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22057668/9787222057661 ·条形码:97872220576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云南为例 |
 |
|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云南为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222057668/9787222057661
·条形码:97872220576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云南为例》由八章和三个附录构成: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及其主要启示;第三章是部分省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进情况的比较研究及中日合作项目的改革建议;第四章是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第五章是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第六章是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分析;第七章是基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总体模式的分析及其启示;第八章是创新云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综合策略研究。同时,还收录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作者连续3年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获奖的3篇论文,通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云南为例》的章节和这些论文,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改革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研究思路和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提供的一些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杨复兴,男,白族,中共党员,1962年生,云南省剑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市场流通处副处长、处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社会与市场处处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体制改革处处长、宏观处处长,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处长,兼任云南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任云南省“十一五”规划主要执笔人员。先后完成了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制度创新与云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等学术专著,《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方法论意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中国农村梯度缴费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障新模式》、《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科学发展策略》等论文,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获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优秀论文奖。主要研究保险经济学、保险与风险管理、投融资与资本运作理论。现任云南世博集团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兼任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推荐 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探寻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新路,既是哲学与经济的融合,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体制的对接,一部独到的理论著作,一份重要的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视角和重点难点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三节 云南农村养老保险改革推进与模式创新
第四节 本书的学术价值及研究不足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及其主要启示
第一节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主要启示
第三章 部分省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进情况的比较研究及中日合作项目的改革建议
第一节 试点推进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东部部分地区的改革试点政策和模式特点
第三节 中部部分地区的改革试点政策及模式特点
第四节 西部部分地区的改革试点政策及模式特点
第五节 我国东中西部分省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云南省的启示
第六节 中日合作项目的改革建议
第四章 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
第一节 云南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阻碍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第四节 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点难点
第五章 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
第一节 云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现状分析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系比较分析
第三节 建立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第四节 建立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选策略
第五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六章 云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体制机制障碍分析
第三节 值得思考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 基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创新总体模式的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节 创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迫在眉睫
第二节 创建符合国情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第三节 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梯度缴费机制与各个层次保障的衔接
第五节 总体模式的主要启示
第八章 创新云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综合策略研究
第一节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创新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分析
第三节 创新云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第四节 创新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第五节 创新云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和模式
第六节 创新云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附录一: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创新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附录二:构建中国农村梯度缴费普遍保障型养老保障新模式
附录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科学发展策略
后记
……
序言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一直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更是21世纪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体系是我国政府针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之重点和难点,提出的改革目标之一。云南作为祖国的多民族、边疆、欠发达省份,有着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相适应的家庭养老这种特殊养老方式,在现实生产力水平之下,在低层次水平上保障着少数民族农民同胞的生产生活和养老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改革开放路线的推动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云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鼓励性、引导性的政策,主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央强调要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坚持和延续了十六大以来的改革主张,鼓励继续进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2008年11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努力,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向国家争取设立了1个国家级试点县(南华县),省内进行了16个省级试点县的改革试点,形成了“1+16”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改革工作局面。云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特别是南华县的改革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肯定。
文摘 2.应建立分区域实行缴费型与非缴费型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区域”现在可以是县市区或分类别区,今后也可以扩大到功能区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区。这一方面是云南省按照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且差距较大,这种差距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发达区域农民能够基本承受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用,但不发达区域的农民比较贫困,农民收人本来就低,缴费不但难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反而会导致更严重的贫困、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就不发达区域的农民基数而言,收入补充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所需资金相对不多,通过其他筹资方式的补充是能够实现的。
3.应建立普遍保障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为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云南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甚至超过了城镇,农村老年人口的保障和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难题,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普遍保障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消除贫困,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各项改革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应该以财政补贴为主,辅之以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如玻利维亚将其国有资产转让的部分收人用作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巴西对农产品的购买方征收农业产品税作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方式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应实行区域间收入调查和区域内均一给付的方式,即通过对各区域的农民收入进行调查,确定各区域不同的养老金给付额,但在区域内则采用均一给付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云南存在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还呈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生活水平、物价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区域间收入调查有助于解决县市区间公平问题,区域内均一给付有助于解决县市区内公平问题。
6.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应该提高其法制化程度。首先必须将它纳入由省立法机关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然后省政府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关职能部门则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三个层面构建起云南省三位一体农村养老保险法规体系,从而为中央立法提供借答。
后记 本书是在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云宣通[2006]58__054号)研究成果(结项证书号:200843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我多年关注、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多年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心得体会和研究思路的总结。但是,本书仍然是农村养老保险领域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其中的一些建议还比较肤浅,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原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胡庆彬、宋媛、余文静、王秀娟、李亚洁、苏沛、杨立生等同志,对本书的完成贡献了很多智慧并承担了部分写作任务,特别是作为原课题组副组长、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的农村养老保险专家胡庆彬同志,为本书提出了十分重要的修改意见和一些珍贵的研究素材;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于涛鹏、马瑞、方河松、聂华、王超等同学也参加了课题和本书的有关研究工作,并完成了一些写作和校对任务;在书稿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云南人民出版社王韬等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