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水利 >

数字都江堰工程

2010-04-08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030129962 ·条形码:978703012996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数字都江堰工程 去商家看看
数字都江堰工程 去商家看看

 数字都江堰工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030129962
·条形码:978703012996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数字都江堰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从总体上对都江堰的基本情况、水资源现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遗产保护等进行了论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字都江堰工程》可供广大水利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数字都江堰工程》为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上篇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框架研究

第一章 总体框架
1.1 问题的提出
1.2 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3 “数字都江堰工程”的框架结构
1.4 总体框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都江古堰
2.2 渠首主体工程
2.3 紫坪铺工程
2.4 灌区渠系工程
2.5 蓄水工程
2.6 工程改扩续建方案
2.7 自动控制
2.8 研究课题
2.9 旅游业开发

第三章 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3.1 绪言
3.2 水资源现状分析
3.3 可开发水资源
3.4 水资源供需关系
3.5 水资源保护
3.6 水土保持

第四章 基础信息采集
4.1 数据分类
4.2 空间数据
4.3 属性数据
4.4 文档数据
4.5 专题数据采集

第五章 数据库规划
5.1 概述
5.2 数据库开发现状
5.3 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及需求分析
5.4 数据库选型
5.5 数据库体系结构规划
5.6 基础数据库建设
5.7 空间数据库建设
5.8 数据存储与管理
5.9 数据共享与管理
5.1 0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5.1 1数据库安全规划
5.1 2管理体系建设
5.1 3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

第六章 都江堰网络建设
6.1 都江堰数据传输系统综述
6.2 网络工程建设
6.3 网络建设总体方案
6.4 广域网建设
6.5 城域网建设
6.6 各级单位局域网建设
6.7 网络接入互联和网络中心设计
6.8 通信基础设施选择方案
6.9 计算机网络组网方案
6.1 0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

第七章 专业服务平台建设
7.1 专业服务平台的组成
7.2 模型库的总体结构
7.3 模型库管理
7.4 数学模型库
7.5 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第八章 综合决策平台建设
8.1 概述
8.2 功能需求
8.3 综合决策平台总体结构
8.4 专题库建设
8.5 决策支持中心的建设
8.6 关键技术
8.7 综合决策平台应用
8.8 综合决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第九章 都江堰专业应用系统建设规划
9.1 应用系统概述
9.2 专业应用系统集成规划
9.3 都江堰专业应用系统规划
9.4 管理体系建设

第十章 人力资源开发
10.1 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10.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0.3 都江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经济评价
11.1 环境影响评价
11.2 经济评价

第十二章 实施计划与投资概算
12.1 编制依据
12.2 投资概算
12.3 分期实施方案
12.4 第一期项目实施计划
12.5 结论

下篇数字都江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三章 专业应用系统开发
13.1 专业应用系统概述
13.2 专业应用系统开发
13.3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
13.4 专业应用系统特点和功能
13.5 水量调度系统
13.6 防洪抗旱系统
13.7 水资源保护系统
13.8 水土保持系统
13.9 工情管理系统
13.10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
13.11 行业标准及编码规则

第十四章 都江堰枢纽区虚拟仿真系统开发
14.1 概述
14.2 系统构建
14.3 系统功能
14.4 展望

第十五章 都江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15.1 应用程序
15.2 地理信息数据库
15.3 都江堰GIS软硬件配置
15.4 ArcGIS在“数字都江堰工程”中的应用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引用资料
……
序言 都江堰灌区历经2000余年,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及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晋代周谯著《益州记》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从创建之初的以防洪、航运和灌溉为主到汉初的灌区扩展,逐渐演变为以灌溉为主,成为具有农业灌溉、城镇和工业供水、生态保护、防洪、旅游、发电、水产和养殖等多目标,引、蓄、提相结合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水是都江堰水利的命脉和灵魂。“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水经注》卷一),人们已认识到了水作为资源的价值。水具有灵性和人格的魅力。《老子》“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提出了人的道德修养应具有如水的上善境界;孔子全面阐述了水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诸方面的品质,感叹“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对水应观测考查,研究其属性。都江堰工程“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方略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理念。 追寻水利发展的轨迹可见:远古的人类逃避洪水;鲧筑坝堵水;大禹变堵为疏,导百川于海而治之;秦李冰建都江堰;明潘季训“束水攻沙”治理黄河;到现代建的高坝大库、千里堤防。这些都是以水为对象,或曰利用、治理,或曰防洪抗旱,而缺乏天、地、人、水协调发展的理念。水来自于大气之雨雪,即生于天;用之于大地之生灵,即用于地;世间万物,均离不开人们对水的利用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发展的目标应是在全流域实现天(水文气象)、地(土地利用)、人、水(水资源) 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都江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都江堰在水资源时空调度、水生态保护、洪涝灾害防治、旅游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已滞后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适时建设“数字都江堰工程”即是主要的应对之策。 “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数字河流”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不仅是实施数字地球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传统水利向信息化水利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河流”技术以“数字地球”为背景,对真实流域及其一切相关的信息做数字化重现与分析。可见,“数字都江堰工程”是都江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插图:


(2)水质信息传输系统的建设
信息采集点到信息采集分中心采用无线和公网信道进行信息传输;利用"数字都江堰工程"建设的由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组成的水利信息网,建立灌区水环境监测传输网络,实现管理局与各管理处以及各市县的水质信息在网上传输和接收。
(3)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
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要实现软件功能的模块化,在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持下,模块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数据传送和信息服务。系统在功能模块化设计上划分为水质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子系统、水质信息管理子系统、水质预警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结构图如图9-5。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