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209051231 ·条形码:9787209051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学智慧 |
 |
|
 |
大学智慧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209051231
·条形码:97872090512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姚淦铭国学智慧系列
内容简介 《大学智慧》内容简介:你想获得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你想获得从政与管理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财富的智慧吗?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曾国藩为何如此推崇《大学》?中国文人的理想“内圣外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瑰丽宏图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走进《大学智慧》,“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作者简介 姚淦铭,苏州吴江人,文学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教育部直属“211大学”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曾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奖。多次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姚淦铭数十年以来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学、经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字学、书学、饮食文化等领域,均有论著出版。个人独立著作有11部:《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老子与百姓生活》、《再说老子与百姓生活》、《孔子的智慧生活》、《王国维文献学研究》、《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礼记译注》(台湾)、《趣谈中国摩崖石刻》、《先秦饮食文化研究》(上下册)、《汉字文化思维》等。另与他人合作论著10多部。个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论著多次获各级奖励。
姚淦铭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先后作了《国学大师王国维》、《老子与百姓生活》等系列讲演。姚淦铭又是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的知名主讲人之一,作系列讲座《孔子》,并获“最具亲和力”奖。
编辑推荐 海报:
目录 前 言
篇一:《大学》精蕴与价值
《大学》是大学问
《大学》:内圣?外王
《大学》:道德与社会的鸿猷
解读无名氏的《大学图》
古朝鲜学者的《大学图》
读《大学》法:涵养与体察
钱基博提示的《大学》读法
篇二:《大学》三纲八目
“三纲”之一:在明明德
柏拉图的“洞穴”设喻
“三纲”之二:在亲民
智慧:亲民?不亲民?案例
一字之辨:亲民?新民
“三纲”之三:在止于至善
荀子的“四善”说
行为逻辑:肇始?进境?步骤
《大学》?鸳鸯?金针?度人
梁启超的“新民说”
“新民”与新民学会
古今掇英?善?止于至善
篇三:《大学》格物致知
品读:格物致知
钱穆:朱熹“格物致知”说
再读:明清?格物?致知
利玛窦、徐光启的“格致”说
李善兰的“格致之学”
徐寿的“格致学”世家
华蘅芳的“格致学”
胡适?笛卡儿?格物致和
格致?潮流?爱因斯坦
丁肇中的“格物致知”观
案例?当代智者?格物致知
篇四:《大学》诚意与慎独
解读:“诚”的汉语词场
《大学》?诚意?慎独
荀子论“诚”与“慎独”
曾国藩与“慎独”智慧
慎独之智:王阳明?梁启超
杨震:慎独?齐家?治国
杰斐逊的“慎独”告诫
悬念式的“诚意”测试
再一瞥:“诚意”、“慎独”智慧
骗:现代方式的行走
篇五:《大学》矩之道
解读:矩之道
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
五种弊病:人心不得其正
诸葛亮的《喜怒》之策
五辟:偏辟?救治?修炼
正心?四心?善恶论
铭箴:古人的矩之法
儒者?矩?气象
矩:佣人?将军?大学
丁龙故事:衍生?格致?矩
篇六:《大学》财富智慧
《大学》的生财大道
《大学》丰富的财富智慧
从孔子的震怒说起
荀子论财富之道
历史经典:富国?发财?豪富
《大学》与《货殖列传》
毋误解:《大学》与《史记》
话说:钱?币?刀?布
世事洞达的《钱神论》
醒世名文《钱本草》
《大学》?财富智慧?经济危机
篇七:《大学》教育智慧
大学之道:《大学》与《学记》
《大学》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
感悟:蔡元培的大学之道
《大学》与当代大学教育
德育:《大学》与杜威说
篇八:《大学》管理智慧
《大学》:企业管理十大智慧
案例?管理?修身?入世
成与败:在胡雪岩故居之思
企业巨子与《大学》之学问
李嘉诚:财?民?聚?散
巨商王永庆的“止于至善”
篇九:《大学》修齐治平
知本?修本?修身为本
