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最新重印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94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 ·ISBN:7802311594/9787802311596 ·条形码:9787802311596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最新重印版) |
 |
|
 |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最新重印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94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2月
·ISBN:7802311594/9787802311596
·条形码:97878023115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内容简介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完善全科医师任职制度,自2007年起,将中医全科医学专业纳入全国临床中医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范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以《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针对中医全科医师面向社区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围绕中医全科医学考试的有关要求,从如何发挥中医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服务中的作用,如何突出中医特色、如何强化中医验、简、便、廉适宜技术的应用,编撰了《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指南》。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针灸学一
中医养生康复学
传染病学
诊断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全国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指南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针灸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传染病学
诊断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
文摘 第三单元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中药具有的若干特性,又称为中药的偏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四气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临床用药的原则。
(2)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伤其阳。
(3)寒热错杂病证,当寒热并用。
二、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辛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补肝肾等。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中毒等。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苦:有苦泄、燥湿、坚阴的作用。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多用治热证、火证、喘证、呕恶、便秘、湿证、虚火旺等证。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大黄泻热通便,胆、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