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页码:322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3月 ·ISBN:9787503300189 ·条形码:9787503300189 ·版本:第2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 |
 |
|
 |
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页码:322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3月
·ISBN:9787503300189
·条形码:978750330018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纪实文学精选
内容简介 陈毅元帅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叱咤风云,战功卓著。他在“文革”中的事迹同样生动、丰富、感人肺腑,是他光辉一生极为重要的部分。《陈毅元帅的最后岁月》作者怀着热烈真挚的感情,以简洁、朴实的文笔,真实、准确、形象地再现了“文革”的历史,讴歌了陈毅元帅在极其严峻的考验面前,光明磊落,刚直不屈,直言敢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书中有惊心动魄的斗争,有胜似兄弟的革命友情,有重大政治事件的生动描述,也有陈毅元帅与亲人们的悲欢离合。读来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铁竹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理事、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著有传记文学作口《一个人与一个城市》(合作)、《霜重色愈浓》、《红军浪漫曲》、《廖承志传》、《我的伯父周恩来》(合作);与人合著《陈毅传》等。记录片《周恩来》、十二集艺术专题片《百年恩来》,曾获全国优秀图书奖,华世优秀图书一等奖、电视“金鹰奖”、美国纽约国际文艺交流中心授予的“传记文学成就奖”,“纪实文学成就奖”。
目录 序言
序章
第一章 工作组是中央派的,我投的是赞成票
第二章 我就是顽强地表现自己,并企图影响运动
第三章 只要我不吭气,住在中南海是不成问题的
第四章 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第五章 我以犯错误比你们多的资格向你们讲话
第六章 周总理对我的指示:“陈毅不要讲话!”
第七章 把我揪出来示众好了,我不愿当这个“干净”
第八章 我是右派还是左派,历史最终会弄清楚
第九章 我坚持我的看法。这个观点一定要报给毛主席
第十章 说我讲了要跟陈伯达战斗在一起,那是造谣
第十一章 我71岁,又得大病,但雄心壮志犹存
第十二章 ……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第十三章 最后是追悼会,当然是别人开,自己不能参加了
代后记 向224位老师致军礼
……
序言 陈毅同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投身中国革命,不久即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名将。全国解放后,他领导建设新上海;接着,在外交战线上叱咤风云,成为二十世纪国际上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在陈毅同志光辉的一生中,这些无疑占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他还有着更加显赫的一页,这就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辉煌业绩。
我有幸在“文化大革命”这艰辛的年代较多地接触到陈毅同志。我听到他说过:“如果我乖乖的不说话,在中南海是住得下去的。”“我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我要说话!”
在中国革命的多次危急关头和转折时期,陈毅同志坚定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与敌人战斗,这是很不容易的。而在十年内乱中,陈毅同志又一次站到斗争的最前线,忠诚地、英勇地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原则,捍卫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家铭记和学习。
文摘 张彦吓了一跳,慌忙解释:“伯达同志,我没有这个意思,您是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我们想听听您的指示……”
“啪!”对方猝然挂断电话。
张彦握着嘟嘟作响的话筒,脸都气白了。孔筱痛苦地说:“工作组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晚上,是外办系统各工作组汇报情况的例会。
陈毅坐在办公桌前,手中玩着一枝大号带棱的红蓝铅笔,眼睛看着发言的同志,神情专注认真。
张彦汇报了对外文委的情况,其他单位纷纷插话,情况与文委基本相似,好像有人统一布置的。
当张彦讲到陈伯达摔电话时,陈毅将手中铅笔往桌上一拍,冷笑一声,说:“他们想干什么,我心里很清楚!”
“我真想不通!”孔筱忍不住愤愤插话,“工作组如果有错误,就批评,我们不称职就撤嘛!干什么有话不当面讲,总让造反派贴大字报往外轰呢?!凭良心讲,我们工作组进去六天,把积压的外事案子都处理好了,运动上的问题也是努力按照中央八条规定执行的,没日没夜的干,经常连口水都喝不上,究竟错在哪儿?!”她鼻子发酸,哽咽住了。会场里一片愤愤不平的叹息声。
“同志们这几天肚里都憋着火,我看,痛痛快快倒出来,好!”陈毅慢条斯理开口了,“今天下午,我给外交部司局以上干部开了个会,我对他们说,‘现在谁都说路线斗争,什么叫路线斗争呢?你们都没参加过路线斗争,我参加过路线斗争;你们没有经验,我有经验。路线斗争不是好玩的东西啊!’我提醒他们,‘不要乱猜,不要搞投机,不要今天猜这个下台,明天又猜那个上台,不要做墙头草,哪边风大,顺哪边倒!
后记 这是1983年12月26日晚上。
“铁竹伟同志,王老正在作治疗,请您最多谈半小时。”推开王震同志办公室门之前,身材魁梧的警卫秘书手扶门把,轻声叮嘱。
我知足地赶紧点头,心想,一位75岁的老人,已经工作了一整天,晚间是不宜太伤神的。我看了看表,7点30分,按预定提纲核实几个关键性材料,8点离开,时间绰绰有余。
然而,待警卫秘书送我出大门,道别时,我内疚地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我沿着寒冷、空寂的胡同快步奔跑,赶上了一班14路汽车,横穿长安街时,电报大楼传来11下钟声。
这一夜,我始终无法安睡。打开录音机,王老款款而谈,从井冈山与陈毅元帅相识,到延安窑洞中好友重逢;从建国之初赴任前的话别,到“文化革命”中亲携小孙女为陈毅元帅哭灵送行……话语敦厚朴质,感情真挚动人,听着听着,我眼前浮现出王老银白的头发,理疗垫上略显浮肿的双脚。我大滴的泪水涌出眼眶,流入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