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小说 >

走向经典4:白衣女郎

2010-04-08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801489616 ·条形码:97878014896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走向经典4:白衣女郎 去商家看看
走向经典4:白衣女郎 去商家看看

 走向经典4:白衣女郎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801489616
·条形码:97878014896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时代联合

内容简介 《白衣女郎作为文学的重要部分,无疑拥有大量读者,流行小说因其轻松易读,尤其成为现代阅读的主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外国流行小说陆续与中国读者见了面,但限于各种因素,还有许多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时下的读者却始终无缘接触。这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好小说都具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可读性强,二是蕴涵着深厚的背景与广泛的知识,读者在充分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还能回味再三,启迪心智。“走向经典”系列精选这些来头极大、曾经流行一时并即将走入经典的小说,带领读者领略小说真正的魅力。

 
一本可读性高的翻译小说,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内容精彩,二是译笔流畅。“走向经典”由海峡两岸的专业译者精心翻译,文字生动流畅、淋漓尽致。“走向经典”的选书工作由海峡两岸多位资深编辑和爱书人士共同执行。从百余年来的浩瀚书海中为您挑选出一本本不该被遗忘的好小说。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部分,无疑拥有大量读者,流行小说因其轻松易读,尤其成为现代阅读的主流。这些书都曾是各大畅销书榜上耀眼的明星,如今穿过时间长廊再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期待能邀请您一起分享阅读翻译小说的乐趣,《白衣女郎》是其中的一册。
作者简介 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生于伦敦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在艺术家和作家圈子中长大,12岁随父母移居意大利,15岁回伦敦学习法律,后来当律师,23岁开始写作。柯林斯一生创作了20 多部长篇小说,在当时与好友、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齐名。柯林斯是讲故事的高手,不少文学史家更推举他为悬疑和侦探小说的先驱,其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最著名的当属《白衣女郎》与《月亮宝石》。
媒体推荐 书评
柯林斯擅长精心编织故事,现代的推理小说家们向他所学甚多。
——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
《白衣女郎》从1859年11月到1860年7月间在狄更斯主编的杂志《一年
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上以连载形式刊出,1860年结集成书。书中
一环套一环的紧张情节和独特的人物个性,使该书大获成功,给柯林斯带来
巨大名声。他于1871年将之改编为剧本。这本充满戏剧化的、由多人从不同
角度分别叙说的小说,实是从一个真实的案件中得到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韦氏文学大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白衣女郎》最初在英国大作家狄更斯主编的杂志上连载,不料一炮打响,凭借环环相扣的故事铺陈、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成为威尔基·柯林斯最有声望的一部小说。《白衣女郎》阴谋与爱情交织,情节曲折而富于推理,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长篇侦探小说。在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之外,鲜明的文学特质更使该书既是一部推理小说杰作,又是一部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
文摘 书摘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人耐力的极限,以及一个男人毅力的实现。
  如果能靠法律机制来办每个悬案,靠法律机制主导每一次的诉讼过程,那么,只要稍微在机制上抹点油,上点金钱的油,接下来的个案,可能早就在法庭上公之于众了。
  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案子上,法律是金钱的奴仆。我这个故事是第一次公开,法官可能听过一次,读者现在可以听听看了。从头到尾,我要曝光的案子内容,没有道听途说的。写开场的人,也就是华沃特,他刚好比别人与本案的关系密切一点,他要自己出来说明案情。当他说完他的部分,就让下一位接着讲,不过他还可以接着上回没讲完的继续讲。所以,整个故事不只一个人叙述,好像案件审理中不只一个证人一样。也就是说,两者都是以最直接的方式,一个字一个字地叙述整个案情。
  我们让这个华沃特,28岁的美术老师,先讲。
  那是七月的最后一天。又长又热的夏天接近尾声,我们这群浪荡伦敦街头的游子,开始想着玉米田上的云影和海边的秋风了。
  对于我这个可怜人来说,残夏剥夺了我的身体、灵魂,如果硬要我说实话,我已身无分文了。去年,我不像往年那么小心地规划我的收支,奢侈的日子过后,现在我只能省一点了,到汉卜镇母亲那儿,或留在自己城里的小房里度过这个秋天。
  那天下午,我记得,是安静和多云的。伦敦的空气闷到了极点,远处街上的汽车声也是要死不活的,我内心微弱的生命脉搏,以及周遭城市强壮的心脏跳动,似乎都在下沉,无力地随着夕阳西沉。我把书合上,站起身来,与其说看书,不如说我是在做白日梦。离开了我住的地方,我要去乡下,让夜里的凉风拂面。我每个礼拜都到乡下看母亲和妹妹两次,所以我朝着汉卜镇的方向迈开脚步。
  提到跟我有关的这件事,我不得不在此说明一下,走笔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我们本来有五个兄弟姐妹,只有我和妹妹莎拉活下来。父亲也是位画家,他一生努力工作,事业成功。由于家人是靠他过日子的,他也必须努力干活。打从一结婚开始,父亲就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投入保险,其他男人很少这么做的。感谢他的节俭和精打细算,他死后,我母亲和妹妹的生活和他生前一样不愁吃住。而我个人更该感激他,在我事业还没起步时,他老人家就为我安排了一切。
  夕阳余晖静静地衬着远山上的石南树丛,我站在母亲家门口俯瞰,山脚下的伦敦,已经掉进了黑色的、乌云密布的夜沟里。才刚按完铃,门就猛地开了,我的意大利老友,派卡教授,出现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