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1996年06月 ·ISBN:7208022224 ·条形码:978720802222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去商家看看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去商家看看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1996年06月
·ISBN:7208022224
·条形码:97872080222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回顾了1984-1993年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1993年下半年的紧缩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1993年紧缩计划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仍然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紧缩政策交替的循环中。
作者简介 易纲,1958年生于北京。1977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年赴美留学。1982年获美国哈姆林大学企业管理学士。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印地安那波利斯校区)经济学教授(终身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纲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2-1993),1993年被选为该会资深研究员。他还是美国学术期刊《中国经济论坛》和《亚洲经济期刊》的编委。
易纲的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和中国经济问题。发表过数十篇(部)学术论文和专著。其中有11篇(部)被选入经济学文献权威期刊《经济学文献季刊》(美国)索引。他的中、英文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美国JAI PRESS,1991;《中国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美国WEST-VIEW PRESS,1994;《中国经济转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与张维迎、迟福林合作);《货币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与贝多广合著),《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出版(与许小年合编)。
媒体推荐 完成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关键一步。易纲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对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深入分析。每个关心中国金融改革的读者都会发现本书极有价值,应收藏在图书馆里。
  ——哈佛大学教授 怀特·博金斯
编辑推荐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文库
目录
前言
1. 导论
1.1 未来改革的深化
1.2 改革蓝图
1.3 本书重点
附录 中国GNP之谜

第一篇 中国的金融体制:概况
2. 改革前的货币银行体制
2.1 货币的两个流程
2.2 改革前货币和银行体制的特征

3. 银行体制改革
3.1 新银行体系的结构
3.2 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关系
3.3 在华外资银行
3.4 银行体制的问题
附录 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分支机构及代表处

第二篇 货币供给过程
4. 什么是货币?
4.1 货币的定义
4.2 货币的不同度量

5.货币供给过程
5.1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5.2 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5.3 乘数
5.4 乘数的可预测性
5.5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与乘数

6. 货币政策
6.1 宏观信贷控制手段
6.2 流通中现金是有效的目标吗?
6.3 1984-1988年期间的货币政策
6.4 1988-1991年期间的货币政策
6.5 1993年的紧缩措施
6.6 小结

7. 利率
7.1 改革前的利率政策
7.2 改革时期的利率政策:理论
7.3 改革时期的利率政策:实践
7.4 其他利率数据

第三篇 货币需求
8. 货币流通速度
8.1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8.2 价格指数偏低假说
8.3 被迫储蓄假说
8.4 货币化假说

9. 货币化进程的证据
9.1 流通中现金的分配
9.2 农村中的制度变革
9.3 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
9.4 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
9.5 自由市场的发展
9.6 地区间货币流动
9.7 货币的体外循环
9.8 小结

10. 通货膨胀预期和价格波动
10.1 价格波动性的衡量和通货膨胀预期
10.2 经验结果
10.3 估计中的异常值问题
10.4 小结
附录 工资决定方程

11. 货币需求
11.1 与中国货币需求相关的一些问题
11.2 有中国特色的货币需求
11.3 数据
11.4 货币需求函数和经验结果
11.5 小结
附录A 混合价格指数:一个例子
附录B 数据

第四篇 货币和通货膨胀
12. 价格改革与通货膨胀
12.1 价格改革的原因和目标
12.2 中国价格改革的简短回顾
12.3 通货膨胀因素分析
12.4 小结

13. 中国通货膨胀模型
13.1 通货膨胀的描述性模型
13.2 诺顿的宏观经济阐释
13.3 王(Wang)的模型
13.4 费尔德斯坦和哈的模型
……
14. 货币的经济活动

第五篇 中国金融市场
15. 非银行金融机构
16. 股票和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考察了中央银行建立以来(1984-1993)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过程,重点在于提供制度和统计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得出结论。金融部门的过渡性并不妨碍我们叙述改革期间发生的一切并进行以理论和统计证据为基础的经济分析。
本书包含了我在近年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Yil990a,1990b;1991;1992a,1992b;1993)。非常感谢下列资料出处:第5章和第6章:经许可转引自《亚洲经济学杂志》第3卷第2号,217-238页,并作修改。版权1992,JAI出版公司,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
第8章和第9章:经许可转引自《中国经济评论》春季号,1991,75-95页,并作修改。
文摘 插图:


中央银行制定的。制定信贷计划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中国人民银行,1984)。信贷计划的制定过程先从中央银行开始。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需要、物价上涨水平以及其他因素诸如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过程等,计算出货币供应量目标。信贷计划中包括了专业银行的新增贷款限额和存款目标。之后中央银行将计划草案通知专业银行,并要求由专业银行填报。各专业银行总行把贷款限额和存款目标分配给省和地方分支行,地方专业银行再制定它们自己的计划。
余下的过程就是自下而上。中央银行的各省级分行综合所有地方专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存贷款计划,制定出各省的存贷款以及现金发行计划。这些中央银行的省级分行把各自的计划送交总行,之后中央银行修订其原来的计划,最后制定出综合信贷计划。一旦该计划被批准,它就成为货币政策据以实施的依据。这个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贝叶斯估计过程(Bayesian estimation process)。中央银行先作出事前估计,然后要求专业银行从其分支行收集信息。通过将事前估计与所收集信息的结合,中央银行修订其计划草案,作出事后估计,也即最后的信贷计划。
资金分配指的是资金额度的分配,它包括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分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分行之间的资金分配。
调控工具是指:(1)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它包括正常贷款和临时贷款两部分。从中央银行平衡表(表5.2)中可以看到,对银行的债权通常是资产方的最大项目(占总资产的2/3到3/4)。(2)准备金比率,约为13%。
后记 本书回顾了1984-1993年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中央银行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1993年下半年的紧缩计划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
1993年紧缩计划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仍然处于一种经济发展与紧缩政策交替的循环中。1994年初,中国政府在金融部门开始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目标如下:
第一,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中国经济中最迫切的问题仍然是恶性通货膨胀。1993年GNP为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4%,以零售物价总水平为基础的官方通货膨胀率为13%,35个大城市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19.6个百分点(《人民日报》,1994年3月2日)。中国政府正在试图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在控制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并多次强调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信贷总水平、利息率和准备金率来维持价格稳定(He,1994)。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