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030226097/9787030226099 ·条形码:978703022609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030226097/9787030226099
·条形码:97870302260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研究综述、概念框架、信贷制度变迁路径、贷前风险管理、贷时风险管理、贷后风险管理、信贷制度变迁I博弈分析、信贷制度变迁Ⅱ博弈分析、信贷制度变迁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改革建议、结论与讨论。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可供从事金融、银行信贷制度的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肖舟,男,1963年2月生,湖南衡阳人,高级经济师,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广东省青联委员,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等。在二十多种报刊发表过论文,有些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获各种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十多项;入选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发表过数篇诗歌、散文。
编辑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事实上,这是将我的博士论文的第一个版本和第三个版本整合起来的第四个版本。自2002年进入中山大学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年。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经济学概述
2.1.2 制度的定义
2.1.3 制度的结构
2.1.4 制度的功能
2.1.5 制度变迁
2.1.6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2.1.7 制度变迁绩效
2.1.8 互动式制度变迁模式
2.2 信贷制度及其变迁
2.2.1 信贷制度
2.2.2 产权与信贷制度变迁
2.2.3 中国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特点
2.2.4 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2.3 博弈理论与制度变迁
2.3.1 博弈理论概述
2.3.2 纳什均衡
2.3.3 博弈论的制度经济学意义
2.4 制度变迁的博弈研究
2.4.1 研究方法
2.4.2 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2.4.3 国内研究进展
2.4.4 基本评价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信贷制度变迁的基本内涵
3.1.1 信贷制度的地位
3.1.2 信贷制度与博弈的主体
3.1.3 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3.1.4 制度初始条件
3.1.5 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两阶段
3.1.6 信贷制度变迁的方式
3.1.7 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3.1.8 产权制度决定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3.2 博弈与信贷制度变迁
3.2.1 博弈主体与博弈分析
3.2.2 博弈行为与信贷风险
3.2.3 信贷制度变迁过程
3.3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
3.4 小结

第4章 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4.1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4.1.1 从“泉府”到银行的演变
4.1.2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银行
4.1.3 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迈进
4.1.4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历史图景
4.2 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
4.2.1 制度变迁线路
4.2.2 在创新中发展
4.3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演进过程
4.3.1 信贷制度分类
4.3.2 信贷制度初始条件
4.3.3 信贷制度变迁的过程
4.4 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4.4.1 制度变迁的特点
4.4.2 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贷前风险管理
5.1 信贷政策
5.1.1 信贷政策定义
5.1.2 计划信贷政策阶段
5.1.3 市场信贷政策阶段
5.1.4 基本评价
5.2 客户信用评级
5.2.1 客户信用评级的历史和作用
5.2.2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的演变
5.2.3 基本评价
5.3 客户统一授信
5.3.1 先行一步
5.3.2 从授信到统一授信
5.3.3 持续充实与调整
5.3.4 基本定型
5.3.5 完善提高
5.4 小结

第6章 贷时风险管理
6.1 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6.1.1 法律制度
6.1.2 分级管理制度
6.1.3 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6.1.4 制度简评
6.2 信贷业务审批制度
6.2.1 审贷分离制度
6.2.2 集体审议
6.3 小结

第7章 贷后风险管理
7.1 客户风险预警
7.1.1 信贷风险管理
7.1.2 客户风险预警制度
7.2 贷后检查制度
7.2.1 贷后检查的基本制度
7.2.2 贷后检查的组织制度
7.3 小结

第8章 信贷制度变迁I博弈分析
8.1 博弈条件
8.1.1 外部环境
8.1.2 内部因素
8.2 博弈过程
8.2.1 国家与银行的博弈
8.2.2 国家与企业的博弈
8.2.3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
8.3 博弈结果
8.3.1 信贷制度变迁发生
8.3.2 信贷制度变迁I的特点
8.3.3 信贷制度变迁I的路径
8.4 小结

第9章 信贷制度变迁Ⅱ博弈分析
9.1 博弈条件
9.1.1 外部环境
9.1.2 内部因素
9.2 博弈过程
9.2.1 国家与银行的博弈
9.2.2 国家与企业的博弈
9.2.3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
9.3 博弈结果
9.3.1 信贷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9.3.2 信贷制度变迁Ⅱ的特点
9.4 小结

第10章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10.1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10.1.1 绩效评价尺度的选择
10.1.2 信贷制度变迁博弈的基本结论
10.1.3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尺度
10.2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
10.2.1 制度贡献
10.2.2 制度收益
10.2.3 风险控制
10.3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现象与解释
10.3.1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现象
10.3.2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的成因
10.4 小结

