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55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03664525 ·条形码:97875036645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 |
 |
|
 |
哈特的一生:噩梦与美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55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03664525
·条形码:97875036645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哈特被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所追寻乃至追随。在这部关于哈特一生的传记中,作者妮古拉·莱西利用哈特以前未曾公开的日记和信件中,以哈特一生所经历的事件为线索,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哈特。
赫伯特·莱昂内尔·阿道弗斯·哈特,生于1907年,系约克郡的第二代犹太移民。在牛津大学就读期间,他因成绩优秀获得了奖学金并最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32年至1940年,哈特在伦敦从事事务律师工作,期间虽然他拒绝了担任牛津大学哲学讲师的邀请而选择留在实务界工作,但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其日后法律理论对于实践的贴近。1940年他因身体不合格被宣布不能服兵役,却被军事情报部门MI5征召,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45年。在MI5期间,哈特与MI6的同事、牛津哲学家斯图尔特·汉普舍尔和吉尔伯特·赖尔关于哲学的讨论进一步激发了他对哲学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哈特返回牛津并担任哲学研究员,成为法理学教授。
哈特凭一已之力彻底改造了法哲学,并且影响了英国社会对于堕胎与同性恋的法制化思考,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废除死刑的观念。他汲取奥斯丁和边沁的洞见,并结合J.L.奥斯汀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新语言分析哲学,致力于阐明一种可适用于所有法律形式的法律概念,无论这些法律出现在什么时期或什么地方。他的《法律的概念》一书在世界各地已经畅销了数十万册。
然而,在取得卓越的公共成就的背后,哈特的内心却深受折磨:犹太出身、与珍妮弗·威廉斯不合常规但却地久天长的婚姻、性取向乃至间谍指控,这些甚至导致了哈特对自己的怀疑。
在妮古拉·莱西的笔下,哈特的一生充满了噩梦与美梦。本传记不仅勾勒出哈特一生的主要生活经历,同时揭示了在这表面成功的生活经历背后所掩藏的哈特复杂的内心生活;不仅总结并评价了哈特在法哲学领域内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亦深入分析了哈特思想的种种渊源——其所具有的深度和冲击力远远超过了我们许多人的想象。
作者简介 妮古拉·莱西,伦敦经济学院刑法和法律理论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与政治理论兼职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
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
、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
Simon Blackburn,剑桥大学哲学教授
“本书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成就。妮古拉·莱西的阐述精彩纷呈:不仅展
现了H.L.A.哈特这个人,包括他的生命、婚姻、战时工作、性取向、自
我怀疑以及反犹太主义经历,而且展现出牛津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70
年代的面貌。她表明,哈特在剑桥、马萨诸塞、纽约、耶路撒冷及世界各地
广交朋友,在与这些朋友的砥砺之下,他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对法理
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让人赞叹的是,莱西在生动重现哈特家庭、朋友圈子
及个性的同时,并没有削减哈特思想的力度,也没有低估他作为法学家及公
共知识分子的持论。掩卷之后,我们既理解了哈特所提出的法律的衍生规则
,也了解到战争期间的间谍活动。这本传记文字清新,让读者在品味哈特学
术与人生的同时,度过了一段趣味盎然、获益匪浅的经历。”
Jeremy Waldron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本书荣获:2004年斯威尼奖;詹姆斯·察特·布菜克传记文学奖提名;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图书奖提名。
目录 爱这个世界:哈特和法律实证主义的关怀(译序)
致谢
传记作者对于本书方法和材料的说明
绪论 一个生活在局内的局外人
第一部分 北方和南方
第1章 哈罗盖特、切尔滕纳姆、布拉德福德
……
文摘 书摘
到1921年,赫伯特在切尔滕纳姆的苦恼已经严重至极,以至于他试图逃
离那里。这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极端做法。不
过,父母生意上的萧条意外地解决了他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
,经济条件相当恶化,节日旅行的人也锐减,而且,人们对毛皮之类的奢侈
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西姆·哈特难过地写信告诉赫伯特,自己不得
不让他离开“这所极好的学校”。可对于赫伯特来说,这真是“一条来自天
堂的消息”。他由此同自己的哥哥一样,被送往布拉德福德中学。直到1926
年,他都一直待在那里,接受了整个中学教育。然而,即使是切尔滕纳姆那
段短暂而又不快的日子,他也给自己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获得牛津
大学的奖学金及毕业之时,他收到来自那所学校教师的数封热情洋溢的贺信
,其中一封还问他是否能够将他在牛津取得的成功归属于“切尔滕纳姆老校
友”的荣誉。赫伯特在信的页边毫不犹豫地写了一个“不”字。
赫伯特最终转入布拉德福德学校,这为他提供了一个能实现自己学术潜
能的环境。而且,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的感觉
。布拉德福德学校是一所男子中学,教育水准不俗,学生们具有广泛的社会
背景。由于还没有从切尔滕纳姆的不快经历中恢复过来,所以赫伯特最初不
那么自信,还无法适应这种不同校园文化的急剧变化。好在命运垂青,在开
头几周,年轻的莱斯利·斯泰勒(kslieStyler,他后来成为赫伯特在牛津大
学的同事)受学校的委派来照顾赫伯特。他很快就安定下来。当他回顾在布
拉德福德的时光时,他认为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之一,而且正是这段日
子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布拉德福德的氛围更加开放,管理也不那么严
格,让人感觉如同在美丽的乡间散步。慢慢地,赫伯特越来越强烈地爱上了
这个地方,他也进一步培养起自己敏锐的美感。学校有几个教师特别优秀,
他们的课堂让赫伯特内心深处感到有一种不断进行思想交流的兴奋。戈达德
(Goddard),古典文学的指导老师,对奥地利思想家奥托·斯宾格勒(Otto
spengler)的思想很感兴趣。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命
题,即文明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繁荣与衰落的循环路线。戈达德带领赫伯特进
入一个重要而又具有许多智识乐趣的哲学领域,既让他对大量假设和普遍原
理的爱好得到满足;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