荀子的修身智慧
修齐治平:在南阳武侯祠感悟
在内乡县衙再思《大学》
开悟《大学》:召父杜母
反思?陶朱公?齐家不易
《大学》“修齐”谚语的深意
琳琅满目的古代家训
曾国藩?齐家?《大学》
《大学》与全球化的伦理理念
平天下的瑰丽宏图
篇十:《大学》历史与谜
略说:古代?小学?大学
朱熹说“小学”与“大学”
《大学》作者与年代之谜
《大学》名称之辩
《大学》与“杂引经传”
《大学》:程颢与程颐
迷与谜:朱熹与《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褒贬
出土简帛与《大学》研究之例
《大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
宋真德秀与《大学衍义》
元代许衡与《大学》
明代王阳明与《大学》
怀疑与叛逆:陈确与《大学》
回眸:《大学》?版本?著作
篇十一:《大学》原著译讲
古本《大学》品读
篇十二: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
后记
……
序言 国学之儒家经典,汉代有《五经》之谓,即是《易》、《书》、《诗》、《礼》、《春秋》。宋代有《四书》之称,即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代又有“四书五经”之说,《四书》居于《五经》之先,而《大学》又居于《四书》之首。
然而历史的轨迹饶富机趣,《大学》本来却非是一本书,而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亦然如此。《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西汉学者戴圣删订选辑先秦礼学家解释《仪礼》之“记”,又称为《小戴礼记》,简称为《礼记》。在宋代以前,《大学》与《中庸》并没有被特别予以重视与开掘,学者们更没有单独把它抽取出来,独立地看待研究它们。宋代时,一种历史的机遇使得《大学》、《中庸》被独立出来成为两书。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注《论语》,又将《大学》、《中庸》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为《四书章句集注》。于是《四书》之名始立,后来又作为求学的入门书。
《大学》又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国家规定科举考试须在《四书》内出题,且发挥题意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沿袭。因此《四书》影响极其深远,曾经家颂户习。《大学》就这样曾经成为我国宋以后数百年文化天宇中的灿烂星辰。
曾如是闻柏拉图《理想国》之言:“我说,那么作为这个国家的创建者,我们的责任是促使最优秀的灵魂获得我们说过的这种最伟大的知识,使它们具有能看见善的视力,能上升到那个高度。”
我想,这也沟通了《大学》所说的宗旨,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其实《大学》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的灵魂,不断地向上、向高处、向善处飞翔,再飞翔、又飞翔的人,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国家的人才、精英、栋梁!
《大学》确是饱含智慧、至理、名言之作,更是具深心、妙用、魅力之著。若非如此,则不足以成为经典;若非如此,也绝不能历久而依然精光闪烁、淬砺而愈发弥新。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到《大学》的“格物致知”时,就曾高度赞扬:“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当然我们要在新的时代,重新发掘借鉴其中的精髓,也正如他说:“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启示我们,读《大学》,不仅要读其文本、审其要旨、晓其历史、汲其智源,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时空下读出一种新的智慧、新的精神、新的向度、新的启示来。虽然我于撰写之时,拳拳心向往之,孜孜诚意求之,但此绝非易事,虽或不能至,也必勉励而为之。
这本《大学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大学》中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对《大学》全文的系统解读。
关于《大学》的智慧解读,我们又分别从其“精蕴与价值”、“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与慎独”、“矩之道”、“财富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慧”、“修齐治平”、“历史与谜”等条分缕析地展开解读。在这里将《大学》的各种智慧,发掘之,揭示之,聚焦之,引申之,连绵之,一睹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古今智慧胜景。
关于《大学》的文本解读,我们既对古本《大学》全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也对朱熹的《大学章句》进行译介,这样读者对流传的两个本子可以会观、对比、融通。
一面是《大学》原著的大本大源,此或为一翼;一面是《大学》智慧的开掘演绎,此或为另一翼。有此两翼,或许我们就能飞起来,飞翔而上,向上于至善的境地翱翔!
