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4025484/9787564025489 ·条形码:9787564025489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融学概论 |
 |
|
 |
金融学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4025484/9787564025489
·条形码:97875640254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金融学概论》就是力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对该课程学习的要求,在体系安排和内容选择上,充分结合教与学的实际特点,突出了以下特色:注重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培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科学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编写中我们突出了应用型特点,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并尽可能考虑与实践相接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教材在具体编写中,体现科学实用简单的特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每个章节开篇都列出“学习目标”和“知识网络”,让读者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书中不时出现“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把学、思、练充分结合。每章结尾还配有“热点专栏”和“案例分析”,突出金融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编写的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熟悉工作实践;本教材汇集了川渝5所高校实践教学成果。
教材内容精炼,知识新颖,所引用的资料、数据比较新,体现时代特征。
编辑推荐 《金融学概论》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产生与演变形式
1.2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1.3 货币层次的划分
1.4 货币制度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概述
2.2 信用的形式
第3章 利息与利率
3.1 利息
3.2 利率的种类
3.3 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3.4 利率的杠杆作用
3.5 我国利率体制与利率市场化
第4章 融资形式与融资工具
4.1 融资形式
4.2 融资工具
第5章 金融市场
5.1 金融市场概述
5.2 货币市场
5.3 资本市场
5.4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6章 金融机构体系
6.1 金融机构概述
6.2 商业银行
6.3 中央银行
6.4 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7章 货币需求与供给
7.1 货币需求
7.2 货币供给
7.3 货币均衡
第8章 货币政策
8.1 货币政策目标
8.2 货币政策工具
8.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政策效果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9.1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度量
9.2 通货膨胀的类型
9.3 通货膨胀的影响
9.4 通货膨胀的治理
9.5 通货紧缩
第10章 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
10.1 外汇
10.2 汇率
10.3 国际收支
10.4 国际资本流动
第11章 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11.1 金融风险
11.2 金融监管
11.3 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
序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个体,人们从事的金融活动已深刻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目前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机遇时,我们不仅要更清醒地认识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带来的挑战,而且要充分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入领会最新课程改革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推出一本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好教材。
《金融学概论》在经济学科整体课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的一般规律;银行、金融市场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货币供求原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货币政策调控;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其内容既有微观金融活动,又包括宏观金融运行机理。学习金融学概论,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微观金融领域的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教材就是力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对该课程学习的要求,在体系安排和内容选择上,充分结合教与学的实际特点,突出了以下特色:
注重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培养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科学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编写中我们突出了应用型特点,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并尽可能考虑与实践相接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教材在具体编写中,体现科学实用简单的特点,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每个章节开篇都列出“学习目标”和“知识网络”,让读者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书中不时出现的“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把学、思、练充分结合。每章结尾还配有“热点专栏”和“案例分析”,突出金融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编写的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熟悉工作实践;本教材汇集了川渝5所高校实践教学成果。
文摘 插图: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概述
2.1.1 信用的产生
人类最早的信用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两次社会大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出现了剩余产品和最初的交换,私有制随之产生,造成财富占有不均衡,贫困者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被迫向富裕者借用,并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还本)且支付使用的报酬(付息),双方形成了借贷关系,信用随之产生。同时,商品流通也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支付本息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以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在信用活动中,采取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其中实物借贷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在商品货币关系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物借贷是信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货币借贷是指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能更灵活地适应借贷双方的要求,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可见,私有制是信用产生的基础,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