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5801563/9787545801569 ·条形码:978754580156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集体回忆·特吕弗 |
 |
|
 |
集体回忆·特吕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45801563/9787545801569
·条形码:97875458015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内容简介 《集体回忆·特吕弗》以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特吕弗(1959-1984)为主要对象。分特吕弗其人、特吕弗其事、特吕弗其文、特吕弗其影等几大章节,全方位地介绍这位导演的生平作品与风格,配以多幅剧照及生活照,堪称特吕弗大全。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他14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电焊工等多种职业。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之后,特吕弗当过记者,但却因为1951年应征人伍而被迫中断。1953年他复员回家,在亦师亦友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帮助下,开始在《电影笔记》和《艺术》上发表他那些观点犀利的电影评论。
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击》,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几乎一年一部。
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
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去世。
媒体推荐 拍电影可说是改进生活,因为拍电影时我们会将生活重新安排在菲林内,使它适合自己的口味。拍电影也可以说是童年游戏的延续,我们可以整理我们某一时刻或长久性的思想感情。
——特吕弗
特吕弗的电影就是特吕弗的故事:真挚、热情、勇于尝试,对生命既惊且喜,对电影执迷不悔。当然,还有倾泻着的无休止的爱。
——卫灵
由新秀而大师,他使我们共鸣过多少次,深思过多少次,觉得活着十分有意义过多少次,是说也说不尽的。
——迈克
因为他,这个世界的缺陷不那么致命,但是没有他,我们就像最后一班地铁里的乘客,疲倦又孤独。
——毛尖
特吕弗在我们面前解开了他孩童时代与青少年时代的种种紊乱,解完一个线轴又一个线轴,只是从不自我放纵,也从不自怜,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作家一种亘古的特色,转用于电影这种媒介。
——VOGUE
特吕弗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我能够将门己的白日梦转化为现实,而且我因而得到报酬——我是个导演。
——特吕弗
编辑推荐 他镜头下的欧洲最迷人;他银幕上的女人最风情,他故事里的爱情最真挚,如果缪斯是男性,他一定是特吕弗那样……
《集体回忆·特吕弗》由陆离、迈克、岸西、舒琪、祭明亮、毛尖……集体回忆
目录 前言:永恒的特吕弗 梁良
序言:我与特吕弗结的缘 陈柏生
第一章:特吕弗其人
特吕弗小传 卫灵
生活与电影画上等号 家明
特吕弗特写 陆离(翻译)
我在三藩市遇见了特吕弗 迈克
我在巴黎会见了特吕弗 黄国兆
绿屋外的春天——“新浪潮”回顾,兼怀特吕弗 刘森尧
第二章:特吕弗其片
特吕弗作品简介 卫灵等
一次访问(短片11954-1955)
顽童(短片2,1957)
水的故事(短片3,1958)
四百击(长片1,1959)
射杀钢琴师(长片2,1960)
朱尔和吉姆(长片3,1962)
安托万与科莱特(《二十岁的爱情》法国片段)(短片4,1962)
软玉温香(长片4,1964)
华氏451度(长片5,1966)
穿黑衣的新娘(长片6,1967)
偷吻(长片7,1968)
密西西比号上的塞壬(长片8,1969)
野孩子(长片9,1970)
夫妇生活(长片10,1970)
两个英国姑娘(长片11,1971)
像我一般美丽的姑娘(长片12,1972)
日以继夜(长片13,1973)
阿黛儿·雨果的故事(长片14,1975)
零用钱(长片15,1976)
爱女人的男人(长片16,1977)
绿色的房间(长片17,1978)
飞逝的爱情(长片18,1979)
最后一班地铁(长片19,1980)
隔壁的女人(长片20,1981)
情杀案中案(长片21,1983)
大陆、港、台三地的特吕弗片名 舒明
那个不停逃跑的孩子——安托万的故事 孤草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黄爱玲
不吃早餐的男人 欧嘉丽
漫谈特吕弗电影里的孩子 文思聪
兜巴星:《日以继夜》 岸西
野兔的旅程:《四百击》一一零八
对爱的坚信和固执——特吕弗版本 舒琪
等待一个星期天——最后一部电影《情杀案中案》 罗卡
特吕弗的电影世界 黄建业
画面与音乐天衣无缝的结合——特吕弗与德勒吕 朱冠来
第三章:特吕弗其文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序 特吕弗/杜杜(翻译)
我怎样拍《野孩子》 特吕弗/石琪(翻译)
