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4423654/9787544423656 ·条形码:978754442365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去商家看看

 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4423654/9787544423656
·条形码:97875444236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德育心理学丛书

内容简介 自我认同已经成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道德同一性,即道德自我同一性,或称道德自我认同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道德同一性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目标、道德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西方,道德同一性经过道德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短短二十年的探索,其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些可供借鉴的实验范式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当代道德同一性的时代背景,并系统梳理了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脉络;第二部分系统阐明了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以及道德同一性的形成背景:第三部分为道德同一性的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有关道德同一性的建构。《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适合从事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学校德育心理学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万增奎,男,1967年8月出生,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现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育心理、心理教育与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1997-1999年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9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获教育硕士学位。2005年考取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德育心理学博士,并于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个人曾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网络社会’的道德与学校调控策略研究”,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超大项目子项目“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道德多元、多变、多样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个人在2000年曾获得朱敬文研究生奖,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时代背景:当代道德认同的危机
一、认同的两个向度
二、自我认同与深层危机
三、社会认同与表层危机
第二节 理论背景: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论思考
一、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思考
二、道德心理中的知行观与因素论
三、人的本体属性:人性的占有
四、道德同一性的人性观
第三节 国内外道德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一、道德同一性的思想来源
二、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外关于社区服务与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研究
一、社区服务及其与道德同一性领域的关系
二、社区服务的路径
三、社区服务对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研究与质疑
一、哈特的道德同一性思想
二、尤尼斯等人的研究
三、道德同一性的研究存疑

第二章 道德同一性的理论回溯与展望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思想的理论探源
一、哲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二、伦理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三、社会学语境中的道德同一性探索
第二节 道德自我研究的回顾
一、西方的道德自我研究
二、国内的道德自我研究
三、道德自我的相关理论
四、有关道德信仰、良心的发展研究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视角
一、传统道德动机观的理论与实证思考
二、道德同一性:当代道德动机的整合观
三、简要启示

第三章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结构与成分
第一节 同一性的考察与道德同一性
一、“同一性”的考察
二、“认同”的考察
三、“道德自我”的考察
四、道德同一性的含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一、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二、社会同一性与道德同一性
三、良心与道德同一性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的结构
一、自我同一性
二、道德责任判断
三、自我一致性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表现成分
一、道德同一性的两个维度
二、道德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二、自我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
第二节 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一、来自文化心理学的思考
二、来自传统道德自我发展理论的思考
三、布拉西的道德同一性
四、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章 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道德同一性形成的模型
一、影响道德自我发展的传统因素观
二、哈特的道德同一性形成模型
三、哈特模型的启发
第二节 内环境的影响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二、人格与自尊的影响
三、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第三节 外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机构与背景
二、道德同一性的重要过渡客体
三、道德机会的影响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问卷修订
一、关于道德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趋势
二、道德同一性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
三、父母文化与父母职业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四、结论
第三节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二、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三、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四、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第四节 道德同一性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青少年献血者的榜样研究
二、基于青少年道德特质认同的分析
三、青少年道德多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调查分析

第七章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与培育
第一节 道德同一性的建构
一、传统道德教育及其路径的选择
二、建构主义的观点
三、道德同一性的个体建构观
四、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建构观
第二节 “社会服务学习”:道德同一性的行动研究
一、“社会服务学习”的理论渊源与含义
二、“社会服务学习”对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启示
第三节 道德同一性建构的德育路径选择
一、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
二、自我同一性的辅导
三、提供道德上的指南针
四、树立道德同一性获得范型

结语
……
序言 中国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学校道德教育。200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要求,与国家和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反差较大。究其成因,纷繁复杂。从德育心理学角度看,这与学校道德教育未能很好地遵循个体品德发展的心理规律不无关系。当代中国心理学主要重视研究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却不太重视研究人的品德发展规律。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国高校设置的大多数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认知心理学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课程所占分量较重,而难觅德育心理学课程的踪影;在新华书店或其他各类书店的心理学书架上,摆放的同样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心理学书籍,而难觅与德育心理学有关的论著。
文摘 笔者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人出于道德追求,对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定位和期待,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和道德身份感的社会自我概念图式。道德同一性是由自我意识激发的,是一种自我连续感和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定向。道德同一性概念可以帮助解释道德情境行为和道德危机。
  (三)道德同一性的含义 道德同一性是在文化、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中建构而成的,主张要在文化与个人冲突的日常情境中进行道德整合。道德同一性具有以下含义。
  1.道德同一性是一个社会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道德同一性与危机有关,它是一个发展心理学概念。道德同一性从儿童到青少年是如何发展的?道德榜样人物是如何成长的?道德同一性是同一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地将道德价值整合到他们的同一性之中。道德同一性的形成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自我感知、自我概念、自我叙事等道德认知形成了道德同一性,使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连续感。任何一个道德人的成长过程都是持续的,要经过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自律是人真正实现道德的结果,一个自律的人就是道德的人,道德主体用内化了的道德原则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及方式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从发展模式上看,道德的建构是个体经验与社会道德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同一性的建构直接产生了道德信念系统的变化。在生活中有些因素能促进道德同一性的发展:一是个人环境的遭遇,儿童需要经历各种道德和不道德的事件才能得到道德同一感;二是影响道德境遇的形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