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56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811082551 ·条形码:97878110825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 去商家看看
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 去商家看看

 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56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811082551
·条形码:97878110825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一种视角的发现总是有限的,由多个视角形成一种交叉的视野,或能逼近真相。这部文集谈天说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口无遮拦,也有些严肃的,却不免酸腐之气。来点宏大的语词,涵盖者,自不仅宗教、民族、文化、历史希望能够歪打正着,对时弊能够有所针砭,对世风能够有所匡正,对文明能够有所浸润,对学界能够有所警策。
作者简介 赵士林,1955年1月2日生,吉林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博士学位(导师:李泽厚)。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特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著作:《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心学与美学》、《心灵学问》、《荀子》;学术译著:《中国的思想》;主编学术文献:《中国学术年鉴》、《美学百科全书》、《西方美学史》(第四卷)、《黑春秋》、《防“左”备忘录》、《亚洲报告》等,凡千万言;‘学术论文:《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孔子研究》、《读书》、《战略与管理》等刊物刊载近百篇;亦常在《新京报》、《中国青年》、燕南网、《南风窗》、《粤海风》等发表时评。
目录
自序
快乐的与愤怒的
切忌以“左”反右
《“左”倾误国实录》序
文化领域尤需防“左”
关键时刻的关键谈话
“左”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并非对话
——评《与李泽厚对话》
五子登科闹文坛
从悲剧向喜剧的转化
反思“文化热”
对《坚硬的稀粥》的批评的反批评
学术之外
也谈小品的格调
成龙应否做教授
令人不敢恭维的文化牌
管理的失效
轻松的与沉重的
生命的意义
浩然之气
天地为庐
澄怀观道
用爱心铸成纯真
——访冰心老人
孔夫子与李宇春
侃侃“《废都》热”
羽之野《等待情结》序
金大侠的失误
酒与美

新闻社的报道应注意格调
我看“国学院”
一口吐沫淹没一个民族
人生境界真善美
十六大后的中国改革前景
改革面临严峻考验
——在海南企业家协会的演讲
20世纪中国的大思想家与大学问家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后记、补记
人大制度“怪现象”
中国的与西方的
《心学与美学》自序
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译后记
心灵的学问
《荀子》自序
从天本体到心本体
“礼”的诗化
苟子人性论新探
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审美情趣与文化心态
从伦理到心理
泰州学派的平民意识
王静安的文化心态及其启示
精神分析美学的魅力
——容格美学思想新解
自然主义美学的杰出代表
——桑塔耶纳美学新解
新自然主义美学的杰出代表
——托马斯·门罗美学思想新解
意识流美学的特色
后记:不识时务
……
序言 一种视角的发现总是有限的,由多个视角形成一种交叉的视野,或能逼近真相。这部文集谈天说地、信口开河,东拉西扯,口无遮拦,也有些严肃的,却不免酸腐之气。来点宏大的语词,涵盖者,自不仅宗教、民族、文化、历史……希望能够歪打正着,对时弊能够有所针砭,对世风能够有所匡正,对文明能够有所浸润,对学界能够有所警策。
现在的学界也开始“恶搞”,一时间,阴狠刻毒的皇帝正气凛然,千夫所指的汉奸通体灵光……君不见,“历史”已经“开放”了!幽灵不仅应该重新评价,更应该重新开发。价值的颠倒,善恶的易位,“怎么都行”,正是我们时代骄傲的流行风。细看来,却都是孔方兄的诱惑难逃。既如官方出面以中华民族的名义公祭黄帝、炎帝、大禹等祖宗(文集里已批评官方出面祭孔),初看好像能够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两岸统一也有好处。但各地方官拼命论证某某祖宗出在自己那里,却总让我想起一个民间故事:一对贫困的老夫妇养了一群不肖子孙,临老没有依靠。有位高人为老夫妇出了个主意,让他们散布舆论,说自己的枕头里都是金子,子孙们信以为真,你争我抢地“孝敬”老人。等到老人故去,子孙们又你争我抢地要那个枕头,打开了,里面不过是寻常的秕草。我不知道,如果我们的祖宗不能带来旅游收入、不能带来商业价值,我们的那些地方官还会不会那样热衷地认祖宗、祭祖宗?我们从来只有宗教功利主义、宗教实用主义、宗教工具主义,从来只有政治功利主义、政治实用主义。
文摘 怎样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
--对“中国文化统一案”的评估
1988年7月14日,以陈立夫为首的34位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了一项旨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议案:“中国文化统一案”。这项议案的突出特色是把统一的基础放在文化上,它认为“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它具体地设计了统一应循的三个步骤:文化-经济-政治,明确地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构想。
“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是一个富于建设性的构想。它受到了两岸舆论界的普遍欢迎。9月7日《人民日报》就“中国文化统一案”专门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文章高度评价了陈立夫等34位先生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并肯认:“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是海峡两岸建立共信和互信的一个重要基础。”台湾几家颇有影响的报刊则认为“中国文化统一案”具有“前瞻性”、“积极性”、“挑战性”、“震撼性”,是一项“反客为主”的提案。①
目前看来,这项议案尚很难获得台湾当局的首肯(7月29日李登辉已对这项议案作了否定性表态),但从统一大业的必经阶段着眼,适应民意之所望,舆情之所促,探讨一下这项议案“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构想的具体含义与可行性。

后记 后记: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的例子多矣!
上小学时,老师组织学生举行一种叫“堆金山”(从1加到100)的珠算比赛。我得了第一,随即问老师:“老师如果是你,会比我快吗?”--眼瞅着老师那张本来很阳光的脸倏地就阴沉下来。
“文化大革命”时,中学里结合批判刘少奇讨论斗私批修,我说刘少奇的“私”和无产阶级的“私”都是“私”,就“私”来说,没什么区别。我的看法被同学反映到军代表那里,军代表将我叫去,狠狠地训斥我“荒谬”、“反动”,我竟和他顶了起来。军代表脸色铁青地吼道:“我把你铐起来!”我竟“大义凛然”:“你可以铐住我的手,但铐不住真理。”手铐真地拿出来了,一位老师见状赶忙连推带搡地将我轰出办公室(我知道他是在保护我),我嘴里嘟哝着悻悻而去,腿却早有点儿发软了(见到锃亮的手铐,顿时就怕了)。那一年,我14岁。
转眼就是1991年。我已30多岁,正供职文化部。那一年,发生了所谓的“稀粥事件”。一些“大批判专业户”对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上纲上线地进行政治批判,我又仗义执言,就此事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们一人寄了一份,揭露“大批判专业户”的棍子行径。利用文化部交换的方便条件,我的信很快就到了中南海领导的手中。文化部的领导当然也很快就知道了。一位确实十分善意的部领导严厉焦灼地批评我:“你管王蒙的闲事干嘛?你还嫌麻烦不够多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