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

2010-04-0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2119284 ·条形码:97878021192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 去商家看看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 去商家看看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802119284
·条形码:97878021192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生态文明丛书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既要改变思维方式,也要改变行为方式;既要改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生活方式;既要改变道德和观念,也要改变法律和体制。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更是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变革。应该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办学传统,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为办学理念。传播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是建校以来广大师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我们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决不限于发展科技,而是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2004年2月,学校决定将生态文化列为我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之一,加大了支持力度,深化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目前已经在全校开设了多门生态文化课程,培养出了有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广大师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和报告会,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文明
第一章 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的新挑战
第一节 世界性难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
二、荒漠化问题
三、淡水危机
四、能源危机
五、气候暖化
六、物种灭绝加速
第二节 中国的环境生态问题
一、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状况
二、中国环境生态问题的独特性
第三节 生态危机的特征和实质
一、生态危机的特征
二、生态危机的实质

第二章 生态危机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
第一节 现代工业文明四大逻辑
一、二元对立逻辑
二、同一化逻辑
三、进步逻辑
四、最大化逻辑
第二节 生态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四大逻辑的必然结果
一、“根源”变“资源”:现代工业文明的自我放逐
二、文明与自然的误置
三、简单化与复杂性的冲突
四、最大化与有限性的冲突

第三章 生态运动:新兴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 生态运动的典型案例
第二节 生态运动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
一、环境公害与环境正义运动
二、动物保护与素食主义运动
三、“像山一样思考”
四、遵循大自然
五、深生态运动
六、生态后现代主义运动
七、生态运动思潮及其评价
第三节 生态运动的经验教训
一、生态运动的成功经验
二、生态运动的教训

第四章 走出生态危机需要文明创新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
二、工业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区域利益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四、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
第二节 和谐主义新思维
一、从片面走向全面
……
序言 历史总是在矛盾中辩证地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缺陷,突出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日渐增大,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曰益增长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美好的要求,全世界都需要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结构,探索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出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小康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也为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文摘 第一章 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的新挑战
第一节 世界性难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是,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安全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于1996年在《粮食安全罗马宣言》中,对粮食安全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001年在德国波恩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又提出了持续粮食安全的概念,要求无污染、无公害,向消费者提供增强健康、保证延年益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
目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减少世界饥饿人口的努力受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200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中指出世界上还有8.52亿人口挨饿,发展中国家多达8.15亿人,发达国家占3700万人。另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过去的5年里全球饥饿人口每年只平均减少600万,还不到规定目标2200万的28%,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饥饿,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中提出到2015年粮食不安全人口的数字将减少到6.75亿,按目前的减少贫困人口速度,这一目标到2050年才能实现。
第三章 生态运动:新兴的文化现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随着“八大环境公害事件”①的爆发,环境问题引起了世人的普遍焦虑,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新道路的探索过程。1970年4月22日,美国发起了首次“地球日”环境保护运动,全国各地有2000万人参加。与此同时,加拿大、欧洲、日本以及世界各国的群众性环境运动也风起云涌。②随着群众性环境运动的不断深入,学术界的很多有识之士也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理论上深入反思,使人们关注的主题逐渐从公害事件转向了环境正义、动物福利、后代福利、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后现代主义等方面。学术界的理论反思和群众性环境运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一一生态运动。
另外,群众性的生态运动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促使环境问题逐渐被纳入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政策之中。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们共同探讨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了《人
……
后记 写作这样一本书,构想已有多年,正式撰写也费了我们整整两年。
我校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文明”为使命,不仅重视林业和生态科学技术的研究,还确立生态文化为我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项目之一,并且整合全校资源,成立了由学校直接领导的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我们人文学院也一直以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为研究重点,整合各个学科,优势互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这种执著追求与国家的政策选择不谋而合了。十七大召开之前,国家林业局就开始重视生态文化研究,提出要在已有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国家林业局非常信任我们,让我们立项来研究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从那时起,我们真正进入了生态文明研究的快车道。
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对我们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我们也加快了研究步伐。我们广泛开展调研和交流,先后和其他单位主办召开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这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促进了交流,提升了思想;我们参与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全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调研活动,初步了解了一些现实情况;我们为研究生开设了“生态文化专题”这门课程(春季开课,已开两轮),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生们交流探讨;我们还积极走出去,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和交流,与同仁们切磋砥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奥运在即,在我们不断的思考和探讨中,拙著今日终于完稿,算是对前一段思考研究的一个总结。此刻,我们心中丝毫没有感到轻松,倒是真正感到了任重道远的分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