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学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4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040179091 ·条形码:97870401790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科技考古学概论 |
 |
|
 |
科技考古学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4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040179091
·条形码:97870401790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科技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共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史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叙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科技考古学概论》适于高校考古、博物馆学专业和文物保护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科技考古学概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科技考古学的出现
第一节 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 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
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第二节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
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
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
第三章 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期
第二节 形成与发展期
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二、发展期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前瞻
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
第四章 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理论
一、均变论
二、进化论
三、系统论
第二节 基本方法
第五章 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节 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
上篇
考古探查、发掘与遗迹遗物的采集、保存
第六章 考古勘探
第一节 遥感与航空摄影
一、遥感与遥感考古的概念
二、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物理基础
三、遥感片的特性与判读
四、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程序
第二节 地面物探
一、物探的概念及原理
二、考古物探的工作程序
三、考古物探的类型
第三节 地球化学勘探
一、汞测试
二、磷酸盐勘探法
第四节 GPs、GIs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一、运用GPS确定遗址的地理坐标
二、应用GIs对调查材料的处理
三、s集成在考古中的运用
第七章 水下考古
第一节 水下考古的特点
一、水下考古的困难
二、水下考古的优越性
三、水下考古的原则
四、水下考古的方案
第二节 水下探测
一、水下探测的方法
二、水下探测的步骤
第三节 水底打捞及其他
一、水底打捞的方法
二、水底打捞实例
第八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
第一节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
一、考古发掘前地下文物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
二、地下文物出土时的环境突变
三、考古现场文物采集时的稳定性处理与环境控制
四、文物采集的一般方法
五、文物采集后的运输
第二节 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
一、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
二、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
第三节 文物的保存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控制
二、常见文物的保存
下篇
遗迹、遗物的分析研究
第九章 考古测年
第一节 树木年轮断代方法
一、树木年轮法的原理
二、树木年轮测定法
三、树轮纪年校正法
第二节 碳同位素测年技术
一、“C测年原理
二、“c测年步骤
三、加速器质谱c断代方法
四、c年代数据的校正
第三节 释光断代
一、热释光断代
二、光释光测年
第四节 其他测年法
一、古地磁学测年法
二、铀系同位素断代法
三、钾-氩断代法
四、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
五、裂变径迹法断代
六、黑曜岩水合法断代
七、氨基酸外消旋断代
第十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的研究
第一节 文物的形态分析
一、文物的形态分析手段
二、文物形态分析的几种方法
第二节 文物形象观察
一、x光照相技术及其应用
二、中子射线照相技术
三、红外成像技术
第三节 文物的显微分析研究
一、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
第四节 文物组成的成分、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
二、文物组成的结构分析
三、文物的制作工艺研究
第十一章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
第一节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
第二节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分析方法
一、中子活化分析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三、化学成分数据的应用
四、铅同位素比值法
第三节 古代陶瓷与青铜文物的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
一、古陶瓷产地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
第十二章 生业考古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一、气候
二、地貌
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动物考古研究
一、动物遗体的采集和记录
二、动物骨骼的鉴定
三、动物遗存的研究
四、寄生物的研究
第三节 植物考古研究
一、植物的形态研究
二、植物的微观分析
三、农作物起源的研究
第四节 古代人类食性研究
一、碳-(c)测定法、氮-(N)法及其应用
二、微量元素锶、钡与钙的分析
三、同位素锶、铅的分析
四、脂肪酸分析法及其应用
五、关于古代人类食谱的其他研究方法和成果
六、寄生虫所反映的食性
第十三章 古代人骨的研究
第一节 人骨的形态学研究
一、人骨的测量
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分子生物技术分析和遗传因子
一、DNA的结构与特性
二、古DNA的分析程序
三、古DNA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第三节 牙齿人类学研究
一、牙齿的形态研究
二、牙齿的磨耗分析
第四节 骨骼病理的分析
一、骨骼创伤的分析
二、疾病骨骼病理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和融合,使自身体系不断得以充实、发展和完善,并孳生出众多分支学科。在这些分支学科中,科技考古学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不难看到,科技考古学的发展,日益深化着考古学的研究层次,不断拓宽着考古学的研究范畴,从根本上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14C测年方法的建立,使定性描述的考古学嬗变为定量表述的科学;孢粉、植硅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法的介入,使考古发掘的注意力从文化层延至周边环境和耕作层,奠定了农业起源研究的基础;而文物产地与古代DNA分析,旨在探索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先民的迁徙路线,使复原古代动态历史的梦想成真。
如今,科技考古学的重要性及其诱人的前景,似乎已毋庸置疑。然而,关于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的关系,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科技考古学,只有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也有学者认为,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但对分支学科领域的限定,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技考古学涵盖了整个考古学的领域,另一种则认为,科技考古学和陶瓷考古学、冶金考古学、农业考古学等一样,仅限于考古学的某一局部领域,即以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的考古学领域,通常指陶瓷考古和冶金考古等领域。
文摘 插图:

第二节 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创造着科学技术,其产生已久,但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18世纪中叶,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科技史研究专著。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全世界至少已有几十所研究科学技术史的专业机构,出现了100种以上的各种科学技术史学术刊物,国际科学史、技术史学术交流会也经常召开,出版了许多专门著作,代表性的有:英国科学家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美国学术联合会主编的《科学家传记辞典》、美国库奥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也开设有科学技术通史课或专业课。20世纪上半叶之前的科技史研究分科学史和技术史两部分,后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整体化趋势的加强,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学产生了。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及不同历史时期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寻求科学技术内在规律及其发展动力的科学。而科技考古学则用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考古遗存,透过“物”来探讨“人”的行为活动。两者的概念截然不同,研究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遗迹和遗物(包括出土和传世的);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则包括各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史、分科史(或专门史)、国别科技史、断代科技史(某一历史时期的科技史)、科学技术思想史、科学家和发明家及技术工程人员的传记研究等。
尽管科学技术史和科技考古学差异明显,但两者仍有密切联系,科技考古学中的古代科学技术可以作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有些人因此认为科技考古学应归属于科技史。其实不然,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旨在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动力和发展逻辑,而科技考古学侧重于研究古代科学技术与古代人类的关系,一切都为复原古代人类的思想、生活、文化、经济等服务。还有,科学技术史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重视现代和未来。科技考古学的现实意义没有那么直接。
后记 这本教材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回想其成书过程,算来竟有了十几个年头。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正酝酿并实施编写一套关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丛书,定名为“中国考古学序列”,邀请多位学者撰稿,计划编写二十多本,《科技考古学》即为其中之一。90年代中期,一批书稿相继完稿,《科技考古学》亦于那时写成。但由于出版社方面出版计划的变更而未能及时出版,这些书稿就搁置下来。
《科技考古学》初稿由我与郭妍利合作完成。当时郭妍利在西安交通大学做教学工作,我们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开设“科技考古学概论”课程和与此相关的专题课,以《科技考古学》书稿作讲义有数年之久。与我同在西北大学的刘成老师,也较早为文物保护专业及考古专业学生开设了“科技考古”课程,有多年的授课积累。2001年,教育部推出“十五规划教材”实施计划,自己当时想到不少高校都开设有这方面课程,但却未看到有公开出版的专门教材,这是与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不适应的,而且学生们也希望有一本可阅读学习的书本。鉴于此,我们将这一实际上作为教材使用多年的书稿以《科技考古学概论》为名进行了申报,得到批准(被教育部批准列为“十五规划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