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禅语今释

2010-04-10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ISBN:7214035715 ·条形码:9787214035714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禅语今释 去商家看看
禅语今释 去商家看看

 禅语今释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ISBN:7214035715
·条形码:97872140357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禅语今释》按内容选择著名禅语予以注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禅的外部关系,包括禅与语言、禅与生活、禅与思维、禅与学习、禅与归寂等五个方面;第二部分禅的表现,即是对禅的状态、存在及主要思想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描绘;第三部分禅的本体,核心的问题是对自性的论述。将禅师们根据具体情况随机而讲的禅语还原为系统地论禅的话语,禅的深刻意义也将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应用层次原则看,将禅的结构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禅的外在结构,它由几个密切有关的学科构成;第二层次是禅的表层,也就是禅的存在、特点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层次是禅的本体,也是它主要的精神实质。应用层次结构解读禅,也就是将禅语按其内容归纳起来,这样便可以从禅语观照禅的整体观念。以现代的语言阐释,使禅从高深莫测的神秘中走出来,成为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
编辑推荐 《禅语今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禅的外部关系
第一章 禅与语言
第一节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第二节 开口失命
第三节 说,不可说
第四节 无语句,有语句
第五节 无舌人会讲话

第二章 禅与生活
第一节 无相颂
第二节 平常心是道
第三节 就在眼前
第四节 意在镢头边
第五节 饥来吃饭
第六节 吃茶去
第七节 填沟塞壑
第八节 三宝:禾、麦、豆
第九节 庭前柏树子
第十节 金是金,土是土

第三章 禅与思维
第一节 禅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二道相因
第三节 问指答月
第四节 不可思议
第五节 拟心即差
第六节 空手把锄头
第七节 拉磨不得动轴
第八节 张公吃酒李公醉
第九节 大小、贵贱、异同、善恶
第十节 是非、得失、有无

第四章 禅与学习
第一节 道不属修,又不是不修
第二节 妄念都尽,即是修成
第三节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第四节 须透过祖佛
第五节 活用临济法

第五章 禅与归寂
第一节 临终垂训
第二节 除“闲”名
第三节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第四节 腾腾任运何拘束
第五节 吾欲行矣
第六节 随意而逝

第二部分 禅的现象
第一章 髓方就圆
第一节 是法平等
第二节 今日好晒麦
第三节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第四节 有向即乖
第五节 清净之水,游鱼自迷
第六节 什么处相见
第七节 仁者自心动
第八节 南泉斩猫
第九节 鳌山成道

第二章 顿然开悟
第一节 适来哭,如今笑
第二节 烧《青龙疏抄》
第三节 曹源一滴水
第四节 设有也须吐却
第五节 蚊子上铁牛
第六节 一切现成
第七节 临机不见师
第八节 过河睹影悟道
第九节 击竹闻声开悟
第十节 拨火发悟
第十一节 大事本来如是

第三章 普现群生
第一节 翠竹和黄花
第二节 十方世界,只在目前
第三节 举步落危坡
第四节 向上的关键

第四章 无念为宗
第一节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第二节 钉钉着,悬挂着
第三节 羚羊挂角
第四节 凡圣两忘,情尽体露
第五节 无相道场
第六节 无手人行拳
第七节 雁过沉影

第五章 云在天,水在瓶
第一节 日月如云水
第二节 渔人闲自唱,樵者独高歌
第三节 要骑即骑,要下即下
第四节 南山起云北山雨
第五节 随处做主
第六节 随时及节
第七节 寻常茶饭
第八节 不雕琢
第九节 取舍之心成巧伪

第六章 透脱自在
第一节 贵在眼目端正
第二节 我不妄语
第三节 佛与我生死不别
第四节 烧木佛御寒
第五节 呵佛骂祖
第六节 何日出头时
第七节 有个伶俐的僧人
第八节 鹦鹉学舌

第三部分 禅的本体
第一章 心佛一体
第一节 廓然无圣
第二节 真佛无形
第三节 木马泥牛
第四节 法佛无二
第五节 此心即是佛心
第六节 梅子熟也,鼓角动也
第七节 人人是佛
第八节 哪个不是佛
第九节 总教伊成佛做祖去

第二章 但向己求
第一节 契自心源
第二节 自心了知
第三节 自家宝藏
第四节 有病自养
第五节 这僧有疑
第六节 瓶中出鹅
第七节 莫就他觅

第三章 识心见性
第一节 道在心悟
第二节 惟是一心
第三节 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
第四节 灵光独耀

第四章 清净自足
第一节 人性本净
第二节 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第三节 无心是道
第四节 身处闹市也寂静
第五节 自性本来具足
第六节 无了之心

