇(续编) |
 |
|
 |
巴蜀古镇(续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6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0月
·ISBN:7220063946
·条形码:9787220063947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媒体推荐 再说古镇
闲来无事,茶桌前,酒杯边,与朋友关于乡间哪个“地踏”(成都方言,即地方)的龙门阵没有少摆。因为我的家婆幺舅就住在双流县泉水凼(今称九江),还有姨妈姨爹表弟表妹在温江安生,从小我就爱去乡坝头耍,林盘墟落的事印象很深;及长,当乡村教师,场镇民风人情的体验也还不少。也许这就是从祖居地派生的乡土情结,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把镜头更多对着乡村。至今跑的县份多了,人事记录颇繁,自忖对古镇有了一定深度的认知,但叫笼而统之地叙说古镇,真感到惶愧。
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退转去几年,有关场镇的话题不时髦,人们谈论得不多,如今玩耍古镇,拍摄古镇一下子热火起来,反倒不好说,甚至怕有些看法与时尚相左(诸如“古镇一开发就变质”的见解),潜意识里担心着热过头后古镇变得不古。更要命的是,场镇跑得多,面对场镇那些破败、残缺以及毁灭了的东西,会不断遭受错失、懊丧的情感折磨,无奈而无话可说。
老场镇包容于广大的乡间,是农耕文明浓缩之地,但我们须经过农民耕耘的田亩和居住的房合进入场镇。带给我莫名的喜悦的便是所有乡村生活的记忆。例如小时候,过年过节,妈带我去看家婆,要走三十多里田边土路,要歇好多次脚才走得拢,妈老是手指前面一座林盘说快到了。有时外爷或舅舅推鸡公车来接,坐在上面听那转动的木轱辘嘎吱嘎吱的响声,别有一番滋味。
在乡坝头耍,夏天到堰塘头滚澡,用虾筢去捞鱼虾,在田头逮油蚱蜢儿;冬天,灶烘边烧草把儿,在火草灰里烤红苕、洋芋吃,晚上从灶门前的“黑鸡婆”(当地人所称的一种烧水土罐,用灶烘里的草火苗子熏烤至热,久之黢黑)里倒水烫脚。那时候家婆衣兜里总有抓不尽的炒豌豆胡豆,她老是说,要吃啥子菜,地头摘就是了,比你们城里头的菜新鲜。乡坝头亲戚老表多,在这家那家作客,主人家都要推豆花儿给我们吃,妈说割谷子后青豆子推的豆花儿最好吃。
我跟舅舅去赶场,泉水凼街上的大人好多都是头包白帕,拴蓝布围腰,脚穿草鞋。集市及乡间道上除了载人的鸡公车,还有一种载麻袋或粪桶的手推车,本地人叫高车。常见一队队的高车从水碾子(即磨房)里出来,他们是把碾好的米、面运到仓里去。
我当教师的那所学校正好处在场镇上,使我能有充裕的时间贴近田园及村俗。我每周走十多里土路去学校或回城,路坑坑洼洼的,车很少,只偶尔看见挑担背篓的农民,由此联想到乡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大。
赶场天就上街买土特产,看农民交易或打堆堆,听他们说节令、农事,论婚丧嫁娶,闻他们身上特有的气味。晚饭后田间散步,看乡人赶牲畜回屋。若是在立秋后,打谷子要干到天黑下来。此时,寂静的田野里,在拌桶上打谷子的有节奏的声响,由远及近地随晚风飘来,还不时看到农民挑着装满谷子的箩篼走在田埂上。
说起来,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应该是植根于这种十分单纯的人生记忆中。尤其在今天,每次投身田野间,内心那种融入乡土的原始情感就躁动起来。那多年前在乡坝头所感受到的自然、安宁的环境气氛以及纯朴、本分的乡里人性情,由于城里人频繁地来去而被渐渐搅乱,从中滋生出疑惑、隔膜;除了不自在,作为常跑乡村的城市人,我隐隐地有种罪孽感,因为城市人的集体行为打破了乡镇人长期形成的秩序和安稳。如此,我们起源于耕织文明的田园聚落的人生美梦何以寄托呢?
