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旅游 >

上海姻缘

2010-04-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2629023/9787532629022 ·条形码:978753262902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上海姻缘 去商家看看
上海姻缘 去商家看看

 上海姻缘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2629023/9787532629022
·条形码:97875326290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书系

内容简介 《上海姻缘》系“上海书系”之一。该书讲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从建国前,一直到今天的婚恋、家庭、情感,以及人的婚姻观念的变化。《上海姻缘》从“姻缘”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入手,在展现每一个阶段的不同方面的同时,更是把大量的“上海”元素、特色穿插其间,使书稿在符合主题的同时,又带有了鲜明的“海派”生活特色,展示了一座城市跨世纪的婚姻风情。
作者简介 袁念琪,生于上海,高级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1978年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在中学任教。1983年,被招聘考入上海电视台至今。
多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题一、二、三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并在上海新闻奖和上海广播电视奖评比中获二、三等奖。迄今已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评论数百万字。曾出版《上海:穿越时代横马路》《处处见门槛——上海人日常生活经济学》《十字街头》《钻钻铜钿眼——一个上海人的日常经济观察》《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等。
编辑推荐 《上海姻缘》:婚姻,可以看做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的一面再好不过的镜子。“上海姻缘”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是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有关。它生于斯,长于斯;既活跃着传统的因子,一呼一吸间又与全球最新节拍同步。带着鲜明的烙印,磨打不去的胎记。城市使之更美好,它令城市更美妙。
目录
找呀找——沧海桑田择偶观
“上只角”·“下只角”
吃菜要吃青菜心
“四大员”
老九不能走
好女嫁老板
今天有谁一见钟情
本地人欢喜大娘子
圣女·剩女

结缘——条条路儿通洞房
组织是靠得住的
鲜花重放的红娘
相约荧屏:上海男女的时尚撮合
“肥水”和“近水”
不拆墙也是一家子
爸爸妈妈走上前
求爱:从马路到“网路”
娶个上海女人做太太
找个上海男人当老公

