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电工技术 >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2010-04-07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4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111248675 ·条形码:97871112486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去商家看看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去商家看看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4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111248675
·条形码:97871112486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图书品牌:华章图书

内容简介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现代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控制方法,以及对系统的静、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介绍了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第1篇的主要内容:依据直流电动机的广义数学模型,建立了直流电动机的闭环控制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分析了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动态特性;介绍了直流调速系统可逆运行的方法;给出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2篇的主要内容:从建立交流电动机数学模型人手,讲述现代交流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控制方法,以及静、动态特性分析。本篇的重点内容是,恒压频比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普通三相同步电动机自控式变压变频调速系统及矢量控制系统、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以及梯形波永磁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本篇最后介绍了先进控制理论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的应用。
第3篇的主要内容:介绍了位置伺服系统的基本特点、组成、类型、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伺服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动态分析和设计。本篇最后介绍了工业生产中的位置伺服系统。
第4篇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计算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介绍了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数字控制器的硬件与软件;介绍了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及其数字化设计。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常用符号表
绪论
0.1 电力拖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
0.2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0.2.1 电力拖动调速系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0.2.2 电力拖动位置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第1篇 电力拖动直流调速系统
第1章 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其闭环控制系统
1.1 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广义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结构图
1.1.1 旋转电枢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结构图
1.1.2 他励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结构图
1.2 直流调速系统的闭环控制结构及其相应的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1.2.1 转速单闭环的控制结构
1.2.2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1.2.3 他励直流电动机闭环励磁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1.2.4 直流电动机双域闭环控制调速系统(先升压后弱磁调速系统)

第2章 闭环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计算
2.1 直流调速系统的静态调速指标及开环系统存在的问题
2.1.1 生产工艺对转速控制的要求和调速指标
2.1.2 开环调速系统存在的问题
2.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计算
2.2.1 ASR为比例调节器时的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分析与计算
2.2.2 ASR采用PI调节器时的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2.3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分析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稳态分析及计算
2.4 习题

第3章 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
3.1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
3.1.1 ASR为比例调节器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1.2 ASR采用PI调节器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动态分析
3.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分析
3.2.1 快速系统与最佳过渡过程的概念
3.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3.3 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3.3.1 电流自适应调节器
3.3.2 转速自适应调速器
3.4 习题

第4章 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4.1 晶闸管-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V-M可逆系统)
4.1.1 晶闸管-电动机可逆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
4.1.2 电枢可逆系统中的环流
4.1.3 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4.1.4 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4.2 可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PWM可逆系统)
4.3 习题

第5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5.1 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5.2 典型系统
5.3 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5.4 典型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的关系
5.4.1 典型I型系统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5.4.2 典型Ⅱ型系统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5.5 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5.5.1 直接校正成典型系统
5.5.2 低频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
5.5.3 高频小惯性群的近似处理
5.6 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
5.6.1 电流环的设计
5.6.2 转速环的设计
5.7 习题

第2篇 电力拖动交流调速系统
第6章 基于稳态数学模型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1 基于稳态数学模型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方式
6.1.1 电压-频率协调控制方式
6.1.2 转差频率控制方式
6.2 电力电子变频调速装置及其电源特性
6.3 电压源型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4 电流源型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5 异步电动机转差频率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5.1 电流源型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5.2 电压源型转差频率控制的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6.6 习题

第7章 基于动态数学模型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7.1 矢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7.1.1 直流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
7.1.2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
7.2 异步电动机在不同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7.2.1 交流电动机的坐标系与空间矢量的概念
7.2.2 异步电动机在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7.2.3 坐标变换及变换矩阵
7.2.4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静止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7.2.5 异步电动机在任意二相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7.2.6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7.2.7 异步电动机在二相坐标系上的状态方程
7.3 磁场定向和矢量控制的基本控制结构
7.3.1 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7.3.2 异步电动机的其他两种磁场定向方法
7.4 转子磁链观测器
7.4.1 计算转子磁链的电流模型法
7.4.2 计算转子磁链的电压模型法
7.5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7.5.1 具有转矩内环的转速、磁链闭环异步电动机直接矢量控制系统
7.5.2 转差型异步电动机间接矢量控制系统
7.5.3 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
7.6 具有双PWM变流器的矢量控制系统
7.7 习题

