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古刹灵隐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2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213026402 ·条形码:97872130264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古刹灵隐 去商家看看
古刹灵隐 去商家看看

 古刹灵隐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25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213026402
·条形码:97872130264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评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而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
  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善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媒体推荐
林正秋先生长年执教于杭州师范学院,精研文史,尤擅南宋史考据,成果丰硕,誉在学林。余事又好作旅游文化探讨,学而不迂,敏而不讷,与时俱进,文章创新,所抒真知灼见,常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所重。
我于正秋先生素所钦敬。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电视二台来杭拍摄“马可波罗足迹”,我奉命接待,因法国友人不谙中国历史,工作举步维艰,遂不揣冒昧登门,专请正秋先生为之助。此前,我并未与正秋先生谋面,然正秋先生闻后,慨然应诺襄助,指点迷津,使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此为我俩订交之始,尔后,我与先生时相过从,交谊日深。因我从事宗教工作,接触文史较广,故常向之请教,获益良多,私心以为正秋于我在师友之间也。
《古刹灵隐》出版,我深以为贺。是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叙述简要,图文并茂,诗文相映;批必俾读者了解宝刹之既往,诸佛之缘起。
今书稿刊印在即,正秋嘱我略志数语,我拜读之余,不禁忘自荒伧,乐而为之序。
目录
巍巍灵隐寺
“咫尺西天”照壁
合涧桥、回龙桥
占刹春秋
石经幢、御碑亭
天王殿与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天王
……
文摘 书摘1
天王殿东西两边,是四尊形象威武的像,人称阳天工或四人金刚。
佛经上把众生世界,依次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二界”。每一界层又以禅定修行功
大程度的高低分为若干天。欲界巾最高级的天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 的天界,为天
神所居。六欲天又分六重第一重在须弥山之腰,叫“四天王天”。那咀耸立着一座大山,名叫
犍陀罗山。此…义有四个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他们“ 各护一 天下”佛教传说中
的须弥山四方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等四大部洲,四天王各护一方 ,
故称“护世四天王下”。
……

书摘2
合涧桥.回龙桥
由“咫尺西天”照壁向西走数厂步,有一座不为游人注目的小桥。这座桥历史悠久,最初叫石板桥,因它位于灵隐、天竺诸山峰南北两股溪涧汇合之处,故取名合涧桥。南涧,溪水发源于五云山,经天竺而下;北涧,溪水发源于西源峰,从灵隐山而下。两涧在此汇合,涧宽水
深。南宋以前,西湖的游船可以沿溪涧直达这里。大雨之后,水流急湍,怒涛飞涌,“如决银河白天而落也”,为寺前胜景之一。古代诗人写合涧桥的诗不少,如元末明初张昱《合涧桥》诗道:两涧何年合?一桥终日闲。桃花逐流水,未觉是人间。
可惜到了明末,石桥塌毀,涧水也逐渐变小。民国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桥,已不为游人所注意。
从合涧桥向前,顺着石板路,穿过一排蔽天古木,行百余步,就到了飞来峰路口的回龙桥与春淙亭。回龙桥,约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初名清绕桥,或龙春桥。后改回龙桥。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初游灵隐寺,因赐物太少,方丈心中不快,等乾隆皇帝走过此桥之后,便施计使其随从大臣失足落溪。已走出山门的乾隆皇帝返回观看,知是方丈显示佛法作弄,于是增赐钱物给灵隐寺。占人称皇帝为龙,故名为回龙桥。这不过是一个传说,其实回龙桥之名早在明代已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北山胜迹》中载:“回龙桥,在龙泓洞之左。”
桥上春淙亭,初建于明代。此亭原在合涧桥上,乾隆帝游杭州时移今地重建。“春淙”之名,取于苏轼《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诗中“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之句。亭柱上有对联曰:
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
站在亭中,仰望苍山滴翠,俯听清泉奏鸣,清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在回龙桥转弯处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