甜爱路——爱情是这样炼成的
“荡马路”
情人墙:外滩的传说
公园是个伊甸园
通宵场·伪包厢
男女表白
手榴弹·机关枪·炸药包

筑巢——四手联弹定终身
“敲定”终身
从“汤司令”到“吃爷娘”
爱之屋
有脚无脚少不了
同居:摸过河的石头
你就是我的拿破仑
美人也是江山一座

婚礼——人生礼观红地毯
革命时代的婚礼
花样年代的婚礼
甜蜜的开销
红色“罚款单”
披上婚纱之前
婚戒金灿灿
奉子成婚

过人家——盐油柴米日常事
夫妻亲算账清
烊烊烊
红花绿叶种出来
丁克那些事
投向刀刃的好钢
男小囡·小姑娘
男生女生
怎一个“闪”字得了
当个宅女不容易
……
序言 啥人头上有朵花——一座城市跨世纪的婚姻风情
这首童谣,是我儿时弄堂里传唱的:“啥人头上有朵花,明朝夜里要结婚。”
不光只是嘴里唱叨,还要动口又动手。动手是要为歌儿佐证,就是要把花放到某个人的头上。
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店里无花可买,身边也摘花较难。放到脑袋上的,当然很少是货真价实的花,甚至连纸花也捞不着;大多是碎纸片、树叶什么的。玩这游戏的,都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
让“花”开在人家头上的过程是悄悄的、隐蔽的;绝不能让他在那个“花”儿即将落下之际察觉,发现你的意图。于是,在童谣的掩护下,完成了摆“花”的任务。另一种情形,则是在把“花”放到某人头上之后,儿歌声骤然而起。
每当童谣声起的时候,在场的人,要么是伸出两只手在自己的头上扫来扫去,要么就是警惕地左闪右躲。总而言之,就是生怕花落我家,唯恐“明朝夜里要结婚”。
现在想想,觉得好笑,有点滑稽。那时,连结婚究竟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的我们,为什么竟然对它要这样的退避三舍?为什么异性相吸的定理,在这里失去了它的功用?难道今天头上有花与明朝夜里结婚潜伏着什么必然的关系?
正是应了哲人的那句话: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有助于我们对新旧感觉的梳理、辨析和把握,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触及、认识和深化,以至于解决。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男女的地方,就会有姻缘。
上海姻缘之所以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是与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有关。它生于斯,长于斯;既活跃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因子,一呼一吸间又与全球最新节拍同步。带着它独有且鲜明的烙印、磨打不去的胎记。城市使之更美好,它令城市更美妙。
姻缘,还可以看作映照城市生活和城市人一面再好不过的镜子。做这样的比喻,不仅是因为世人把镜子的圆破用于表达婚姻的完美程度;它还观照了我们自身的成长,映出了生活中诸多生动传神的面相……
我们常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细胞的稳定、和谐和健康,自然是相当的重要;要做到这一切,就要取决于姻缘的状况和质量。哲学家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姻缘也不会例外。但姻缘的美满,就是在舌头与牙齿的打架中逐渐完成的。姻缘何尝不是孕育着明天美丽花儿的骨朵呢?
城市的童谣绵延流传,串起了上海这座城市丰富多彩而又不断发展前行的姻缘。
文摘 “上只角”·“下只角”
“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上海人独创的语汇。在我的印象里,这一对名词诞生和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可也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说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有“上只角”这词了,指的是租界。由来是源于地理原因,因租界在华界之北,上北下南,“上只角”就是指租界那一块地方。那时,还无“下只角”一词。
到了我们耳闻目睹“上只角”之时,其本意已经与过去有了差异,指的是地段繁华、环境幽静、住宅高档以及所住居民收入、职业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仅有意义的不同,而且还同步诞生了个相对应的词汇“下只角”。
按“上只角”、“下只角”的概念来观照我们这个城市,其中有“上”、“下”两只角泾渭分明的,另有一种是你中有我,即在“上只角”里包囊了若干的“下只角”,对此,也是有个说法的,叫做“都市里的村庄”。这么一说,“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指向就很清楚了然了,与20世纪20年代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不管是“上只角”还是“下只角”,生活在那里的人都是要恋爱结婚的。同在一“角”的男女结合,这里暂且放下不表。要说的是跨“角”的姻缘,因为月老也时时把一根红线串起了不同“角”的男女,于是也就挑起了_个千古话题:门当户对。
朋友采访过一对新人。新郎是住在“上只角”——原来的法租界,今徐汇区复兴中路和乌鲁木齐路交界一带。而新娘住在“下只角”——南市老城厢靠黄浦江边的一个棚户区。那里的人口密度高,当地人有一个玩笑说:张家宅前宅后宅左宅右宅中宅,五个宅子就可以征兵一个师。
生长在“上只角”的新郎讲:“原来,他们是一百个里面也不一定有一个能嫁到我们‘上只角’的。‘文革’的时候,打乱了。有些‘下只角’的人和我们结婚,现在又没有了。”而来自“下只角”的新娘说:“我一定要寻一个有本领、有地位的爱人,我寻到了。‘上只角’就是地位。”
新郎的父亲解放前是银行的职员,有钱有地位;新娘的爸爸是街道运输合作社的工人,是踏黄鱼车的。新郎的父亲竭力反对这门婚姻,两人是在老人过世后才结的婚。违抗父命的新郎对我朋友说:“自己比老婆长得矮一点,反正是在1米70以下。这样的条件找老婆,尤其是要找个容貌出众的,的确是有困难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相爱的男女,他们各自的家庭、学历和经济状况等,并不是门当户对的。而在过去注重政治面貌、家庭出身,讲究几代根正苗红的年代,尤其是在“文革”期间,这些都是门当户对要“当”要“对”的一个很重要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