第8章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8.1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8.1.1 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思想
8.1.2 逆变器的8种开关状态和逆变器的电压状态
8.1.3 电压空间矢量的概念
8.1.4 电压空间矢量与磁链空间矢量的关系
8.1.5 电压空间矢量对电动机转矩的影响
8.1.6 电压空间矢量的正确选择
8.1.7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结构
8.1.8 异步电动机定子轴系的数学模型
8.2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8.2.1 磁链自控制
8.2.2 转矩调节
8.2.3 磁链调节
8.2.4 电压状态的选择
8.2.5 最小开关持续时间
8.2.6 逆变器的开关频率调节
8.3 在低速范围内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与调节方法
8.3.1 在低速范围内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
8.3.2 区段的电压状态选择
8.3.3 低速范围内转矩与磁链调节的协调
8.3.4 使用-120度电压的磁链调节
8.4 在弱磁范围内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及恒功率调节
8.4.1 弱磁范围内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
8.4.2 弱磁范围内的转矩控制与调节
8.4.3 弱磁范围内的功率调节
8.5 圆形磁链轨迹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8.6 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8.7 异步电动机的一种低速直接转矩控制(ISC)系统
8.8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特点
8.9 习题

第9章 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9.1 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的特点及基本类型
9.2 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主电路晶闸管换流关断机理及其方法
9.2.1 同步电动机交-直-交型变压变频调速系统逆变器中晶闸管的换流关断机理及其方法
9.2.2 交-交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主电路晶闸管的换流
9.3 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9.3.1 转速开环恒压频比控制的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9.3.2 交-直-交型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9.4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系统
9.4.1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无换向器电动机)调速原理及特性
9.4.2 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9.5 按气隙磁场定向的普通三相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9.5.1 普通三相同步电动机的多变量数学模型
9.5.2 按气隙磁场定向的三相同步电动机交-直-交变频矢量控制系统
9.6 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9.7 梯形波永磁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9.8 习题

第10章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
10.1 交流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新型控制策略综述
10.2 交流电动机的逆系统控制方法
10.2.1 逆系统控制方法的理论基础
10.2.2 交流电动机动态模型的可逆性及其逆系统
10.2.3 闭环控制器的设计
10.3 内模控制技术在异步电动机调速领域内的应用
10.3.1 内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0.3.2 定子电流的内模解耦控制
10.3.3 二自由度内模控制策略
10.3.4 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二自由度内模控制方法
10.4 智能控制方法在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10.4.1 异步电动机的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
10.4.2 异步电动机模糊控制方法
10.4.3 异步电动机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第3篇 位置伺服系统
第11章 位置伺服系统
11.1 位置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分类
11.1.1 位置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
11.1.2 位置伺服系统的分类
11.2 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11.2.1 直流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11.2.2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控制结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11.3 位置伺服系统的稳态分析
11.3.1 位置伺服系统稳态分析及稳态基本性能指标
11.3.2 提高位置伺服系统精度的方法
11.4 位置伺服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
11.4.1 单闭环位置伺服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
11.4.2 双环位置伺服系统的动态分析与设计
11.4.3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的动态分析和设计
11.4.4 提高位置伺服系统动态性能的方法
11.5 位置伺服系统
11.5.1 直流位置伺服系统
11.5.2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
11.6 数控机床及其插补算法
11.6.1 数控机床简介
11.6.2 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
11.6.3 数控机床的插补算法
11.7 机器人中的伺服系统
11.7.1 机器人简述
11.7.2 工业机器人基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3 机器人关节伺服控制
11.7.4 机器人关节的力伺服控制
11.8 习题

