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

2010-04-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811X/9787208088115 ·条形码:978720808811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 去商家看看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 去商家看看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811X/9787208088115
·条形码:97872080881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内容简介:龚道运先生为儒学宗师牟宗三先生的大弟子和国学巨擘饶宗颐先生的入室弟子,是新儒家第三世学人。一生研治中国思想,于孔孟儒学、先秦诸子、宋明理学,沉潜甚深,于西方哲学亦造诣不浅。《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收录龚道运先生研究近世以来儒教与基督教接触及会通的有关论文,所论俱以中西文献为准,言必有据,又能以哲学家的思理密察对课题作深入而透彻的论析,为研究中西文化会通者所宜读。
作者简介 龚道运(1937-2007),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广东惠州,1937年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硕士,新加坡大学博士。自1965年至1998年,先后任教于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曾于1987至1995年间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等院校访问教授、学者。
编辑推荐 《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触》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
2.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纪的接触:基督教入华先驱马礼逊研究
3.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纪的接触:基督教入南洋先驱米怜研究
4.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纪的接触:基督教入南洋和中国先驱麦都思研究(上)
5.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纪的接触:基督教入南洋和中国先驱麦都思研究(下)
6.理雅各与基督教至高神译名之争
7.中国经典诠释的空间——理解各英译《论语》批评孔子析论
8.理雅各英译《大学析论》
附篇:
9.孔子的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
10.春秋战国时代宗教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11.论孔子的宗教精神
12.屈原《天问》之宗教意识
13.王船山的宗教思想
龚道运学术著作一览
后记
……
序言 儒之为“教”,在中国传统中本无异议,然而是否即是今人所谓宗教,则争议已久,难有定论。所谓宗教(religion),原是一个西方概念,百年前从日本转手而入中国。日人以佛教之“教”与佛教诸宗之“宗”合为一语,用以翻译religion,显然以为,西文中的religion,与中国从前三教之“教”有异,佛教属于religion,儒教则否。此一“宗教”观念,无疑是以基督教的形态为准。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这一看法,以为儒门非宗教,故多用“儒家”一词;若称“儒教”,往往隐含有“思想专制”之意(儒家既有宗教性,便容不得异见,对于其教诲,不论理解还是不理解,都须恪遵勿违)。“道家”一词,指称老庄一派哲学,以与神仙黄白术的“道教”区别,亦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而此两词,原本可以通用。就其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言,则为道家;若指其教训、教诲等,则为道教。近年来西方学界,因比较宗教学的长足进步,对于原来以基督教形态为准绳的“宗教”概念,颇有修正,于是对儒家是否可算“宗教”,别有新的看法。如Mary Evelyn Tucker认为,“衡量人类社会中什么是宗教,西方诸一神教的关切面,并非唯一的准则”;“宗教不必定要像西方一样,体制化、教典化、神学化;也不必定要像西方一样,关切唯一上帝的性质为何,关切超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界限,热衷于原罪、得救、来世之类辩论”。
文摘 1.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

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如果说由先秦以迄宋明,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历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的产生和它的传衍,那么,明清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则以儒学和基督教的会通为主导。因为儒学发展到宋明,固已汇合释、道而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基督教则融合欧洲、西亚、小亚细亚和非洲的文化而为西方文化的主体,两者都是中西文化的深层和核心部分,所以在当代要讲中西文化交流和会通,自当环绕儒学和基督教为中心而展开。

向来不同文化的会通,都必须经历认同和辨异两个阶段。如果两种文化全然相同,实无会通的必要;但如果两者全然相异,则会通的可能性极微。当两种文化进行会通时,外来者必须本土化,以便与本土文化相同的部分得以传播;然后相异的部分始能浸濡到本土文化中而产生作用。
不同文化会通的第一阶段的认同,如从人道主义的宗教说,则可说是道德伦理层次的认同。凡是提倡人道主义的宗教都有相同的伦理准则。1970年在日本京都举行“世界宗教争取和平大会”,会上发表不同宗教的伦理一致性的宣言。人类对道德伦理价值的共通性的体认,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说,本是理所当然。但人类由于各种外在因素所形成的障碍,须经长期的体验,才重新对此取得共识。此外,一切伟大宗教都蕴涵极深的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否则,宗教将丧失其所以为宗教的根据。
至于不同文化会通第二阶段的辨异,如从伟大宗教说,则是信仰层次的辨异。虽然从道德伦理和终极关怀的层次说,不同宗教有完全会通的可能;但各大宗教在道德伦理和终极关怀层次的真理所同具的有效性,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十九世纪召开的许多宗教会议上,与会者承认同一真理的有效性,但并不放弃其表现形式的差异。即由于表现形式不同,使宗教真理触及人的深层信仰,而要求人作最后的取舍抉择,于是宗教便形成不同程度的独断性和排他性。过去有些宗教将本身的真理视为绝无仅有的真理,现在多数开明的宗教则倾向于将本身的真理视为最高或最深邃的真理,对其他宗教的真理虽不否认,却视为初级或是完整真理的局部。所以从信仰层次说,不同宗教的会通似乎绝无可能。
后记 那是你我此生共度的最后一个周末。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饮食起居已无法自理的你,知悉《理雅各与基督教至高神译名之争》获《清华学报》审查通过,将于年底刊登,这几天兴致颇高。你一面无意识地看着前面的电视屏幕,一面与我东拉西扯地闲聊。
电视正播放亚洲新闻台的日本时间。宁静的山川、温泉、质朴的小镇、既熟悉又陌生的日语叙述,把我们带到1990年的筑波。那年你获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研究基金到筑波大学研究日儒的朱子学。在筑波,走出家门就是稻田。时值初夏,清晨四时天已微亮,你在布谷声中早起读书,乐在其中,从未间断。
此时也许你也神游了一趟京都。1963年,意气风发的你荣获英联邦奖学金负笈港大,从牟宗三先生修读哲学,从此踏上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趁暑假之便,你到京都人文研究所搜集资料。与吉川幸次郎从容论道,畅谈中日文化的一段故事,你尤其津津乐道。
1965年你学成归来,受聘为母校南洋大学中文系讲师。翌年,你应邀到新加坡大学兼课,讲授中国古代哲学。1967年,你正式受聘为新加坡大学的全职讲师。新大与南大合并后,你继续任教于国立大学中文系,一晃三十余年。
一般人盼望退休后不必工作,你却期待退休后全身心投人研究。你说,退休才是研究真正的开始。你准备以“基督教和儒教的对话”为题,对19世纪基督教与儒教接触和会通进行全面研究。没有入息,没有研究经费,你心甘情愿从事这项完全无偿的工作。你说,东来的传教士活动地区主要在南洋,原始资料在这里,理应由本地人研究。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