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01023131/9787501023134 ·条形码:978750102313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7501023131/9787501023134
·条形码:97875010231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考古新视野丛书

内容简介   本文以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方东魏北齐(534~577年)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中的纹样作为研究对象,由两部分组成。
  上编,“纹样概要研究”。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考古学的类型学分析,对东魏北齐纹样进行综合梳理,初步建立该时期纹样的基本框架。并归纳出此时期纹样的大体特征及东魏北齐境内各地区纹样的特征。
  纹样的盛衰及演变过程与当时信仰、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文化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下编“重点纹样研究”中,主要讨论纹样的宗教及社会含义。我们选择三种较为流行的佛教纹样,如宝塔纹、宝珠纹以及双树纹,从形制分析着手,显示出这些纹样的时代、地区特征。尔后运用图像学及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探讨这些纹样出现的背景、含义、社会功能以及宗教艺术与墓葬艺术之间的互动等。
  本文按文献及实物的考证,认定这一时期流行的覆钵顶单层宝塔纹很大程度上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论证东魏北齐境内阿育王塔的流行,与北齐皇室的转轮圣王统治思想关系密切。这一时期宝珠纹的最大特点是将宝珠置于柱头上,可以说是“珠柱”或“宝幢”。按佛经的记载,宝幢通常立于佛国净土,所以它的盛行反映东魏北齐时期净土信仰的发展情况。由于山水文化的发展,且在涅磐信仰的影响下,在定州地区双树纹很盛行。
作者简介   苏铉淑,1964年生于韩国全州。1986年毕业于首尔西江大学历史系。1999年毕业于梨花女子大学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1年在《首尔新闻》当记者。现任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美术史。曾发表《东魏北齐宝塔纹研究》、《响堂石窟火焰宝珠纹研究》、《中国南北朝时代宝珠纹研究——以墓葬美术为中心》、《北响堂石窟北洞的转轮圣王象征》(后两篇论文以韩文发表)等论文。
目录
  引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与壁画墓的发现及研究
    1. 佛教石造像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2. 壁画墓的发现与研究状况
    三关于研究方法
  上编纹样概要研究
  第一章佛教造像
    一邺城地区
    二太原地区
    三青州地区
    四定州地区
  第二章壁画墓
    一墓道
    二甬道
    三墓室
  下编重点纹样研究-
  第一章宝塔纹的形制特征与含义
    一南北朝晚期宝塔纹的形制特征
    1. 南朝(梁)
    2. 北魏
    3. 东魏北齐
    4. 西魏北周
    二(覆钵顶)单层方塔的含义
    1. 多宝塔
    2. 阿育王塔
    三宝塔纹的流行背景
    1. 阿育王塔信仰与北齐皇室
    2. 佛国土的象征物
    3. 佛舍利塔的礼拜与除诸障碍
    四小结
  第二章佛教艺术中的宝珠纹~以响堂石窟"珠柱"为中心
    一北朝晚期诸石窟宝珠纹的形制特征
    1. 龙门、巩县石窟
    2. 响堂石窟
    3. 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二响堂石窟宝珠纹的来源及含义
    1. 在中国,"珠柱"的出现
    2. 作为净土的象征物宝幢"珠柱"
    3. 阿育王柱和响堂石窟的"珠柱"
    三小结
  第三章树木纹一以定州地区双树纹为中心
   一“圣树”的形式
    1. 中原式圣树
    2. 芒果系圣树
    二南北朝时期树木纹流行的情况及其背景
    三从树木纹到双树纹的转化:“双林”与净土思想
    五关于“龙树”
  第四章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一 南北朝时期墓葬艺术中的宝珠纹
    1.墓室壁画(画像砖)
    2.墓碑与墓志盖
    3.石棺与石棺床
    二 宝珠作为日月与璧的代替物
    1.日月
    2.璧
    三在墓葬艺术中宝珠纹流行的背景
    1.佛教艺术的影响
    2.宝珠的圆形化和中国内地胡人的活动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苏铉淑于五年前由韩国首尔负笈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研读博士学位。所著《东魏北齐庄严纹样研究》,是她以博士学位的论文为基础,精心修润而成,也是积五年的辛劳与汗水酿造的学术成果。
  本部论文以佛教石造像及墓葬壁画为中心,在对目前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东魏北齐佛教石造像标本,以及东魏北齐壁画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这一时期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以及中外博物馆的有关藏品,进行了考古学的分区分期研究,初步建立了这一时期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的典型纹样,再进行深入探究。
  东魏北齐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在鲜卑族统治下,民族间和地域问,传统的和新兴的,中土的和西来的,文化交往错纵复杂而且富于变化,在不断的互动、碰撞和融合中,孕育着更加宏丽的新文化。所以陈寅恪先生在考述隋唐制度渊源时,十分注重高齐一代,因其承袭元魏及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文物制度,且容括魏晋以降保存于河西的文物制度。同时高齐除承袭元魏外,也还不断吸收南朝的文化新风,且因其上层统治者的“胡化”,又重新导人了自西域转入的西来影响。
文摘   定州系佛教造像以曲阳黄山、嘉山之白玉石为材料雕刻,在北朝晚期,尤其东魏北齐佛教美术考古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定州系佛教造像”除当地之外还流布到周围地方,从考古发掘情况看,主要分布于以定州为中心的华北平原北部及太行山东麓地区,南至河北临漳,东自山东无棣,西及山西昔阳。
  定州系白玉石佛教造像在清晚期已有零星发现,而20世纪初瑞典学者喜龙仁刊布了若干像例。但从上世纪50年代曲阳修德寺址造像发现以来陆续出土了许多同一风格造像,这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东魏北齐定州系佛教造像的概貌。
  1953年在河北曲阳修德寺址出土了2200余件造像及残件,有纪年造像至少达247件,包括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5个朝代。包括北魏晚期17件,东魏40件,北齐101件,隋8l件,唐8件,东魏至北齐即北朝晚期的造像数量最多。此外,1978年在藁城县贾同村建忠(中)寺遗址出土了一批石造像,1994年在定州市发现6件石造像。
  除定州地区之外,1979年在山西昔阳出土了4件白玉石佛教造像,河北临漳县邺城地区出土了16件白玉石佛教造像及残件,1983年在山东无棣县发现7件白玉石造像。
后记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中国留学的5年中,我遇到了多少的好缘分,多少的良师益友。正因为如此,我才有可能顺利完成此书。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泓先生。从选题、收集整理资料、考察,到写作、修改都倾注着杨泓老师的大量心血,先生平素举止言谈亦使我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受益终生,我将铭记在心。
  我还要感谢参加我的论文开题和答辩委员会的诸位老师: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教授、白云翔教授、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等对本论文的思路、结构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学位论文完成后承答辩委员会安家瑶教授、卢兆荫教授、白云翔教授、齐东方教授、郑岩教授,以及同行评议人文物出版社张小舟编审、中央美术学院贺西林教授亦提出修改意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