第4篇 数字(计算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第12章 数字(计算机)控制的电力拖动系统
12.1 数字(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
12.1.1 离散和采样
12.1.2 连续变量的量化
12.1.3 增量式编码器脉冲信号的量化
12.1.4 电压、电流等模拟量的量化
12.1.5 模拟和数字调节器
12.1.6 开环前馈补偿(预控)
12.2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数字控制器
12.2.1 数字控制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
12.2.2 数字控制器的软件系统
12.3 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及其数字化设计
12.3.1 变量的相对值
12.3.2 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全数字化设计
12.3.3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数字化设计
12.3.4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数字化设计
12.3.5 数字控制的位置伺服(随动)系统
12.4 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检测技术
12.4.1 位置检测
12.4.2 速度(转速)测量
12.4.3 电压、电流检测
12.5 习题

附录 教学实验参考
实验1 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参数和基本环节特性测定
实验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实验3 SPWM正弦脉宽调制变频器-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实验4 KR-LZH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系统及相关的实验
实验5 KR-PMSM交流伺服实验系统及相关的实验
参考文献
……
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或称“运动控制系统”)一书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又有新的发展,因此,本书内容和体系也必须不断更新,力争做到理论发展要超前、技术发展要同步。
现代电力拖动(运动)自动控制系统是电机学、电力电子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多种学科的有机结合与交叉。但是同其他任何自动控制系统一样,其根本的理论基础是自动控制理论。为此,本书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对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本书题材来源于工程实际,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遵循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写作思想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防止体系上的混乱和篇幅上的膨胀,凡是本书的前续课程(包括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相关内容,都不再专门列入。虽然实际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都已经数字化,但是由于连续(模拟)系统物理概念清晰,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和掌握,所以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仍按连续系统进行讲述,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际实现则按数字控制系统进行讲述。
本书分为电力拖动直流调速系统、电力拖动交流调速系统、位置伺服系统、数字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4篇。第1篇为本书的基础,第2篇为本书的重点,第3篇和第4篇可作为选修课内容及应用参考。需要指出,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或实践是学好本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本书第1-4章由北京科技大学李擎副教授编写,第5章及附录由北京科技大学孙昌国副教授编写,第6-9章由北京科技大学李华德教授编写,第10章由北方工业大学杨立永副教授编写,第11章由北华大学白晶教授编写,第12章由北京科技大学潘月斗副教授编写。
李华德教授统编全书。博士研究生陈书锦、曹勇、郝智红、刘刚,硕士研究生张伟、周中军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录入及校对工作。
我国著名电机与控制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马小亮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审校,并为本书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对本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全体作者在这里向马小亮教授致以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虽然尽力而为,但仍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第1篇 电力拖动直流调速系统
第5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本章任务是介绍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中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与经典理论的动态校正方法相比,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设计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掌握等优点。
5.1 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意义
采用经典控制理论博德图设计调速系统中每一个调节器时,必须先求出原始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再根据性能指标确定校正后系统的预期特性,经过反复试凑,才能确定调节器的特性,选定其结构并计算参数,而且还需要有熟练的设计技巧和经验。为此建立简便实用的工程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生产工艺对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经计算和量化后可以表达为动态性能指标。
为了获得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优良动态性能指标,必须设计可以改造系统的动态校正装置。在电力拖动(运动)自动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是串联校正装置。现代电力电子变流器的交、直流闭环控制系统,由于系统的模型阶次通过化简可成为低阶系统(典型二阶系统、典型三阶系统),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PID调节器作为串联校正装置就能获得所要求的动态性能指标。对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可采用反馈校正装置。例如,在转速调节器上增设转速微分负反馈环节,可大大降低动态速降。
以往电力拖动(运动)自动控制系统PID调节器设计有一套成熟的、实用的工程设计方法。众所周知,现代电力拖动(运动)自动控制系统都是数字控制系统,因而调节器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给定的动态性能指标设计数字PID调节器,实质上是将PID控制规律由编制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然而,当连续系统的闭环等效时间常数很小,可以采用较高的采样频率时,PID调节器可用连续系统工程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然后再作离散化处理,就可以得到数字PID调节器的算法,可见连续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在某些场合下还有它的应用价值。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