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帮秘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55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6月 ·ISBN:7208041113 ·条形码:978720804111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清帮秘史 |
 |
|
 |
清帮秘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55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6月
·ISBN:7208041113
·条形码:978720804111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的文字、生动具体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叙述了清帮的起源、传说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清帮活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活动方式上的变化;辛亥革命时的表现以及暗杀活动。
作者简介 郭绪印,山东定陶人。回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上海师大历史系执教44年。著有《洪帮秘史》、《旧上海黑社会》、《爱国将军冯玉祥》等十多部书籍。
媒体推荐 前言
本书力求融通俗性、知识性、可读性、科学性为一体。大部分内容具体生动,有的部分颇有故事性,也有的部分迂回曲折,颇有点传奇色彩。但是除了少部分注明了属于来自清帮秘籍的神话般的传说之外,一概注重真实性,尊重史实,避免虚构,叙之有源,言之有据。它与图书市场上流行的某些二分史实、八分虚构的读物甚至不顾史实向壁虚构的作品截然不同。因此本书在资料来源、史实出处,引注连篇,绝不敢含糊。
既然力求真实性,为何写入了某些来自清帮秘籍的神话般的传说呢?
这是考虑到能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清帮的历史面貌,因此不宜回避清帮内部神话般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的荒诞不经,有的离世异俗。显然清帮中某些粗通文墨者,故弄玄虚,肆意将清帮祖师杜撰为“法力无边”、神秘莫测的人物。这种杜撰恰好适应了处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目不识丁的失业农民和小生产者的文化心态。杜撰出来的清帮祖师爷的神通和法力,为终年劳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漕运水手们所深信不疑,邪说迷信从而成为清帮徒众的一种精神依托。因此,这些传说反映着落后的经济、文化氛围中,清帮的文化心态,从这一角度上看,它也成了了解民间下层社会文化心态的史料。
清帮,有的论著中用“清”,有的用“青”,这是怎么回事?
“清”帮与“青”帮可以通用,正如洪帮可与红帮通用类似。最早出现的是“清”,以后才演变为“青”。清帮这一名称来源,说法不一。一说,由于清帮起于罗教,罗教创始人罗祖名清,道号净清,故信奉罗教的水手帮取名清帮;二说,清帮前二十四字辈的第一字为“清”,而第一代祖师是金碧峰,法名清源,首当“清”字辈,故取名清帮;三说,“安清道友会”,一度为江淮一带漕运水手帮的普遍组织名称,简称清帮;四说,清帮起源于安徽安庆的漕运水手组织,称为安庆帮,谐音为安清帮,简称清帮;五说,漕米帮称为安庆帮,原意为漕船经常航行于风浪波涛之中,险情横生,水手们首要的愿望是“平安”、“吉庆”,故取名为安庆帮,与地理上的安庆无关,谐音为安清帮,简称清帮;六说,清帮为洪帮分支,“清出于洪”,洪帮反抗清朝,众所周知,而清帮自称密谋推翻清朝,长期潜伏,施行韬晦之计,以安定清朝为幌子,求得“合法”地位,故取名为安清帮,简称清帮;七说,清帮暗藏了“反清复明”之志,明太祖朱元璋家乡凤阳有朱安、朱庆二社,为清帮发源地,故取名为安庆帮,谐音安清帮,简称清帮。以上七说,莫衷一是,笔者采取第一、二说相结合的说法。至于清帮称“青”帮,是由青皮得名,清帮在江淮和华北一带,被称为“青皮党”,青皮者为愣头青之义,又有鲁莽、蛮干的含义。就时间先后来说,清帮名称先于青帮。本书中采用“清”字,除了“清”为原名之外,又因笔者前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拙著名为《洪帮秘史》,用了“洪”字,未采用“红”字,今采用“清”字,与“洪”对称。
清帮是怎样出现的?有人说清帮起源于罗教,有人说清帮起源于漕运,究竟如何?
……
编辑推荐 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在普通人的眼中,它既是神秘的,更是带有恐惧色彩。如果你想拨开历史的迷雾,去探究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不妨读读这本书,相信会给你满意的答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帮的起源
第二章 入帮仪式与帮规
第三章 家礼问答、隐语、符号、手式和帽式
第四章 反清企图和零散的斗争
第五章 漕运改道与清帮转化
……
文摘 书摘
以往清帮址比较单纯的粮米帮,其活动范围也主要是运河以至江淮流域,但自从漕运改为 海道后,清帮中不少人转为盐枭集团,也有些转化为盗匪,与长江中下游的哥老会即洪帮,不仅有共同的活动地盘,也有共同的职业。哥老会由长江上游往中下游贩运烟土者居多,而清帮由两淮盐场和长江下游向内地贩运私盐者居多,但哥老会与清帮在职业和活动范围上是交叉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之间具有既联合又矛盾的关系。在抢占码头方面,二者常有械斗,相互仇杀。太平天国时,清帮被洪门哥老会杀了五十六个码头官,剩下七十二帮半。但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大批遣散,其中的哥老会转化为盗匪,转化为反抗清政府的力量,所以在清帮中期,清帮和哥老会共同受到清政府的镇压,清政府将二者一律视为危害社会治安的“匪”类,因而,二者在在共同对抗清政府镇压方面,又有联合。由于活动地区和职业具有共同点 ,哥老会与清帮在对立方面逐步減弱,由仇杀取得妥协。二者在组织方式上,互相借鉴,互相渗透。一方面,各自加入对方的帮会。例如号称“长江三龙”(龙松年、王金龙、陈金龙)之一的陈金龙原为洪帮首领,又加入了清帮为安清道友会的“通”,产辈。而“先人安清帮”的曾同,排行“通”字辈,后又加入高德华的九华山,自开圣龙山。又例如,清帮人物采取洪帮组织形式开立山堂,安徽等地“沿江枭会匪棍,党众势强,多以贩私勾名,肆行不法,并仿哥老会恶迹,纷立会党,敝放飘佰,派费入伙。”镇江盐枭头目徐宝山本来是清帮人物,却采取哥老会方式开立山堂。
清洪两帮为了避免抢占码头中相互仇杀造成两败俱伤,和为了共同抵制清政府的镇压,于清帮的中后期,大肆鼓吹“清洪不分家”、“潘、洪原是一家”。逐步形成清洪合流的局面。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的陶成章认为:哥老会出现后,又有潘庆作为洪帮分支“组织潘门,或曰潘家,又曰庆帮(俗讹作青帮)”,“故凡潘门兄弟遇见洪门兄弟,其开口语必曰洪潘原是一家。”这种情况,既反映出清末,清洪二帮紧密合作,对双方有利,又反映出清末民间反抗清政府形成了社会思潮,清帮将自己的历史说成本来就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国后,清帮更加注重美化自己的历史,将大汉族思想标榜为“民族精神”。
朱琳编著的《洪门志》在“帮会概论”一章中称:“帮会既为‘秘密团体’,包括‘清帮’与‘洪门’,而所发动的宗旨,原本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并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共图发展,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