第五章 自性自悟
第一节 做客不如归家
第二节 顺着眼听
第三节 诸位的这个,你们各自举说

第六章 杀活临时
第一节 青山浮云
第二节 洞庭湖水满也未
第三节 草贼大败,龙牙失机
第四节 子湖有一只狗
第五节 草鞋钱教谁还
后记
……
序言 禅,在当今世界中,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在商业发达的纽约市场上流行的汉字中,它占着很显眼的位置。禅究竟是什么?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它,有不同的说法。
从文字上讲,禅是“禅那”的简称。禅那指禅定,因而禅就是禅定的意思。小乘禅有四禅八定说。“定”,是就不受外界干扰,现在有人认为管呼吸的中枢神经与管思维的中枢神经达到一致就是“定”。小乘禅强调定的功夫,一禅、二禅直到四禅。真正做到禅定是不容易的。。
禅宗成立后,流行的说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佛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说它也是从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但不是从一般的佛教教派传下来,而是这些教派之外的,从迦叶微笑领会到释迦牟尼的意旨作为第一代开始传下来,至第二十八代的达摩传入中国境内。“不立文字”,禅的特点是以心传心,也就是心悟,但是事实上禅宗留下来的文字是很多的。
禅宗从达摩开始,一直到弘忍,都讲“安心”,这可以说是禅宗开始阶段心传的主要内容。到了慧能,禅宗得到很大的发展,或称为南禅,形成五宗七派,特别是唐、五代、宋时期,臻于鼎盛。禅宗成为中国的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主要的派别,而且广泛地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方面。
文摘 圆智禅师看见云岩禅师身体不适,便问道:“离开了这个躯体,我们再在哪儿相见?”云岩答道:“在不生不灭的地方相见。”圆智禅师说:“为什么不说在非不生不灭的地方,也不求相见呢?”圆智与云岩是师兄,都是在惟俨禅师那里获得开悟的,他们谈论什么处相见充满禅味。不生不灭是常住的意思,也叫永生,或者叫涅檠。涅檠是学佛的境界,也是禅境。圆智的讲话更令人玩味,这里可以看出禅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他们的对话也表现出各人不同层次的禅境来。
洞山良价禅师与密师伯一起过河的时候,洞山良价问道:“过河时怎样?”师伯说:“没有打湿脚。”良价说:“老大的年纪,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师伯说:“你怎样说?”良价讲道:“脚不湿。”脚没有被打湿,尽管涉及的事情是同样的,但表现出了“脚”是主体。不仅表明脚这个主体过来了,而且没有打湿,仍然是清净的,没有因为过河这些事情受到玷污。这样就富有禅意。
有僧人去问大梅和尚(即法常禅师,因居大梅山,人称大梅和尚):什么是达摩祖师从西方来到中国的意旨?大梅对僧人说,是僧人就不要去追问祖师西来有什么意旨,直截了当地讲西来没有意旨。
齐安禅师因住盐官(今浙江海宁)海昌院,人称盐官和尚,是马祖道一的门徒。他听到大梅对僧人的回答后说:“一口棺材,两个死尸。”无论是执迷有还是执迷无,对学禅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只会浪费生命,所以说是“死尸”。后来,米玄沙禅师即师备禅师对此评论道:“齐安禅师是行家、高手。”赞扬他是真正禅者。
后记 这部书稿,起因于对“禅与美学”问题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受到重视,但关于中国美学,大多偏重于文艺美学方面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美学思想,除了在文学艺术理论著作中大量存在之外,传统文化思想的著作中也广泛存在,而且应该是中国美学的主流。我抱着这样的想法,拟定了探讨的课题,即:传统文化与美学,例如:先秦诸子与美学、周易与美学、禅与美学、理学与美学等。20世纪80年代,我编写了《先秦诸子与美学》(油印稿),后又修改一次,但还不如意,未能定稿。《周易与美学》只是探讨了几个与周易有关的美学范畴,周易与一些美学著作的关系未及整理。20世纪90年代,我进行了禅与美学的探讨。但探讨禅与美学的问题,必须对禅诗、禅语进行编辑整理。因此,编写了三部书稿:《悟与美——禅诗新释》,主要是对禅诗的整理,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禅与美学》,待出版;《禅语今释》是对禅语的整理。
开始习禅时,有特殊的难处,不知从何下手,难以理解其意。尽管感到它讲的是崇高的境界,但觉得高不可攀;感到它充满智慧,却又觉得不可捉摸;想学习,又不知从何下手。1992年听贾题韬老师讲《坛经》后,受到启发:如果将禅语按内容分类编排,予以阐释,那就不难领会其精神了。有了这个想法,历时五年,三易其稿,又差不多经过近五年的反复增删才完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