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1150931 ·条形码:97873011509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 |
 |
|
 |
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1150931
·条形码:97873011509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光华
内容简介 《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亦可为商学院师生提供案例分析,也可供咨询师在实施项目中参考阅读。一个制造型企业走得再远,没有品牌,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命运。在金融危机爆发、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内外交困中,制造型企业谋求发展路在何方?没有品牌根基,难有核心竞争力,遑论基业长青?制造型企业迫切需要开拓一条生存之道。然而,品牌打造与渠道建立并非朝夕可就,更不能仓促上马。制造型企业在进行转型的各个阶段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和误区。贯穿《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的好时光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或许能引起你的共鸣,和它一起探寻急需转型的制造型企业的发展之路。值得庆幸的是,资深管理咨询专家蔡丹红已研究和实践了十余年,针对企业面临的现状和具体问题,提供了翔实的分析工具与解决思路,为企业走出困境、开拓未来铺就了坚实的路基。
作者简介 蔡丹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杭州蔡丹红营销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浙江省管理咨询协会副会长,浙江民建企业委员会副主任。 蔡丹红是市场营销理论与实战、咨询与培训的复合型专家,《销售与市场》第一营销专家团专家,《商界评论》编委,《企业管理》、《营销学苑》等杂志的专栏作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总裁研修班或EMBA班特邀教授,“首届中国十大杰出培训师”之一。十年来率领团队为包括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红蜻蜓鞋业、新光饰品、杭萧钢构、八一钢铁、天津金鹏塑钢型材等在内的数十个行业的几十家企业提供营销战略与管理咨询,成效显著,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编辑推荐 《活路:制造型企业的品牌征途》讲述了:坐以待毙还是放手一搏?为困境中的制造型企业指一条生存之道。
金融局势动荡,订单猛然减少,企业怎样度过严冬?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趋零,如何不再让企业发展步履维艰?资金充裕,人才紧缺,怎样寻找企业智库,让外脑为我所用?完成原始积累,转型建立自主品牌、自主渠道时,会碰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资深管理咨询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度剖析制造型企业面临困境时应该采取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许爽与弟弟许力一起从挑货郎担、摆地摊卖小饰物,到利用B市市场开设门市部承接外贸订单、开工厂加工饰品,生意越做越火,在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门市部,业绩好的门市部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一千多万元,许爽的身价早已过亿,成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然而,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却愈加苦闷:外贸生意再好,无非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国内市场虽然销售业绩也不差,但毕竟局限在批发流通领域,利润空间越走越低。而自己的产品品质又不比国内外那些响当当的品牌差,何不建立自己真正的高价值的品牌?
满怀做品牌的强烈愿望,许爽请来了老同学李阳主持运作品牌项目。但李阳上任一年后,只在老的业务模式里取得了些许进展,新品牌销售仍没有任何起色。企业内部对新品牌的运作有不同的理解,心里没底,于是寻找、借助外脑成了必然选择。在经过一番细心的寻觅之后,终于锁定了咨询专家彤老师的团队。
外脑进驻企业,不但动摇了管理团队很多根深蒂固的理念,还导致了以许爽、许力兄弟俩为核心的两派观点的激烈冲突,其他部门管理人员也是各占其位,观点莫衷一是。对咨询专家的建议,企业在具体的执行中又遇到了种种难题……
新品牌到底该怎么做?怎样解决与现有渠道的冲突?一个制造型企业建立品牌需要做怎样的改革?怎样用人?怎样做品牌规划?怎样做调研?怎样做组织变革?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梦想品牌
案例评析
变革的本质:从产品营销到品牌营销的模式转型
转型:先走一小步
品牌营销,分销管控是核心
观点·工具
企业的活路:从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型
第二章 种瓜得豆
案例评析
行业经验与学习创新力孰轻孰重
品牌营销分销中的品牌商的责任
有思路未必有出路
战略的实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案
观点·工具
民企老板如何选用高级营销管理人才
第三章 品牌早孕
案例评析
战略决策中的“难得糊涂”
企业政策的稳定是一种信用
十月怀胎与品牌孕育
观点·工具
像养育孩子一样孕育品牌
第四章 借力解难
案例评析
战略规划和模式创新中借力的必要性
如何寻找战略模式研究的外脑
观点·工具
咨询与策划辨析
战略模式创新中如何寻找外脑
第五章 “知己”研究
案例评析
营销战略研究中的内部调研范围
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所在
第三方做内部调研的优点
观点·工具
营销战略模式创新的“知己”研究
第六章 “知彼”研究
案例评析
消费者调查问卷的局限性
“德尔菲”渠道专家调查法
品牌加盟犹如现代版的“一夫多妻”
观点·工具
营销战略创新的“知彼”研究
第七章 咨询报告不动听
案例评析
战略、策略、战术方案报告会之间的差异
营销战略、策略制定和执行中信息沟通的组织工作
战略咨询报告不同于培训
观点·工具
咨询式培训及其操作方法
第八章 转型之争
案例评析
如何面对改革
打造高档品牌的难点
新品牌与新渠道
观点·工具
从生产商到品牌连锁零售运营商的12个变身
