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机械 >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附电子课件)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301158999 ·条形码:97873011589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附电子课件) 去商家看看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附电子课件) 去商家看看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附电子课件)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301158999
·条形码:97873011589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编写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改革“宽口径、少学时”的新要求,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性为目标,突出应用。《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两个部分,工程材料部分可根据本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设置和先修情况在教学中选用。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二元合金与铁碳合金相图、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部分主要包括铸造、塑性成形、焊接、切削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每一章都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引例、特别提示、知识链接、本章小结和习题等内容,以便于教学。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工科非机械类专业教材,还可作为企业中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全国本科院校机械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目录
第1章 工程材料
1.1 概述
1.1.1 工程材料的分类
1.1.2 材料的结合方式
1.1.3 金属的晶体结构
1.1.4 金属的结晶
1.2 工程材料的性能
1.2.1 静载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1.2.2 材料的动载力学性能
1.2.3 材料的高、低温力学性能
1.2.4 材料的断裂韧性
1.3 二元合金与铁碳合金相图
1.3.1 二元合金的结晶
1.3.2 二元合金相图
1.3.3 合金的性能与相图的关系
1.3.4 铁碳合金的结晶
1.4 金属材料
1.4.1 碳钢
1.4.2 铸钢
1.4.3 铸铁
1.4.4 铝及铝合金
1.4.5 铜及铜合金
1.5 热处理
1.5.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1.5.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5.3 钢的普通热处理
1.5.4 钢的回火
1.5.5 形变热处理
1.5.6 钢的表面热处理
1.5.7 钢的化学热处理
1.5.8 钢的热处理新技术
1.5.9 热喷涂技术
1.5.10 气相沉积技术
1.5.11 激光表面改性
1.6 非金属材料
1.6.1 塑料
1.6.2 橡胶
1.6.3 陶瓷材料
习题

第2章 铸造
2.1 铸造理论基础
2.1.1 金属的凝固
2.1.2 金属与合金的铸造性能
2.1.3 铸造性能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2.2 砂型铸造方法
2.2.1 手工造型
2.2.2 机器造型
2.2.3 造型生产线简介
2.3 特种铸造方法
2.3.1 熔模铸造
2.3.2 金属型铸造
2.3.3 压力铸造
2.3.4 低压铸造
2.3.5 离心铸造
2.3.6 挤压铸造
2.3.7 实型铸造
2.4 铸造工艺设计
2.4.1 浇注位置的选择
2.4.2 铸型分型面的选择
2.4.3 铸造工艺参数确定
2.4.4 铸造工艺简图绘制
2.5 铸件结构工艺性
2.5.1 铸造合金性能的影响
2.5.2 铸造工艺的影响
2.5.3 铸造方法的影响
2.6 铸造成形新发展
2.6.1 凝固理论推动的铸造新发展
2.6.2 造型技术的新发展
2.6.3 计算机技术推动铸造的新发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塑性成形
3.1 塑性成形理论基础
3.1.1 塑性成形的实质
3.1.2 冷变形强化与再结晶
3.1.3 锻造比与锻造流线
3.1.4 塑性成形基本规律
3.1.5 金属的锻造性能
3.2 金属的加热与锻件的冷却
3.2.1 金属的加热
3.2.2 锻件的冷却方式
3.3 塑性成形方法
3.3.1 锻造
3.3.2 板料冲压
3.3.3 其他塑性加工方法
3.4 塑性成形工艺设计
3.4.1 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
3.4.2 自由锻工艺规程实例
3.4.3 自由锻锻件的常见缺陷
3.4.4 模锻工艺规程的制订
3.5 塑性加工方法的结构工艺性
3.5.1 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3.5.2 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3.5.3 板料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
3.6 常用塑性成形方法的选择
3.7 塑性成形新发展
本章小结
习题
综合实训

第4章 焊接
4.1 焊接理论基础
4.1.1 熔焊冶金过程特点
4.1.2 熔焊接头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4.1.3 金属的焊接性能
4.1.4 焊接应力与变形
4.2 焊接方法
4.2.1 电弧焊
4.2.2 电渣焊
4.2.3 压焊
4.2.4 钎焊
4.2.5 其他常用焊接方法
4.3 焊接结构工艺设计
4.3.1 焊件的选材原则
4.3.2 焊接方法的选择
4.3.3 焊件的结构工艺性
4.4 焊接技术新发展
4.4.1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焊接中的应用
4.4.2 先进无损检测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综合实训

