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5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117122320 ·条形码:97871171223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临床病理生理学 |
 |
|
 |
临床病理生理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53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117122320
·条形码:97871171223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临床基础医学精读系列
内容简介 《临床病理生理学》内容简介:医学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学依赖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医学教育学家和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多年关注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但基础医学教材主要依靠基础学科专家编写,教学计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在时间和讲授方面易于脱节,难以体现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全面掌握医学科学知识甚为不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基础医学研究差距较大,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国外比较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还具有优势,但我们临床中所用的药物、诊断仪器与试剂大都来自国外,我国的临床医生能够在解读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疾病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活动者较少,中、青年医生更是如此。
编辑推荐 《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基础医学精读系列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第一节 健康/1
第二节 疾病/2
一、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2
二、疾病必有机体代谢、功能和结构的异常/3
三、疾病是机体稳态的破坏/4
四、疾病是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
因子及损伤斗争的过程/5
五、病理变化的发生机制/6
第三节 亚健康/6
一、亚健康的表现/7
二、亚健康的原因/7
第二篇 临床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学
第二章 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第一节 概述/9
一、应激的概念/9
二、全身适应综合征/10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11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1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17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1
第三节 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25
一、应激性溃疡/25
二、心身疾病/28
三、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31
第四节 展望/35
第三章 发热与疾病
第一节 概述/37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38
一、发热激活物/38
二、内源性致热原/39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42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46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47
二、生理功能改变/47
三、防御功能改变/48
第四节 热型及伴随的临床症状/49
一、热型/49
二、伴随的临床症状/51
第五节 防治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2
一、一般性发热的处理/52
二、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52
第四章 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54
第二节 休克/56
一、原因与分类/56
二、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57
三、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59
四、休克的防治原则/61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61
一、概念/61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因/61
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型/62
四、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62
五、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和代谢障碍/67
第四节 防治原则/70
一、防治感染和创伤/70
二、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70
三、阻断炎症瀑布反应/70
四、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71
五、代谢支持/71
第五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72
一、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73
二、应激激活的细胞信号转导/77
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靶蛋白活性的主要方式/78
第二节 受体和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79
一、单个受体异常与疾病举例/80
二、多环节的受体和信号转导异常——月中瘤/83
第三节 信号转导的继发性异常与疾病/85
一、信号发放异常对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85
二、信号转导异常在心血管病发生中的作用/87
三、参与炎症反应的信号转导/88
第六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93
一、细胞周期的概述/93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94
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97
四、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99
第二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100
一、细胞凋亡的概述/100
二、细胞凋亡的调控/102
三、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109
四、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112
第七章 微小RNA组学与疾病
第一节 概述/114
第二节 微小RNA的形成、作用及其机制/114
一、微小RNA的形成/114
二、微小RNA的作用及其机制/115
第三节 微小RNA的检测方法/116
一、微小RNA筛查的方法/116
二、微小RNA鉴定的方法/117
三、其他/118
第四节 微小RNA与癌症/119
一、微小RNA与各类型癌症临床病理特征/119
二、微小RNA与抑癌/促癌作用/124
三、微小RNA与癌症的信号转导通路/126
四、调控微小RNA与癌症治疗/128
五、研究进展和展望/134
第三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八章 支气管哮喘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137
一、遗传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137
二,环境等危险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138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139
一、气道高反应性/139
二、气道阻塞/139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140
一、症状/140
二、体征/141
三、实验室检查/141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诊断的病理生理基础/143
一、诊断标准/144
二、分期/144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44
一、患者的自我管理/144
二、药物治疗/146
三、特殊类型的哮喘/150
第六节 展望/151
第九章 肺功能不全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154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154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157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163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163
二、呼吸系统变化/164
三、循环系统变化/16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65
五、肾功能变化/165
六、胃肠变化/166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66
一、防止与去除呼吸衰竭的原因/166
二、提高PaO2/166
三、降低PaCO2/166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的功能/166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十章 离血压与冠心病
第一节 高血压/169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169
二、高血压并发症/171
三、高血压急症/174
四、高血压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联系/175
五、高血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76
六、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的展望/176
第二节 冠心病/177
一、冠心病的易患因素/177
二、冠脉血流的调节与心肌缺血/181
三、心绞痛/190
四、心肌梗死/193
五、冠心病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的展望/199
第十一章 心脏瓣膜疾病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202
一、病因和病理/202
二、病理生理/203
三、临床表现/205
四、实验室检查/20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07
六、并发症/208
七、治疗/208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210