走进乡村,看田野、村落、闾里、市廛,希望这一切都保持着乡土文化的纯净色彩,乡农们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也无介于怀,但那是偏僻的,外来人很难涉足的落后地方。开发怎么能保存古场镇独特的人文个性,城市化又怎能不侵蚀传统的乡土精神?
就巴蜀历史形成的渊源和发展特征以及人文地理的复杂性而言,境内场镇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非常突出。这不仅体现在聚落格局及建筑形式上,更体现在所处的地理形势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存方式及风俗上。而且,今天我们所看到某个场镇的形态可能是历朝历代经历多次劫难后重建的,其大起大落的生死转折过程背后有更多耐人寻味的内容。
历史悠久的老镇都有相对稳定的格局,其中又有好多设施成了老场镇的文化符号,如水码头、渡船、祠堂、牌坊、作坊以及林木掩映的池塘、造型各异的木桥石桥、历代散落的残碑断碣等等。不同风格的建筑是特别令人注目的,具有人类学和地方文化史重要实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四川省居民城镇、传统建筑构造、装修之实物精华,图文并茂,是研究四川城镇的传统建筑难得的宝贵资料。本书的问世,将有助于对四川古镇建筑的发掘、整理、研究,使之为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目录 【壹】 洛带桑地
【贰】 市列夹门关
【叁】 四方归之怀远
【肆】三江汇元通
【伍】鄞江千子堡
【陆】匾额肖家溪
……
文摘 书摘
廊坊街密密的廊柱,以及略带弧形的房檐,很坚实又很规则的空间,透着沧桑,又仿佛隐含好多秘密。细雨洒落在石板上,留下了深浸的水迹,在久磨而凹陷之处积起了浅浅的反光的小水凼凼。乡农经过,并不担心这雨会带来什么不便或麻烦,反倒是有雨才显示了老街形式的优越。
檐廊窄处3~4米,宽约8米。 两边挨着的都是铺板房,有好多木质柜台。宽宽的檐廊遮风避雨,夏暑冬凉或天气恶劣之时,对做买卖的或临街居民自然是一种庇护。檐廊内开店的、搭门板摆摊的,似乎不管眼前生意好不好,边守铺子维新桥上的浮雕边耍,日子就打发了。他们闲聊、打牌、挤人堆堆,使老街弥漫着生气。
走在檐廊内,并不感觉光线暗淡,原来檐廊宽处则街宽,如中段,石板街上有充足的光线反射进来;其次是一段段的单檐悬山式房顶错落,在高低衔接处可漏天光;其三,廊柱很高,底下石础高约80厘米,廊柱高达5米左右,上下午阳光甚至可直接照射进来。
这样,屋檐下的百姓也就能把除了睡觉以外的其他事都搬到这宽廊中来做,像是在自家的天井。而且这长长的檐廊易于邻居间往来交流,是一个既自在又十分包容的空间。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感觉不仅使大人们,甚至也使孩童们从小就感受生长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的气氛。想像一下这街上的人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大摆宴席的情形,那场面,那风俗该很奇异很诱人的吧?
老街在渠江西岸与钟家岩衔接的台地上,呈南北向,檐廊分老街东西两边,西边近岩,地势略高,东边近水,地势略低。街低廊高,雨水自然不会浸到檐廊中去,房合也可始终保持干燥,对生意居家都有好处。而且在赶场人多拥挤时,像槽子一样的街道也可起到规顺人流秩序的作用,不至于街上与檐廊间的人流乱成一锅粥。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功能,无形中有了划分,有起伏有层次。街道长,檐廊宽,人的活动是流畅的,自在的。
坐在檐廊边木桌后的袁大爷手里拿着一根长烟杆。他侧边是家中药房,有两个女的守着。我一问,她们说袁大爷是学医学药的,已80多岁了。与袁大爷聊,他说肖溪出产石灰、煤、木材、桐油、菜饼、中药材等,这些土特产过去多是走水路运出去,近的到花桥,远的拉到南充。因此,肖溪作为大水码头,货物土产集散,远近到此经商的人很多,过往人也爱在此憩息。所以,以前好多人把肖溪叫做肖溪店或肖溪口。
据《广安州新志》记载,肖溪再早称“龙凤州”,到清康熙年间,大量湖广人人川,其中
有肖姓移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