第九章 执行
案例评析
战略的解读是模式创新的第一步
组织体制建设是保障战略执行的基础
与策略相匹配的考核方案是战略执行的决胜条件
观点·工具
与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组织体制设计要诀
第十章 再议连锁新品牌
案例评析
产品开发是“走质”而非“走量”
许力的失误:没有建立新的组织体制
品牌不是英雄的舞台
许爽的结果:竞争只有“快半步”者才能获得先机
观点·工具
品牌力时代的品牌营销管理
尾声
后记
……
序言 蔡丹红女士的书写序,应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她是我见到的中国本土少有的专业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女士。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她一方面搞教学工作,一方面时刻不忘深入到企业中去。记得一次我去杭州,在西子湖畔我们几个朋友聊起企业问题,那真是忘情畅谈。我真的没有想到一位女士对中国企业问题也有那么多自己的看法,不是理念,不是普通文人的那种侃侃而谈。后来我才感悟到,是因为她工作在浙江这个中国民营企业的前沿阵地。
今天,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市场环境都是瞬息万变,企业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形势。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转型。
转,向哪里转?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转型也是企业家必须时时面对的话题。不断的超越是企业生命历程里周期性的环节,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艺术和运营方法,有的,只是随市场而变、随环境而变的不断转型的企业家的能力。
从雪灾、地震的自然灾害,到三聚氰胺带来的行业危机,再到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企业不得不目不暇接地因势而变,各种环境压力下的中国企业,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所以,转型是所有企业的必修课。
文摘 第一章 梦想品牌
许爽今年已近不惑之年,事业上如火如荼,是当地著名的企业家。
许爽从事的是流行饰品的生产和销售。他从最初与弟弟一起挑货郎担、摆地摊销售小饰物,到利用8市市场开设门市部承接外贸订单、开工厂加工饰品,生意一路发展,越做越大。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干脆在国内十几个大城市建立了自己的门市部。经过几年的发展,业绩好的门市部一年的销售收入竟然达到一千万元以上。
许爽销售的饰品可不同于国内传统的金银珠宝饰品。这种饰品主要是采用水晶、亚克力、铜、布等材料,通过图案、款式的变化来传递时尚和关感。与传统的珠宝饰品相比,许爽的流行饰品零售价格便宜得多,一般只有十几元、几十元,最贵的也只有一两百元,但款式多样,时尚别致。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饰品佩戴,一旦不喜欢了,丢弃了也不可惜。因此这种饰品从国外传到国内,很快得到年轻的追逐时尚的女性的喜爱。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这个市场越来越大。
许爽是个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人,他从市场上嗅到了饰品强劲的发展需求气息,觉得有一个很大的机会正摆在他的面前。尽管目前他的国内门市部与外贸的生意一年能赚几千万元,尽管他早已是资产上亿的富翁,并不缺钱,但一种更大的抱负在他心中翻腾。他需要新的挑战,因为他觉得外贸生意再好,无非也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他的工厂只是别人的加工车间而已。而在国内市场,目前自己的产品还只活跃在批发流通领域,产品通过批发渠道发送到全国各地,老百姓并不了解自己的公司和品牌。特别令人气愤的是,他发现在许多百货商场的饰品专柜上,自己的产品被撕掉了标签,摇身一变,变成了别人的产品,产品身价则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一些国外进口的饰品,产品质量也并不比自己家生产的好多少,价格却高得离谱。凭什么?就凭人家有响当当的品牌呀!许爽不服气,既然国内市场的需求形势这么好,自己也不缺资本,产品质量在同行中也是顸呱呱的,凭什么不在国内市场做自己的品牌呢?
由于要获得时尚信息,许爽常年穿梭于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等时尚之都,也常参加各种时尚发布会。他发现国外那些精美的流行饰品陈设在十分雅致的店堂内,价格在自己产品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之上,真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才是品牌!随着自己事业的发展,他的情感也从对这些品牌的敬佩、羡慕变成不服气,内心的躁动越来越强烈。他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有朝一日,好时光的饰品也要进入这些场所,有这样的
……
后记 2000年,我的第一本案例型营销著作《织网——实效营销整合训练》出版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首先是我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公开课或企业内训的邀请,为此在著作问世后的几年内,我的嗓子一直处于沙哑状态,以至于我怀疑我将永远失去我原有的清亮嗓音。而讲课过程中,经常看到学员拿着我这本翻旧了的《织网》,我心里就会涌上一股股暖流。而时不时接到读者的电话,告诉我他在书店里看到《织网》后一口气站着阅读了几个钟头,并询问我何时出版新作时,我则更加感动……于是写第二本书的愿望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但我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要写的话就不能随便对付,必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这样才对得起等着我的新作的读者,也才对得起自己。遗憾的是,我总是那么忙,一直没能腾出精力来写作。作为一名从事企业营销战略与管理研究的学者,我当然不满足于仅仅活跃在讲台上。从1997年起,我就开始做企业顾问,陆续承接了一些企业的咨询项目。而2002年后,我就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企业咨询业务上来,到如今已有十来年的咨询工作经验。这期间,每个项目我都亲力亲为,追求“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