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5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105086146 ·条形码:97871050861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5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105086146
·条形码:97871050861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内容简介 本次修订,在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的总原则下,以补为主,重点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对新成立的自治地方进行补写。修订和补写的概况计有自治区概况5本、自治州概况30本、自治县(旗)概况120本。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对于增进各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及民族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特征
第二节 水力、矿产、土地及动植物资源
一、水力资源
二、海洋资源
三、矿产资源
四、土地及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壮族
二、汉族
三、瑶族
四、苗族
五、侗族
六、仫佬族
七、毛南族
八、回族
九、京族
十、彝族
十一、水族
十二、仡佬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展示广西悠久历史的古人类遗迹——百色旧石器、甑皮岩、顶蛳山遗址
二、古代文化的灿烂之花——铜鼓和花山崖壁画
三、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灵渠
四、古战场——严关、昆仑关、友谊关和大藤峡
五、太平天国起义遗址金田村
六、"翼王题诗"遗址白龙洞
七、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土司衙门——忻城土司衙门
八、革命遗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列宁岩和魁墨楼
九、民族建筑的艺术珍品——真武阁、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
十、世界八大斜塔之一——归龙斜塔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党组织在广西的成立与初步发展
二、左右江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抗战时期广西的党组织
四、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广西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各级自治地方的建立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设的发展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
二、制定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普法和执法检查
第四节 民族关系
一、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二、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三、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第五节 人民生活
一、农村居民生活
二、城镇居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种植业)
一、粮食生产
二、经济作物
第二节 林业
一、森林资源培育
二、林产品生产
三、林产工业
四、国有林场和乡村集体林场
五、森林旅游业
六、稳步推进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林业发展
活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畜牧业的总体情况
二、主要家畜的生产
三、发展畜牧业优势
第四节 渔业
一、渔业基本情况
二、淡水渔业生产情况
三、海洋渔业
第五节 水利
一、河海堤防工程
二、水库工程
三、水利灌溉工程
四、节水
五、农村饮水安全
六、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
七、水资源保护
八、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
九、水利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扶贫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
文摘 第一章地理环境及民族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南部,位于东经104°29’-112°04’、北纬20°54’-26°20’之间。陆地部分南北最长处610公里,东西最宽处770公里。
全区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46%,居全国第9位。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
广西有广阔的海域,海岸东起英罗港,西至北沦河口,全长1595公里,是全国10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之一,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的沿海自治区。
广西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独特的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广西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祖国大西南物资进出口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
海陆变迁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广西大地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过程。在距今5.7亿~5.2亿年前的古生代的寒武纪,广西除桂北的九万大山、元宝山、天平山、苗儿山和越城岭一带为陆地外,其余地区是一片茫茫的海洋。到距今5.2亿~4亿年前的奥陶纪-志留纪,海陆虽局部屡有变迁,但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片汪洋。
到志留纪末期,广西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广西(加里东)运动,使前泥盆系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广西地台”的褶皱基底,并发生区域性轻度变质作用、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广西大部分地区由海洋升为陆地。
至距今4.3亿~3亿年的泥盆纪初期,陆地又慢慢下沉,广西除桂北一带仍为陆地外,其余地区皆沦为浅海。后经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至距今1.95亿年前中生代初的三迭纪,虽然地壳运动频繁,海水有进有退、时深时浅,但整个广西仍以海洋占优势。在这漫长的海洋史中,沉积了多种多样的地层,其中以碳酸盐岩(石灰岩)最为突出。厚度大、质地纯、分布广的石灰岩,奠定了广西岩溶(喀斯特)地形发育的地质基础。
后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一书,是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直接领导下编写成的。1979年秋,曾由潘文、李干芬、莫家仁、盘天日、袁少芬、陆群和、罗涛、廖凤一等同志写出12万字的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修改成书。1983年初,根据区党委指示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抽调人员组成新的编写组。编写组成员是:潘文、陆群和、莫家仁、袁少芬、韦志坚、钟桂明,由潘文、陆群和同志主持。他们负责编、写的章节是:莫家仁:第一、十章及第三章的第一、二节;袁少芬:第二、五章;潘文:第四章及第三章的第三节;韦志坚:第七章;钟桂明:第八章;陆群和:第六、九章,并在文字上统改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区党委统战部、区民委根据区党委的指示,召开自治区直属部、委、办、厅、局有关人员会议,布置为本书撰写文稿和提供资料,得到工业、农业、财政金融、文教、科技、卫生、体育、宣传出版、测绘、广西军区政治部、自治区党史办等各条战线、部门和各地、市及龙州镇党委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