作者
2009年10月
文摘 《大学》书签:


篇 一
《大学》精蕴与价值
你想获得有声有色地学习与工作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教育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从政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企业管理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财富智慧吗?
你想获得家和万事兴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虽处浮躁而能静定的智慧吗?
你想获得提高心灵境界的智慧吗?
那你就不妨从《大学》的经典中去学习成功的法则,汲取卓越的智慧,确立成功的理念,培养优秀的素质。
——作者
《大学》是大学问
《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大学》虽是薄薄的,但绝不苍白菲薄;虽落寞已久,但绝非价值荡然;虽不到两千字,但绝对是大学问。
“大学”,若依据东汉郑玄的解释:“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这里着重点明,大学就是博学,然后可以为政。
“大学”,若依据朱熹的解释:“《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大学章句序》,本书后面有译文,可参照。)这主要意思是,大学区别于小学,是属于成人的教育,讲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如果将两者的说法融合起来看,那么《大学》就是教育人们广博地学习,既讲授治己之道,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进德修业,也讲授治人之道,由修身始,而至于齐家,再至于治国,终至于平天下。《大学》就是这样的大学问。当然它不只是属于大学之内的读本,也是属于整个社会这所大学的经典。
在古代中国,《大学》还长时期地成为科举的课本考本,要做官、入仕,就要读此书、考此书。虽然这种科举考试早已废除,但是《大学》永恒的价值与智慧却没有因此而过时。
《大学》就像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阅尽世事的睿智长者,依然为人们于茫茫人世中授予指针、路径、智慧、信心、动力。
人成年之时,在大学学习几年,就要踏上茫茫的人世,开始漫长的入世的历程,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节点上,古人就高明地用《大学》来养育你的心,谆谆地教诲你学好一种为将来入世所必具的素质、学问、本领。当然还有已经就
……
后记 “国学智慧系列”之第一种《孝经智慧》出版后,得到读者的见爱,我曾蒙邀请去青岛图书城签名售书,后来又应邀去上海书展签名售书,均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的热情,鞭策我再去坚毅前行,鼓舞我完成系列撰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曾撰写过《礼记译注》,先在大陆出版,后来又在台湾出版,而《大学》即在《礼记》中。这几年还给研究生上《四书》课,因此原以为撰写此书可以驾轻就熟,顺势行舟,但是一旦上手却踟蹰下笔,犹豫难进。此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大学》的译介,也不单单是对原著的解读,难在要把《大学》深蕴的有价值的积淀发掘出来,并转换为现代时空下仍具鲜活效用的智慧。 然而要打通这种时空的隔阂,绝非易事,此种发掘与转化又良多坎坷。因此半年以来,笔者寝食思之,寤寐念之,伏案虑之,旅途萦之,转辗反侧其间,考辨求索其里,虽有所悟所得,然而不能自慊者犹夥。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我们初闻此言必定会对此怀疑、质疑,但是一旦认真读完了《大学》一书,再冷静地思考这句话,又会有所信服与折服。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就如朱熹所云:《大学》“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故为学要先识其外面规模如此之大,而内用工夫以实之”。或许再就如明代李贽所云:《大学》是“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大学》就是显示外在的人生达到的规模之大,而又指示你内在的心路历程、修身逻辑与实在功夫。朱熹如是说:“吾儒唤醒此心,欲其照管许多道理。佛氏则空唤醒在此,无所作为。”《大学》就是在唤醒众人,明此心此德,通透许多的道理,而去奋发以有所作为。 笔者在写作中研读、参考了一些学者的论著,基本上已在行文中标明,并于此致以感谢。还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他们依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心力、热情!笔者也期待读者、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姚淦铭 2009年10月金秋 江南千年银瑞樱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