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散文经典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3921087/9787563921089 ·条形码:9787563921089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现代散文经典 |
 |
|
 |
中国现代散文经典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32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63921087/9787563921089
·条形码:97875639210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跨世纪散文经典丛书
·图书品牌:北京齐物秋水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散文经典》讲述了:中华散文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灿若繁星。20世纪至今的一百多年来,社会生活激荡,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散文创作更是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阅读和学习经披沙拣金而遴选出来的经典名篇,对于读者感受百年来时代的风云际会,提高对于人生真谛的认识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升华哲思,体味和掌握字字珠玑的美丽文字和写作技巧,均有一定的意义,除了展卷而至的惊喜、愉悦、还会有掩卷长思时获得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简介 周明,陕西周至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兼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宄会副会长。 出版作品集十余部,参与主编《历史在这里沉思》等大型丛书十余部。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十余项文学奖,有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
媒体推荐 “丛书”所选作品,以抒情、叙事散文为主,也包括杂文、随笔、散文诗等类型散文。港、澳、台作家和海外华人的散文作品,作为中华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亦在遴选之列。
我们坚守文学工作者的操守和良知,摒弃以政治取人和以人取文的陈旧套路,而以思理深度、人性探究、艺术上乘、传世价值为考量因素,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研究和梳理剔除,除将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获奖作和有影响之作荟萃于“丛书”之外,对于长期被冷落的作家的散文精品和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精美佳作,亦给予适当的关注。
——中国散文学会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少年中国说
人生的真义
雪
乌篷船
猫
我的母亲
不除庭草斋夫谈荟
饿
银杏
上景山
没有秋虫的地方
红叶
秋天的况味
五月的北平
观莲拙政园
故都的秋
行路难
雷雨前
花园底一角
芦沟晓月
我所知道的康桥
背影
海燕
山中避雨
雷峰塔下
五四断想
一种云
山窗读画记
想北平
可爱的中国(节选)
做和尚的一百天
山中杂记(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愁
节操
城隍庙的书市
芭茅
西山的月
墓畔哀歌
春夜的幽灵
西湖的雪景
雅舍
三八节有感
成都的春天
怀念萧珊
《庐隐传》题记
大佛岩
胡同
北游漫笔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画师洪野
炉火
爱晚亭
途中
拿波里
桃园杂记
山屋
野百合花
北海浴日
海星
长夜
苏州拾梦记
萤
论快乐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老王
黄昏
寻梦人
谈女人
……
文摘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北京大学的名称,是从民国元年起的。民元以前,名为京师大学堂,包有师范馆、仕学馆等,而译学馆亦为其一部。我在民元前六年,曾任译学馆教员,讲授国文及西洋史,是为我在北大服务之第一次。
民国元年,我长教育部,对于大学有特别注意的几点:一、大学设法、商等科的,必设文科;设医、农、工等科的,必设理科。二、大学应设大学院(即今研究院),为教授、留校的毕业生与高级学生研究的机关。三、暂定国立大学五所,于北京大学外,再筹办大学各一所于南京、汉口、四川、广州等处。(尔时想不到后来各省均有办大学的能力。)四、因各省的高等学堂,本仿日本制,为大学预备科,但程度不齐,于入大学时发生困难,乃废止高等学堂,于大学中设预科。(此点后来为胡适之先生等所非难,因各省既不设高等学堂,就没有一个荟萃较高学者的机关,文化不免落后;但自各省竞设大学后,就不必顾虑了。)
是年,政府任严幼陵君为北京大学校长。两年后,严君辞职,改任马相伯君。不久,马君又辞,改任何锡侯君,不久又辞,乃以工科学长胡次珊君代理。民国五年冬,我在法国,接教育部电,促回国,任北大校长。我回来,初到上海,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
我到京后,先访医专校长汤尔和君,问北大情形。他说:"文科预科的情形,可问沈尹默君;理工科的情形,可问夏浮筠君。"汤君又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因取《新青年》十余本示我。我对于陈君,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就是我与刘申叔君同在《警钟日报》服务时,刘君语我:"有一种在芜湖发行之白话报,发起的若干人,都因困苦及危险而散去了,陈仲甫一个人又支持了好几个月。"现在听汤君的话,又翻阅了《新青年》,决意聘他。从汤君处探知陈君寓在前门外一旅馆,我即往访,与之订定。于是陈君来北大任文科学长,而夏君原任理科学长,沈君亦原任教授,一仍旧贯;乃相与商定整顿北大的办法,次第执行。
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我在译学馆的时候,就知道北京学生的习惯。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教员是自己不用功的,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