一、病因和病理/210
二、病理生理/211
三、临床表现/214
四、实验室检查/215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16
六、并发症/217
七、治疗/217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217
一、病因和病理/218
二、病理生理/219
三、临床表现/221
四、实验室检查/223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224
六、并发症./224
七、治疗/225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26
一、病因和病理/226
二、病理生理/227
三、临床表现/228
四、实验室检查/230
五、诊断要点/230
六、鉴别诊断/230
七、并发症/231
八、治疗/231
第十二章 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诱因/234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234
二、心功能不全的诱因/236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的分类/236
一、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237
二、按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237
三、按心排血量的高低分类/237
四、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238
五、按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类/238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239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239
二、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240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245
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245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248
三、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249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249
一、心排血量减少/249
二、静脉淤血/251
第六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53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253
二、调整神经一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构/253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254
四、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性能/254
五、其他/254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消化性溃疡
第一节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57
一、防御因子功能减弱/257
二、攻击因子作用增强/260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诊断及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62
一、消化性溃疡的诊断/262
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263
第三节 胃溃疡/264
一、胃溃疡的分类/26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265
三、相关临床问题/266
第四节 十二指肠溃疡/26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6
二、相关临床问题/267
第五节 应激性溃疡/26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267
二、相关临床问题/268
第六节 展望/269
第十四章 肝炎、肝硬化与肝癌
第一节 肝炎/271
一、病因/271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79
……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
第六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肾小球疾病
第十七章 肾小管疾病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第七篇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九章 贫血
第二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十一章 白血病
第八篇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第二十二章 GraVes病
第二十三章 糖尿病
第九篇 脑损伤性疾病
第二十四章 帕金森病
第二十五章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十六章 脑功能不全
第十篇 液体疗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二十七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二十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
……
序言 医学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又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学依赖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医学教育学家和广大临床医学工作者多年关注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尽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但基础医学教材主要依靠基础学科专家编写,教学计划分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在时间和讲授方面易于脱节,难以体现各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全面掌握医学科学知识甚为不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基础医学研究差距较大,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国外比较接近,甚至某些方面还具有优势,但我们临床中所用的药物、诊断仪器与试剂大都来自国外,我国的临床医生能够在解读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疾病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活动者较少,中、青年医生更是如此。
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迫切需要给临床医生提供新的基础知识和从临床角度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整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国内相关学科专家编写了“临床基础医学精读系列”丛书,该套丛书不同于传统教材和大型学术专著,力求体现“精读”和“实用”,贴近临床,同时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贯彻“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于编写过程之中。每个章节的编写均有临床医生和基础学者共同参与,希望能够架起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桥梁,培养、提高临床医生和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基础医学问题。同时也以此促进临床医生对基础医学新进展的关注,激发研究兴趣。希望这套丛书能够适应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实践的需要,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为医学教材的编写和教育的变革探索一条新路。
文摘 插图:

(五)诊断
有应激病史,而以往并无溃疡病或门静脉高压病史,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穿孔甚至休克等症状,应考虑SU的可能性。若病情允许应立即做胃镜检查,若有胃黏膜广泛性糜烂、多发溃疡等,SU诊断即可成立。SU若无症状,临床不易诊断而被忽视,或者即使有症状也被应激情况的症状所掩盖而不易被诊断;加之SU比较表浅,钡餐造影常不能发现,所以往往只能在大出血后经手术探查或死亡后经尸解才被发现,造成漏诊。
(六)治疗
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首先在严密观察下采用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应激原,停用加重SU的药物。
(2)放置胃管,引流冲洗:选用直径较粗的胃管插入胃内,抽取测定pH。常以生理盐水洗胃,若胃液pH很低,则给予碱性药物NaHCO3液冲洗,直至反流液清晰。冲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胃内潴留胃液,减少反向弥散的H+;清除胃内血凝块,防止胃扩张;去除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而致胆盐和胰液对胃黏膜的损害。胃管内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硫糖铝。需要强调的是:胃黏膜缺血是,SU形成的最基本条件,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缩血管药物或冰水洗胃,可加重胃黏膜缺血损害,不宜采用。
(3)抗酸:降低胃内H+浓度是治疗SU有效且重要的手段。静脉内应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减轻H+对黏膜的损害。静脉内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抑制H+分泌人胃腔,效果较好。前列腺素是一组长链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后最大胃酸分泌的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分泌黏液,使黏膜表层血流增加,HCO3-渗出增加,减少黏膜损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生长抑素是内源性胃肠道多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黏膜的门静脉血流,保护胃黏膜免受应激损害,能有效地控制应激性溃疡出血。
(4)出血的处理
1)消化道出血往往是SU的第一临床表现,患者多有呕血或柏油便。严重出血者首先要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快速输血,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2)药物应用:胃管注入凝血酶,2000~4000U/次,每4~6小时一次;云南白药1.0g,每日3次,口服或胃管注入。
3)动脉内治疗: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胃左动脉造影,检查出血部位后,可给予栓塞和血管收缩药物如垂体后叶素,达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垂体后叶素开始灌注速度为0.2Ll/rain,20~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