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闲书闲话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63384426 ·条形码:978756338442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闲书闲话 去商家看看
闲书闲话 去商家看看

 闲书闲话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63384426
·条形码:97875633844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闲书闲话》主要讲述了:人到中年,闲书闲话。品书论人,雅趣横生。犀利文笔,暖送人文关怀。无论是寻求知音的学子、把玩图书的文人、急于休闲的白领、退休怀旧的老人、饥渴新知的青年,还是只想要增添饭余酒后谈资的食客,通通会在《闲书闲话》里发现俯拾即是的文化典故、几分独特深邃的见解和一整个儿悠然脱俗的品味。
作者简介 朱小棣,美籍华人知名作家。 1958年生于南京 1987年自费留学美国 199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 1997年起在哈佛大学住房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高级分析研究员 1998年出版英文自传《红屋三十年》,曾获全美“杰出图书”称号 2006年出版英文小说《狄仁杰故事集》,目前正由一家法国出版社翻译成法语出版
编辑推荐 《闲书闲话》:在这人事纷争的繁忙世界,对于有读书习惯的人,一卷在握,便能宁静致远。而且,两耳不闻窗外窗内事,才是其保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门。有书读,方能心安勿躁;有书读,才感觉是在彻底休闲。往往在这样的时候,方得重享小时候雪夜闭门读禁书当然也常是闲书的乐趣……
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
千金散尽老来穷,一生知己红颜众
飘零一生殊浪漫,立地成佛苏曼殊
小巷深处的美食家
小天地走出大学者
内心的尴尬
认知与表达
百年风流浪淘尽,万绿丛中几点红
年年岁岁一床书,昨夜谁幸伴君眠
“旧友”成“新知”
文化与造假的怪圈
有爱道不出
书香与自然
浪漫的偏见与偏见的浪漫
一禅两说
道可道,非常道
谈古说今为哪般
目录
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代序)
读书与读人
“小看”张爱玲
初识张五常
重读汪曾祺
再遇梁遇春
春华秋实梁实秋
叫我如何不想他
生不逢时的池莉
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
小巷深处的美食家
“旧友”成“新知”
读书与读人
千金散尽老来穷,一生知己红颜众
飘零一生殊浪漫,立地成佛苏曼殊
说起《风凉话》
倒霉蛋冯达
大使有声有形,总理无姓无名
读《黄源回忆录》有感
读《邵燕祥自述》
沙叶新=“少十斤”
读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小天地走出大学者
老玩童韦政通
读书与共鸣
听哲学家说文学
由《书鱼知小》到小知书鱼
大智不若愚
读书与共鸣
百年风流浪淘尽,万绿丛中几点红
北京是可以抚摸的吗?
遥想北大之大与小
我爱《老照片》
散墨成剑
《玫瑰坝》之幸与不幸
轻若鸿毛,重能撼山
《剑桥流水》之流水
无聊才读书
开卷有益书亦有伤
晚读董桥
认知与表达
余墨不余
书香与自然
闲话西滢
夏志清的《鸡窗集》
开卷有益书亦有伤
浪漫的偏见与偏见的浪漫
刘心武的新“红学”
由无名文学到文学无名
年年岁岁一床书,昨夜谁幸伴君眠
走向历史的董桥
失缺历史的越剧
一孔之见一己之得
从林妹妹起死回生说起
文化与造假的怪圈
学术尊重与噤若寒蝉
一禅两说
道可道,非常道
武林、梨园、杏坛
谈古说今为哪般
山外青山楼外楼,海外文坛结思果
读孙犁散文选集兼与钱谷融教授商榷
一孔之见一己之得
内心的尴尬
有爱道不出
好一个《南京情调》
……
序言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通过读书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到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其实我从小就有读闲书的习惯,大概许多人都是如此。后来学校与家长总是横加干涉,怕小孩子爱读闲书,误了正业。《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遭如此待遇,可见大约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成语惯句就是“开卷有益”,仿佛得了尚方宝剑,可斩一切来使,凡有前来说教的,一律砍将过去!
说来也怪,长大以后看各种文人回忆录,好像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爱看闲书的,似乎那些只读好书的,到头来都误人读死书的泥潭,以至于“读书死”了。亦或正相反,那些读了好书至少不乱读闲书的人,皆成正果,各自安居乐业,或者早已飞黄腾达。于是坊间所得各种自传的传主,不过是些酸穷腐儒,一辈子只能看别人吃肉而自己喝汤。
当然,毕竟人过中年才更适合于读闲书。抛去了学堂里的升学考试和初人职场拼搏的压力,如果业已养成读书的习惯,此时在工作之余读书,多半能读几本闲书。
文摘 读书与读人
“小看”张爱玲
写下这个题目后赶紧加上引号,生怕天下张迷跟我急。其实我的意思是从小处着眼来看张爱玲,因为似乎大处都已被人瞧遍了,用不着我来唠叨。不过香港作家李碧华说得挺好,她把张爱玲比作一口古井,四方君子尽情来淘,但“各个淘古井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窃笑人家没自己‘真正’领略她的好处”(《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张爱玲)。实话实说,我就从来没有“真正”领略过张爱玲的好处。当年因夏志清的介绍而去看了一眼张爱玲的小说,并没有立马成为张迷,而是成了《围城》的扇子。印象中看张爱玲的作品有一定阅读障碍,也不知是为什么。其实与同龄人相比,张的文字也许是最为现代化的,或者说更接近通俗口语,所以直到今天也不为过时。但同时其文字里又有一种强迫你慢慢仔细阅读的神秘力量,不容你一目十行。一般看小说我哪有这等耐心,可是稍微看得快一点,就好像什么也没看见,白看。
没有成为张迷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当时正在热迷欧·亨利,而这次读书才知道张爱玲不喜欢欧·亨利,说是“正如食物味道恰巧不合胃口”,可见年轻时的我不可能与张氏投缘。当年看张爱玲还有一大疏忽,即误把她和鲁迅一起当成历史人物了,没留意她还健在,以致于她1995年在美国孤独逝世几天无人知晓而成为社会新闻轰动于世那会儿,我还以为是旧闻炒作,无非是为了渲染美国是老年人的地狱。此后的效应便是张迷四起满天下,不看张爱玲就等于没文化。我生性不爱赶时髦,众人一哄而起,反而似一堵高墙把我隔在外面,让我更加看不清张的面目。
近日拿起这本《张看》,却原来不是当年出版的那本同名作品,而是今人陈子善将张的散文一网打尽后结集出版的合订本,可谓张的散文大全,补我一次得窥全豹的机会。从小处着眼,我留意到张的童年生活。过去只听人渲染其贵族后裔的一面,而不知道家有晚娘,形同庶出,时而有面子,比弟弟得宠,时而遭诬陷,被打得头破血流,居家如坐牢。缺乏母爱的童年加上后来与生母和姑姑住在一起,让青春期和刚成年的张爱玲生活在一个全然女性的世界,在胡兰成到访之前,眼中男性之恶劣猥琐堪以其老爸和幼弟为代表。缺光而多彩的生涯,造就了张对颜色的特别敏感。家族的没落遭变,导致张爱玲自闭与圆滑的双重个性:一方面连贩夫走卒都羞于面对,另一方面又具备十足上海人精的世故老练。那个为了作者玉照和出版商软磨硬泡让其多次制版修补的精明女性若不是出自作者自己的笔尖,谁敢相信啊。同时,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