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300103057/9787300103051 ·条形码:9787300103051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德性之镜 |
 |
|
 |
德性之镜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9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300103057/9787300103051
·条形码:97873001030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适用于普通大众。
·丛书名:跨文化思想者文库
内容简介 《德性之镜》是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儒学伦理学最系统的比较研究,旨在发展对它们的新的解读并揭示它们对当代伦理学的意义。它让这两种主要德性伦理学体系作为平等对话者,考察了它们在伦理学的性质、人性、中庸说、传统的价值、自我修养、道德教育、友爱、家庭、德政、道德情感、道德智慧、人生最高境界等主要伦理问题上的异同及其原因,探索了这些异同对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影响。《德性之镜》也提出并展现一种新的比较哲学模式,试图拓宽东西方哲学比较的视野。
作者简介 余纪元(Jiyuan Yu),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古代哲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山东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牛津大学Wolfson学院及中国研究所研究员(1994-1997),美国国家人文学科学中心研究员(2003-2004)。近著有The Structure of Being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2003)等。
媒体推荐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比较哲学著作。余纪元教授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是原创性的,他对专业的希腊哲学知识和中国哲学知识的运用非常小心谨慎,并富有洞见。我毫无保留地推荐这本书。
——NiCholas F.Gier,University of ldaho
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以文本为基础,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的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余纪元教授的精到分析,不仅使我们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相似与不同。也使我们对他们各自纠结的问题有进一步的领悟。
——BradWilburn,Chadron State College
目录 前言及致谢
引用经典文献说明
导论
第一节 两种复兴
第二节 比较的意义
第三节 比较的可能性
第四节 伦理学思维的本性
第五节 比较的范围
第六节 本书结构
第一章 “幸福”、“道”与德性
第一节 人类之善:“幸福”与“道”
第二节 德性:德性与“德”
第三节 “德”与“仁”
第四节 伦理学的开端
第五节 从事伦理学与成为虔敬者
第六节 伦理学的各种道路
第二章 人性:“性”与“功能”
第一节 人的本性与人性
第二节 功能与善的本性
第三节 作为伦理学基础的人性
第四节 人性之证明
第五节 人性之实现
第六节 从人性到德性
第三章 德性、中庸与品质
第一节 内在中庸与外在中庸
第二节 命中中庸
第三节 内在中庸与德性
第四节 品质习性与第二本性
第五节 德性的构成
第四章 习惯化与礼仪化
第一节 社会价值:礼与ethos
第二节 情感之实践
第三节 政治动物与关系自我
第四节 自然与修养
第五节 家庭和德性
第六节 政治与德性
第五章 实践智慧与义
第一节 伦理智慧与传统价值
第二节 伦理智慧的结构
第三节 情感与理性的融洽
第四节 伦理推理
第五节 特殊德性
第六节 德性的统一性
第六章 最高善与外在善
第一节 德性、活动与幸福
第二节 思辨与“诚”
第三节 人与上帝合一及天人合一
第四节 外在善
第五节 德性与善
第七章 实践的与沉思的
第一节 思辨的活动与思辨的生活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实现
第三节 自我与他人
第四节 思辨的价值
希腊语词汇表
中国哲学词汇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
序言 写作本书是为了增进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理解,促进德性伦理学的讨论,但也有一个主要目的是希望醉心于复兴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当代英美伦理学了解到,儒学不仅是一种德性伦理学,而且其博大与精深堪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媲美。这种了解能够促进英美伦理学将儒学当作理智资源而进行平等对话,从而使儒学在当代主流伦理学发展中占有应有的地位。毋庸否认,这一目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而是也包含很厚重的故土情怀。现在本书有幸得以译成中文出版,我希望它能够引发更多的国内哲学同仁对儒学的德性伦理学特征感兴趣,从这一角度把儒学加以系统明晰的阐发,发展儒学传统中对德性伦理学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灼见,从而把它融入现代德性理论的讨论中。这一希望则不仅仅是出于故土情怀,而且同样是甚至更加是学术上的。
在很多人心目中,儒学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所谓的“显学”。这种印象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英美,儒学的研究与教学多归属于东亚系、宗教系等,但被许多哲学系拒之门外。
文摘 政治与德性
苏格拉底在政治生活和追求正义之间树立起对立关系。他声称他的守护神禁止其参与公共事务:
如果我真的去从政的话,我老早就死掉了……从
政的人要是真的想为正义而战斗,他如果想多活几
年,就只能过一种私下的而不是公共的生活。
(《申辩篇》,31d~32a)
苏格拉底在政治领域的退缩听起来令人震惊,尤其当我们回想起伯里克利(Pericles)在其著名悼词中说的话:“因为他关心自己的故土,一个雅典公民不会忽略城邦……我们不会把不关心公共事务的人看作有害之人,而是会视其为一种没用的品格。”相反,苏格拉底似乎完全否认政治在培育和实践德性中的积极价值。他对政治家也深刻藐视(《申辩篇》,21c~d)。
这种定位在亚里士多德那儿是无法接受的。对后者而言,伦理学必须与政治关联起来,它们实际上是互不可分的,因为正确的法律“鼓励趋向德性、追求高尚(高贵)的人,期望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们会接受这种鼓励”(《尼各马科伦理学》,1180a6~7)。他同样强调在研习法律和政治时,“经验在从政方面的作用却相当不小……想懂得政治学的人还要具备政治的经验”(《尼各马科伦理学》,1181a11~12)。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去参与政治活动,虽然作为一个外邦人,亚里士多德自己没有在雅典参与政治的权利。
一个社会动荡不安而某人无能为力时,孔子虽同意那个人可以离开,但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题仍然是不可分的。对他来说,“政”意味着“正也”(《论语·颜渊》,第十七节)。据此,政治最重要的功能是用好的榜样去引导人民修德。一方面,政治统治在于臣民道德修养的推进和发展。另一方面,参与政治活动对每个个体的修养是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个体、家庭、国家和世界因为人的道德修养而结合在一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事实上,孔子除了编纂古代经典和讲学外,也和他的弟子们一道上路游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劝说统治者们接受和实践他的理论。
伦理学的功能
伦理学能让人们过一种更好的生活。然而,关于伦理学怎样使人过得更好有着不同的观点。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导向的是对对话者道德信念中混乱和不一致之处的揭露,并表明这些混乱的道德信念应被推翻。作为反面教材,诘问法提供了警示。对对话者道德信念中混乱的揭露促使他去修正它们,并改变对话者的行为。诘问法之所以有此冲击力,是因为苏格拉底要求对话者必须表达他真正的信念。因此,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