特吕弗是不是全世界最决乐的人?——是。 特吕弗/邓小宇(翻译)
《安德烈·巴赞论让·雷诺阿》序 特吕弗/陆离(翻译)
侦探小说万岁 特吕弗/香港《电影双周刊》(翻译)
第四章:特吕弗其书
访问之最——《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若愚
人始终比电影更重要——读《特吕弗书信集》 王庆锵
第五章:特吕弗其迷
特吕弗香港传奇 小伟
从《第三类接触》谈起——特吕弗访问记 高淑斌(翻译)
最后一次越洋遥访 张潜(访问、记录)
日子走下岁月的山坡 吉尔·霍布丝访问/蓝石(翻译)
1984年秋.悼念特吕弗 陈柏生
“陆离与《中国学生周报》与特吕弗,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情网。” 吴智
“游弋于童年的梦与青年的热望的海洋中,朦胧地从电影中认识人生。” 罗卡
敬悼壮年早逝的法国“新浪潮”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 陆离
1985年·特吕弗一年祭——顽童的岁月是这样流过的 Ann
Gillian/停亭、纪二、劳卫唐(翻译)
1994年·特吕弗十年祭——他不用再恐惧了 陆离
2004年·特吕弗二十年祭——《你那边几点》导演手记 蔡明亮
戏中戏未完 迈克
偷吻特吕弗 林震宇
没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毛尖
痛苦一直沉默 霍丁
特吕弗情痴篇——爱之颂,也是爱之悼 潘国灵
当我在蒙马特 王贻兴
第六章:珍藏特吕弗
特吕弗书信手迹
仍然有一个错觉……
特吕弗与花生漫画
特吕弗电影音乐唱片封套选刊
特吕弗书影选刊——特吕弗写的书,写特吕弗的书……
附录:本书作者简介(出场序)
……
序言 2004年10月21日,是特吕弗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感觉到特吕弗迷们应该要合力做点什么,于是想到可以合作出版一本能够在内地与港台地区同步发行的特吕弗纪念专书,因为华人的特吕弗迷在内地与港台地区以至海外都有,而且为数不少。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首先联络有“华人世界天字第一号特吕弗迷”之称的陆离,将出书的计划告诉她,当然获得了她极大的支持。后来,香港《电影双周刊》的胡子(施求一)和陈伯(陈柏生)也对出版这本纪念集表现出高度配合的兴趣,于是这个计划在2004年7月份于香港落实,即为《永远的杜鲁福》(按:特吕弗港译杜鲁福)。
由于这本书是以纪念性质为主,因此在内容上决定以重刊旧文为主。两本香港杂志上(按:《文林》月刊与《电影双周刊》)发表过的旧专辑是基础,再加上在内地与港台地区发表过的代表性文章,以及新邀的一些纪念文章构成全书。而能在同一本书中集齐香港、台湾、与大陆三方面的作者共襄盛举、同时撰文纪念特吕弗,相信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创举。
由于内地与港台地区的译名彼此不同,例如Truffaut在香港叫杜鲁福,到了台湾就叫楚浮,而在大陆则成了特吕弗。当然,三地的电影人名、影片译名和一些术语、俗语等的说法也是彼此不同的。
文摘 插图:

结果后来还是审慎从事,先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科幻片,第一部彩色片,也是第一部厂景为主、英语对白的电影《华氏451度》。奇怪的是《华氏451度》、《穿黑衣的新娘》与《密西西比号上的塞壬》,甚至更前一点的《软玉温香》都多少隐藏着希区柯克的主题、手法和对希区柯克的敬意。再加上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声》(Sight and Sound)始作俑者,把特吕弗描述成希区柯克的门徒,委实容易给人一个错觉,甚至被赫斯顿说成是狐假虎威的模仿者,实在有几分委屈。
不过,特吕弗对于这位悬疑大师,心仪已久,却是千真万确的事。他童年时候的犯罪倾向,偷进电影院的种种行径,也着实近于希区柯克所描绘的罪恶世界,正如他自己的影评集《我生命中的电影》(Les Films de Ma Vie)中所写的一样——“希区柯克的作品全盘表达了忧惧,一开始就吸引着我。”其实,特吕弗与希区柯克确实有某些相若的地方,尤其是两者对电影制作目标的看法:都是以唤起观众激越的感情为重,认同了商业制度的基础,而在表面上欠缺庞大主题——如政治、社会问题——而偏重个人的境况;两人都离开当下的政治探索而偏重永恒情感与心理的描绘;两人都在繁丽的技巧开发下,暗藏特别复杂的主题(如:原罪、恋母等)。总之,特吕弗就恰似《偷吻》中的安托万一样,在浪漫的时候想去当侦探;在充满热情和敬意之下,会拍摄出像以上那样的几部希式电影,就犹如一些画家的戏笔之作。
不过,无可否认,特吕弗是一个不太有严密逻辑的希区柯克,他甚至会为捕捉珍妮·摩露的一个眼神或半个细致的姿态,去牺牲电影的结构。比如在《穿黑衣的新娘》中的第三次谋杀,他先让一个妇人在窗旁伫望着第二个牺牲者出现,再带到室内的珍妮·摩露,希区柯克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希区柯克不会像特吕弗那样崇拜人类的面部和姿态,不会努力塑造珍妮·摩露神秘的形象。比如她的黑色和白色衣服、上了车再下车的神秘造型、半身的裸像等等,都是为了烘托这位迷人的女性角色,但片中的珍妮。摩露却远逊希区柯克《迷魂记》(Vertigo)中的金·诺瓦克(Kiln Novak),因为希区柯克的严谨不会像特吕弗那样着迷,绝不会牺牲现实的布局去烘托角色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