第11章 问题与对策
11.1 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
11.1.1 约束机制
11.1.2 制度激励
11.1.3 制度体系
11.2 原因分析
11.2.1 产权制度
11.2.2 组织架构
11.2.3 非正式规则
11.3 改革建议
11.3.1 在银行治理结构建设中完善信贷制度
11.3.2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重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11.3.3 以“流程银行”为模式重建信贷管理业务流程
11.3.4 以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第12章 结论与讨论
12.1 研究发现
12.2 研究创新
12.2.1 理论创新
12.2.2 研究案例创新
12.3 存在的不足
12.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工商银行自1984年成立到2005年股份制改革设立股份公司,完成了从政企不分、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不分的国有专业银行向内控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健全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转变。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主要目标。股改上市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约束环境和充足的资本金,但要把中国工商银行建设成为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主要经营管理指标达到国际水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增强盈利能力、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商业银行各项管理制度中,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而信贷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中最基本的制度,不论国有商业银行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都离不开信贷制度的调整、改革和优化。
作者长期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经历并见证了工商银行发展历程,我热爱中国工商银行,更关注中国工商银行的改革进程,为她的进步、发展欢欣鼓舞,也为她在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沉思不已。签于此,我在中山大学读博士时,选择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作为研究课题。
本书从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变迁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剖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乃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推进中国工商银行以及我国银行管理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博弈论等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结合实证调研,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回答了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发生什么”、“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等核心问题。
本书研究限定于中国工商银行自成立到股份公司设立这个历史区间信贷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1984~2005年)。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十二章。本书遵循文献研究_概念框架一制度变迁一博弈分析一绩效评估一研究总结的研究思路。
文摘 插图:


从制度的起源看,制度源于人类交往的需要——因为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这里包含的一个命题是:制度的约定被交往的个体所接受,制度可以增进无制度带来的效益,如交易成本的节约、新增福利等,或者说每个个体都很清晰地知道制度对他本人是有益的。否则,他不会执行这个制度,制度的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是制度可以通过强力或者暴力强制实施,但制度的收益可能是负效益。换一个角度思考,制度之所以产生,源于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或者说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同。那么,制度变迁就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以法律制度为例,从发布的方式看,即从法律本身依靠国家强力作为后盾这个角度看,它的确带有强制因素,但是一个好的法律不是依靠法律制定者的偏好可以强制执行的。法律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的过程,它必须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多重的博弈之后才能真正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要求。
制度的最本质功能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就是降低风险,或者说降低交易的成本。那么,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当制度约束的主体不接受约束规则时,依靠制度的强制执行,成本最高。因此,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存在的。从表面上看,也是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为设计”的制度变迁方式。然而,我们从制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这种人为设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只是一种特例,并不代表着普遍意义。
根据青木昌彦的说法,外在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多重博弈的结果。利益集团各方不仅要争取制度的话语权,还要在不同利益集团中寻求到可以接受的制度均衡点,或者说利益的均衡点。
交互式制度变迁方式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内在制度变迁和外在制度变迁都按这个基本模式演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只不过是交互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变异。
所谓交互式制度变迁模式是指在不论内在制度还是外在制度,在其形成或设计的过程中,都是制度适用对象经过多次交互式、互动式的多次反复博弈、选择和认同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但这也是交互式制度变迁的一种特例。制度设计开始阶段,制度设计者就必须搜集、听取来自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见,然后进行预处理,再将意见反馈到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次的、反复的互动,最后由治理人选择、确认制度,再以制度的
……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事实上,这是将我的博士论文的第一个版本和第三个版本整合起来的第四个版本。
自2002年进入中山大学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年。
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在工作中学习,留下了“学习型个人”追求的心路与生命的体验。能结合工作的需要,带着疑问和思考去学习,这是难得的一次身心修炼,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在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的帮助、支持和鼓励。在参加工作近20年后,我之所以能最终坚持完成学业和博士论文,正是因为有这些良师益友的关怀、勉励和帮助。为此,我深怀感激之心,唯有以更刻苦的学习和工作来报答。
首先,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导师王珺教授。虽然我们在一些学术活动中已经相识多年,但在本次学业中我才更深刻地感受到王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而执著的工作作风,坦诚、宽厚的待人风格。入学不久,王珺教授就以导师和朋友的身份,为我的学习和论文进行悉心地指导。2004年,拟定了论文选题之后,王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观点提炼、结构设计。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我的论文先后进行了三次大修改,其中有一次基本上是重新调整结构、重新确定理论分析框架,每次都凝聚了王老师的大量心血。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我甚至有时候几乎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在导师的鼓励、支持下,我还是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我要感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新春教授和吴能全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丘海雄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储小平教授,我们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他们给了我很多研究方法、写作经验方面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
此外,王峥同学在书稿的结构设计、内容安排、文字校审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令我感到同学友情的珍贵。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谢晓尧、李胜兰、卢伟航、姚海琳、陈磊、林佩群、赵详、刘棕会、方建国、方旺贵、侯广辉、史永俊、段润来、戴莉芬等,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岗位,有不同的人生经验和知识结构,与他们一起交流和畅谈,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体会到分享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乐趣。在书稿选题及写作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本书的顺利完成,得益于我所在单位中国工商银行的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姜建清董事长对选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供了部分相关文献指导我参考学习。杨凯生行长、牛锡明副行长、魏国雄首席风险官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关心和鼓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