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贾题韬讲般若

2010-04-11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8053923/9787508053929 ·条形码:978750805392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贾题韬讲般若 去商家看看
贾题韬讲般若 去商家看看

 贾题韬讲般若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3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8053923/9787508053929
·条形码:97875080539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贾题韬讲般若》内容简介:六祖大师的《坛经》见地是“一切发空”的般若智慧,同《金刚经》的宗旨是一致的。而六祖大师大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不仅仅是“一切法空”的中观般若思想。更重要的是证悟自己的心体,超越文字理论,彻悟了心体与妙用,圆满了觉性。禅宗是“以心传心”、“自证自悟”的法,也就是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人人本具觉性。《贾题韬讲般若》处处直指本心觉性,把无上菩提智慧坦露出来,放在你手上品尝般若智慧,一旦觉性开悟,无明烦恼就会彻底破出,到达灭苦解脱。中国禅宗顿悟法门,是一条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贾老先生用自己的体悟,开通了一条新的禅宗道路,简单明了,易于入手。
作者简介 贾题韬先生,当代著名佛学家,禅宗导师,山西洪洞人,1909年生。先后在山西大学,金陵大学,成华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哲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成都创办禅修团体“维摩精舍”,解放后在西藏、四川等地从事佛教领导工作,特别是禅宗造诣甚深。1986年在北大讲授禅学,1987年在成都文殊院讲授《坛经》,1991年在成都社会主义学院讲授《坛经》并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弘扬禅宗,顿悟成佛。
贾题韬先生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佛学名著:《论开悟》、《佛教气功》、《坛经讲座》、《贾题韬讲般若》等。1995年1月8日贾先生在成都仙逝,享年86岁。
编辑推荐 《贾题韬讲般若》:
贾题韬于禅宗、唯识、棋术上所造之高峰,当代一时无两
与南怀瑾师父袁焕仙
创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禅宗居士团体
——维摩精舍
南怀瑾
即是在维摩精舍的禅七上深有契入而走上弘法之路
道第一义,般若是瞻;
说甚深法,维摩当令。
目录
《赞般若波罗蜜偈》讲解
六祖《坛经·般若品》
1.韦使君请益
2.何名摩诃
3.般若行
4.甚深法界,般若三昧
5.佛陀的四法印
6.禅宗的顿悟法门
7.无念法
8.无相颂
佛教与气功
贾题韬语录选
吕祖《百字碑》讲解
在读书会上讲《菩萨真实品》

论开悟
1.科学、哲学、宗教
2.佛教在宗教中的地位
3.气功与禅定
4.释迦佛悟的是什么法
5.十二因缘的目的和意义
6.三世因果和道德的关系
7.佛学与哲学——开悟
8.修行的目的
9.关于开悟
10.缘起与开悟
11.即生可以成佛
12.成佛与开悟的时间性
13.佛教的精神——面向人间
14.缘起性空
15.佛经与开悟
后记
……
序言 大概在1981年,我得到一本四川省佛协编的《佛教与气功》小册子,那上面第一篇文章署名贾题韬,见地甚正,文笔犀利,看得出作者佛学功底甚深,有修持,知识丰富,是一位难得的善知识。我曾问常去拜访的明真老法师:贾题韬何许人也?回答:“大居士,中国佛协常务理事,开会时见过,刚在中国佛学院来讲过禅宗,棋下得特别好,在成都,很有名。”
1987年夏,我调到四川大学后,打听到贾题韬居士家住城西枣子巷省政协家属院,不久就骑车去拜访,从此开始了与这位老居士8年的愉快交往,其谊可谓在师友之间。记得有次去他家,在路边如厕,怕自行车钥匙丢掉,将它咬在嘴里,不料正自言自语提醒自己.“钥匙千万别掉”时,稍一松口,那钥匙竟掉到茅坑里去了,好不狼狈!只好求助于邻公厕的一家人,有个中年男人找出一铁丝钩子帮我捞了好久,也没捞上来,但使我从此对成都男人有了很好的印象。
文摘 插图:


现在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道理了,也在谈论科学中的“人的介入”,听说还有“人择原理”,把人的介入作为科学原理加以确认。要知道,一切科学中的分析、测量、归纳、判断、计算等等,哪一条能离开人的认识呢?所以,所谓的“纯客观”是不存在的;同样,所谓的“纯主观”也是不存在的。但与主观相对的客观,或与客观相对的主观则是都有的。而“假名”就是把主观的东西加进去了——是人在“假”其名。《中论》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都融合在里面,所以“亦是中道义”。这四句是《中论》中最著名的偈语。
话说过来,只要你能在这上面开悟,你的环境马上就变了,就能“转识成智”,所以才能有“三明六通”等各种神通变化。
六祖在《坛经》里处处强调的是“直下见性”。这与教下并不矛盾,而是更进了一步。
这里举一则公案来说明这个“直下见性”的重要。唐朝有个和尚问长沙景岑禅师:“亡僧迁化,什么处去也?”景岑禅师作了一首偈子:“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景岑禅师认为这些比丘们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个“金刚体”,不识庐山真面目,就只能从现象上谈谈缘生而已。如果真正达到了寂灭大定的境界,开悟了,缘起又在什么地方呢?谁又在行缘起呢?
后记 《贾题韬讲般若》一书是贾老在1987年于成都文殊院省佛协会会议室讲的,每周讲一次。由严永奎先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为纪念贾老先生——百周年日,将贾老先生禅的体证心要发表出来指导灭苦解脱的人。
特别说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