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中国金融通史(第4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2010-04-1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5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504945706/9787504945709 ·条形码:978750494570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金融通史(第4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去商家看看
中国金融通史(第4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去商家看看

 中国金融通史(第4卷):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57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504945706/9787504945709
·条形码:978750494570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通史》是我社出版的《中国金融通史》的第四卷,主要介绍了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金融业的情况。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这23年期间国民党统治区金融业发展的概况、主要金融界人物的活动、国民党金融统制体系和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民族资本银行和外国在华银行的发展、白银风潮与币制改革的进行,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的发展与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中国金融通史》全方位、多角度的再现了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情况,深入分析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金融现象的成因,有助于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史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1926—1927年间金融业的态势和金融界人物的政治、社会活动
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金融业的态势
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国内外金融形势
二、银行业发展不平衡,很多小型银行被淘汰,大型银行仍有发展
第二节1926—1927年间金融界人物的政治社会活动
一、关于北方金融业资产阶级及其谋求“南北合流”
二、江浙资产阶级及其在“四一二”前夕组成的上海商业联合会
三、资产阶级和代表国民党新右派的蒋介石的接触与商谈
四、西方列强对当时局势的关注和金融业资产阶级的牵线
第三节蒋介石逼金融家垫借巨款和金融家支持“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的发行
一、蒋介石以权逼借
二、“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的发行

第二章“四行二局”信用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财政金融状况和全国经济会议财政会议的召开
一、财政困难,金融脆弱,通货流通情况混乱
二、1928年6月举行的全国经济会议和财政会议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建立及其早期业务
一、广州中央银行和汉口中央银行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
三、1935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垄断地位
第三节1928—1935年中国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近代化
一、中国银行成为国际汇兑专业银行的经过
二、以国际汇兑为专业的中国银行的进取
三、经理外债的收付
四、扩大侨汇业务,支持侨资银行
五、在建设近代化银行过程中中国银行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四节1928—1935年交通银行的变迁
一、成为发展全国实业的专业银行
二、在近代化进程中趑趄,在专业经营与综合经营中彷徨
第五节1935年蒋介石政府依靠政权力量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攫取和置于直接支配之下
一、蒋介石垄断金融的思想根深蒂固
二、从蒋介石与孔祥熙来往的电报中看攫取中国银行的真相
三、交通银行被攫取的情况
第六节中国农民银行和中央信托局的设立以及邮政储金汇业局的改组
一、与蒋介石本人有特殊关系的中国农民银行
二、以购买军火出名的中央信托局
三、特殊金融机构——邮政储金汇业局
第七节对几家民族资本银行的兼并与控制
一、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被兼并
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亦因发行准备不足而被兼并
三、规模相当大的中国实业银行亦被兼并

第三章1927—1936年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和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
第一节民族资本银行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概况
二、“南三行”和“北四行”的迅速发展及其经营管理的经验
第二节现金集中沿海口岸和银行存款迅速增长,存银激增
一、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内地和农村经济凋敝造成内地现金流向沿海口岸
二、沿海口岸特别是上海的银行存款迅猛增长,存银激增
第三节民族资本银行对民族工业贷款的扩大
一、工业放款扩大的一般情况
二、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工业企业的具体事例
三、关于银行与工业放款的关系
第四节银行对公债、房地产的投资与买卖
一、公债与银行关系密切
二、银行与房地产
第五节钱庄和信托公司的发展与变化
一、钱庄的发展与变化
二、信托公司的发展与受阻
第六节上海金融市场的活跃和金融中心的形成
一、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二、上海于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为完全的金融中心
第七节上海银行家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的变化

第四章1927—1936年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新动向
第一节从财政金融上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对新建立的国民政府的态度
一、英国的所谓对华“新政策”
二、美国已居于对华贸易首位
三、日本对华侵略行动进一步凶相毕露
第二节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继续扩张
一、外国资本在华的投资和发行的钞票
二、1927—1936年外国在华银行机构和业务的变迁
……
第五章1935年的金融巨变——白银风潮、币制改革及其他
第六章抗日战争初期和沦陷区的金融
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银行的扩张和加强垄断
第八章解放战争时期蒋管区恶性通货膨胀的剧烈发展和货币金融制度的全面崩溃
大事记
后记
……
序言 编写和出版多卷本的《中国金融通史》是金融史学界人士的多年愿望。现在,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国金融通史》编委会的主持下,经过有关专家们的分头执笔编撰,这个愿望终于能够实现,该书即将陆续分卷问世。
《中国金融通史》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中国自古到今金融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专业通史。专业通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以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中国金融历史的发展、演变为其主要任务。
中国的货币、信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货币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具有东方民族货币文化的价值;古代信用关系的发展,也具有许多不容忽视的中国特色,均值得弘扬和深入研究。人类社会从古代进入近代,是一个巨大变化。外国资本势力的侵入,使中国金融历史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因此,这个变化在中国更需要加以剖析与阐明。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金融,随着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而不断发展。垄断地位非常突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以其高度集中和巨大规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转人当代,在金融领域里,也开始了新的篇章。金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但也不断受到干扰和扭曲,不得不在曲折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使金融事业获得了空前繁荣,中外金融机陶不断增设,金融市场逐步开拓,金融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文摘 二、日本对华北金融控制的深化
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华北地区后,为了搜刮资源、掠夺财富、榨取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竭力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金融的控制。
(一)扩大伪联银券的发行与流通,折价收兑法币
伪联银券发行后,遭到华北人民的抵制,它的发行额到1939年2月尚只有近2亿元。伪联准银行在其日本顾问的唆使下,既要利用法币供它在上海套取外汇的需要,又千方百计地排挤和打击法币,在收兑上,继1938年8月7日压低10%收兑,12月31日折价30%,1939年12月7日起又规定以法币缴捐纳税按6折使用,即1元法币按6角使用,1941年5月以后按4折,同时还宣布在所谓“准联银券地区”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优惠价收兑。由于华北地区的法币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一直保持作为计价的通货单位,在与华中、华南贸易货款的结算方面亦以法币计价,这对扩大伪联银券的发行十分不利,日伪对此采取切断法币与外界联系的办法,实行出口汇兑集中支配制,对输入商品实行许可制,都为了根绝法币的使用。一方面排挤法币,另一方面也就是扩大了伪联银券的发行与流通。1938年年末,伪联银券发行额为1.62亿元,尚不到2亿元;1940年年末就增加到7.15亿元,①增幅达3.4倍。
后记 撰写《中国金融通史》(第四卷)是本书编委会1993年给予我的任务,但拖延至今才完稿,我的内疚是深沉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我作为主编之一,不得不花些时间考虑其他各卷的编辑事务;另一方面则是有了其他不能推卸的公务,我毕竟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难以游刃有余地排除这两方面的困扰而静心从事本卷的写作。值得庆幸的是,在耽搁了的十年中,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中国银行行史》、《交通银行史料》特别是《中央银行史料》等相继出版,而海内外本来属于封闭的有关档案陆续解禁,遂使本卷的撰写有了较大的便利,内容因而臻于丰富,立论亦得以接近允当。值此成书之日,对于关心、帮助我的挚友汪敬虞、劳祖德、张继风、叶文心、罗苏文、老伴王敏,对于协助、支持我的生友周育民、周建松、兰奇、刘琼瑜、卢盛春、孟尤、郑芬、李德、朱南松、张桂庆、李学民、刘建红、李学文、张爱丽,对于对书稿多所匡正和纠偏的中国金融出版社原总编辑周战地、编辑部主任张驰和责任编辑吕冠华等女士、先生,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