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3331042X ·条形码:97875333104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习惯颠倒 |
 |
|
 |
习惯颠倒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39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3331042X
·条形码:978753331042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习惯颠倒》收有“当代文艺自私论”、“小道理的大无知”、“对命运说的诠解与建言”、“书是什么?”、“金钱、利益及其他”等100篇杂文、随笔和特写。
媒体推荐 序 陈学振
今年3月10日,在济南召开了一次焕鲁同志的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和省内的著名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汇聚一堂,被媒体称作“豪华阵容”。
他的《别相信自己的眼睛》五个月前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读书人和评论界给予了很高评价。我本人在发表的一篇读后感的结尾说:“盼望焕鲁同志有更多的佳作问世。”这不,话音刚落,他的又一个集子《习惯颠倒》已经杀青。在就要付梓之际,焕鲁同志嘱我为之写几句
话。虽固辞而不获允,只好勉为其难了。
收入《别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习惯颠倒》两个集子中的文章各100篇。此中既有杂文,又有随笔,还有特写。我个人认为其主体部分当是杂文,即在200篇文章中至少有170篇应归属于杂文。所以言者何?
诚然,文学的体裁一般都没有严格定义,对体裁多采“描述性”界定法,而靠人们自己去意会。一般地,也不会有歧义。从来不见有人把小说当成诗歌的,却有人把某些现代诗讥为“分行的散文”的。至于杂文与随笔,由于其分野不彰,就难免“这么说”或“那么说”,也是见仁见智,或就是各自的“意会”不同。
我的意会是:
其一,这里说的“随笔”不取“笔记”义项。作为文学体裁的随笔和杂文,都是散文之一种,表现形式都灵活自由、不拘一格,且都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篇幅都可长可短、一般是短小,都是古已有之的。这是二者的共性,也正因为此,二者时被混淆。其实即便混淆亦无大
碍。要紧的是文章本身。
其二,杂文和随笔还是有区别的。这区别的最主要之点在于杂文“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引《辞海》)。“为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态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锋利、隽永、富有战斗性为其特点”(引《汉语大词典》)。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有云:“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这些既阐明了杂文的功能和特点,又廓清了杂文与一般的随笔的区别。
是故,杂文必有战斗性,舍之不能称之为杂文。而随笔不必有战斗性,有之则亦可称为杂文。
然而,所谓“战斗性”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推移可以赋予不同内涵的,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的。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而焕鲁同志这个时代(即现时代、当下),则是作者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凝炼生动平易的文学表达,对“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讽刺抨击,即使未必是“刺向敌人”。
焕鲁同志的文章是有这一种战斗性的,因此其收入集子中的文章的大宗当属杂文。这杂文当然是焕鲁杂文。
……
目录 当代文艺自私论
人怕无耻猪怕“牛”
书里夹个金笼子
“标志”的责任
“面子”故事
不在乎口“臭”
……
文摘 书摘
弗洛姆说:“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力。”对有些人来讲,却只是一种愿望。孟凡民为了“实现自己”,付出了几近少年时代之后的全部生命过程:因为作为人,人的科学“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人种所特有的人的本性”;在这一点上,思想史呈现出它特有的冲突和矛
盾。人若有完善的人性与良知,以毕生做代价“拷问灵魂”,何其痛苦!
孟凡民的父亲叫孟树亘,早年曾任国民党144师副师长。台儿庄大战经历了浴血奋战后,李宗仁亲自召见授于他“抗日英杰奖章”。解放前夕,他准备率军起义时被叛徒出卖,幸得时任国民党某军副参谋长李湛功相救,二人终成莫逆。“文化大革命”爆发,这一对老友均遭不白。孟凡民正上初中,当上红卫兵。为表“忠心”,与父亲“彻底决裂”。父亲也只能是理解后的无奈。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则使这位父亲悲愤难当,儿子居然出卖了自己的至交李湛功,被迫害致死。自此父子恩断义绝。妻亡故,也不通知儿子。可以理解又不可以理解的:人人都是社会秩序的傀儡。人从来都能适应不能令自己满意的环境,却没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内在特质对不良社会与文化形态,基于陷于信仰迷信而产生叛逆的力量。不分年龄,身份,资格,也无从谈什么资格。
孟凡民再没回过家。他去云南插队落户,直至1998年回城当了工人,1980年娶妻生女。妻子吕瑞芬问他:“以后你就再没有想办法争取父亲的原谅吗?”孟凡民告诉她,返城后,他曾几次鼓足勇气走到家门口却没敢进入。一次,他看到父亲从家中走出,便远远地跟着步履蹒跚的父亲走到菜市场,父亲买青椒、茄子,当时他真想接过老人手中的菜篮子说:“爸爸,我们回家吧。”可又怕在大庭广众下造成尴尬,只好一步步跟着父亲。目送老人进入家门的那一刻,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其间,由于政策没落实,孟树亘生计维艰。孟凡民夫妇因停薪留职开了一家五金电器行,便由妻子通过居委会以民政局救济名义,捎去1000元钱。但老人亲自查问,没这回事,故悉数送还。
1988年秋,年逾古稀的孟树亘心脏病发作卧床不起。吕瑞芬对丈夫说:“爸爸不认识我,我就去那儿当保姆吧。”盂凡民说:“可琳琳刚4岁,你咋离得开呢?”困难总会克服,儿媳当了公公的保姆。用真诚的欺骗一次次搪塞,掩饰敏慧的狡黠。
1990年深冬,老人心肌梗塞。最好的办法只能到北京做心脏搭桥手术,可是费用极高。孟凡民夫妇商议后,决定抵押铺面。这种手术一般是截取病人自己腿上的静脉血管做材料,但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