第5章 切削加工
5.1 切削加工理论基础
5.1.1 切削运动、切削用量与切削层参数
5.1.2 刀具几何角度及材料
5.1.3 金属切削过程
5.1.4 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5.1.5 刀具磨损和刀具使用寿命
5.1.6 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5.1.7 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
5.2 金属切削刀具
5.2.1 车刀
5.2.2 铣刀
5.2.3 砂轮
5.2.4 孔加工刀具
5.2.5 复杂刀具
5.3 金属切削机床
5.3.1 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知识
5.3.2 车床
5.3.3 齿轮加工机床
5.3.4 磨床
5.3.5 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
5.3.6 其他各类机床
5.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5.4.1 概述
5.4.2 毛坯的选择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5.4.3 定位基准的选择
5.4.4 工艺路线的拟定
5.4.5 工序内容的确定
5.4.6 工序尺寸计算
5.4.7 工艺过程的生产率与技术经济分析
5.4.8 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5.4.9 成组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先进制造技术
6.1 超高速加工技术
6.1.1 超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6.1.2 超高速磨削加工技术
6.2 超精密加工技术
6.2.1 超精密加工技术概述
6.2.2 超精密加工的应用
6.2.3 超精密加工的分类
6.2.4 超精密加工的关键技术
6.2.5 超精密加工的工作环境
6.3 特种加工技术
6.3.1 特种加工概述
6.3.2 电火花加工
6.3.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6.3.4 电解加工
6.3.5 超声波加工
6.3.6 磨料喷射加工
6.3.7 激光加工
6.3.8 电子束加工
6.3.9 离子束加工
6.4 快速成形技术
6.4.1 快速成形技术的原理
6.4.2 快速成形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
6.4.3 快速成形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6.5 非金属材料的成形技术
6.5.1 塑料成形
6.5.2 橡胶成形
6.5.3 陶瓷成形
6.5.4 复合材料成形
6.6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6.6.1 先进制造技术定义
6.6.2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6.6.3 先进制造技术的范畴
6.6.4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设置的一门综合性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本书的目标是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性,适应教学改革的“宽口径、少学时”的新要求。本书主要面向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也可用于工科近机械类、非机械类专业。
本书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两个部分,工程材料部分可根据本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设置和先修情况在教学中选用。工程材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二元合金与铁碳合金相图、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铸造、塑性成形、焊接、切削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每一章都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引例、特别提示、知识链接、本章小结和习题等内容,以便于教学。
本书由鲁东大学苏子林担任主编,烟台大学张铁军和聊城大学郭宏亮担任副主编,由鲁东大学王亮申和冯宝富担任主审。编写分工如下:烟台大学张铁军、葛振亮、姜娉娉和鲁东大学的苏子林编写第1章工程材料,苏子林和张铁军编写第2章铸造,鲁东大学的王保卫和李洪斌编写第3章塑性成形和第4章焊接,聊城大学的郭宏亮和陈峥峰编写第5章切削加工,青岛理工大学的李长河编写第6章先进制造技术。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1.4 金属材料
1.4.1 碳钢
碳钢价格低廉,便于获得,并且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在一般情况下,它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的要求,所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在生产上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各种碳钢,必须了解我国碳钢的分类、编号和用途,以及一些常存在的杂质元素的影响。
1.钢中常存杂质元素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在钢铁的生产冶炼过程中,由于原材料中常含有杂质,同时在炼钢过程中根据一些工.艺的需要,还会有意加入一些物质,使钢中常存一些杂质元素,它们主要有Mn、Si、S和P 4种。
1)Mn
钢中的锰来自炼钢生铁及脱氧剂锰铁。一般认为,锰在钢中是一种有益的元素。在碳钢中含锰量通常小于0.80%;在含锰合金钢中,含锰量一般控制在1.0%~1.2%范围内。锰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固溶体,并使铁素体强化;另一部分锰溶于Fe3C中,形成合金渗碳体,这都使钢的强度提高。锰与硫化合成MnS,能减轻硫的有害作用。当锰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2)Si
硅也是来自炼钢生铁和脱氧剂硅铁,在碳钢中含硅量通常小于0.35%。硅与锰一样能溶于铁素体中,使铁素体强化,从而使钢的强度、硬度、弹性提高,而塑性、韧性降低。有一部分硅则存在于硅酸盐夹杂中。当硅含量不多,在碳钢中仅作为少量杂质存在时,它对钢的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