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透视(美术卷)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 ·ISBN:7810196995 ·条形码:9787810196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透视(美术卷) 去商家看看
透视(美术卷) 去商家看看

 透视(美术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
·ISBN:7810196995
·条形码:9787810196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艺术教育大系

内容简介 《透视》(美术卷)以大量的、形象直观的插图阐明抽象的透视原理、透视规律和图法应用,力图使美术专业学生对抽象的透视概念有形象化的认识;使建筑学等专业的工科学生对透视规则有具象的把握。透视学是高等艺术院校绘画、环境艺术、工业造型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透高图法是对静止物体的图像作精胡描绘的方法,透视规律是运动物体形状变化的规则,是绘画和设计人员徒手作画应该掌握的技能。要真正理解掌握透视规律,除了不懈地对现实中的景物作观察写生外,有必要进行严格的图法训练。
媒体推荐 书评
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被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
时至1927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1928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
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建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将以往音乐、美术、戏剧专业教育中的大学专科,提高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当时列为中专的戏曲、舞蹈专业教育,也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为大专或本科,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艺术院校中陆续开始了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在大陆拥有30所高等艺术院校,123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可观的办学规模。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专业艺术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中西结合的、系统科学的规范性专业艺术教材体系,一直是几代艺术教育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我国艺术教育家们为此已进行了辛勤探索,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只是尚欠系统的话,那么在50年代全国编制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于1962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之后,国家已有条件部署各项艺术专业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并开始付诸实施。可惜由于接踵而来十年“文革”动乱,使这项工作被迫中断。
新时期专业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l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的实施,以及新一轮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教学方案的制订颁发,都为高等艺术院校本科教材的系统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必要的条件。恰逢此时,部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于1994年酝酿、发起了“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教材编写、出版工作。这提议引起了文化部教育司的高度重视。1995年文化部教育司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把涵盖各艺术门类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编写与出版列为部专业艺术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于1996年率先召开美术卷论证会,成立该分卷编委会;1997年又正式成立了“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总编委会,以及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各卷的分编委会。为了保证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组建了出版工作小组。
在世纪之交编写、出版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是依据文化部1995年颁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以专业艺术本科教育为主,兼顾普通艺术教育的系统教材。在内容上,“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既是20世纪中国专业艺术教育优秀成果的总体展示,又充分考虑到了培养2l世纪合格艺术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拓展的需要。因此,“大系”于整体结构上,一方面确定了5卷共计77种98册基本教材于2000年出版齐全的计划;另一方面,为使这套教材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对于在2l世纪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随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更新而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也将陆续纳入“大系”范围予以编写出版。
在教材中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说过:“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
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对此我认为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也需要加以具体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从19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兴起的种种现代派艺术思潮,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
们的思想内核及美学观一一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扬弃,绝对不能盲目推崇追随;另一方面,伴随西方现代艺术共生的种种拓展了的艺术表现形式、方法和手段,则是可能也应当为我所
用的。鉴此,前者的任务由“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的《艺术概论》来完成,而后者则结合各门类艺术的具体技法教程来分别加以介绍。
作为文化部“九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拟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教材,“大系”的编写集中了文化部直属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被称为“国家队”院校的各学科领头人,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在相关学科的翘楚,计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数百人。同时,这些教材都是经过了长期或至少几轮的教学实践检验,从内容到方法均已被证明行之有效,而且是比较稳定、完善的优秀教材,其中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
教材的有9种,部级重点教材19种。况且,这些教材在交付出版之前,均经过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大系”各分卷编委会以及总编委的三级审读。可以相信,“大系”的所有教材,足以代表当今中国专业艺术教学成果的最高水平;也有理由预见,它对规范我国今后的专业艺术教育,包括普通艺术教育,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的工作得到了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此我谨代表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和全体参与组织工作的有关人员,对上述领导部门,
特别是联合出版“大系”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致以崇高的谢意!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主编
赵渢
1998年6月18日
编辑推荐 《透视》(美术卷)各章之后附有作图习题,供各专业学生练习之用。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透视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为什么称透视
第三节 透视图和轴测图
第四节 透视学发展简述
第五节 中国传统绘画远近处理

第二章 常用术语及基本原理
第一节 常用术语和作图框架
第二节 画面和透视图
第三节 正常视域和取景框;视角和视距
第四节 地平线和视平线
第五节 原线、变线和灭点
第六节 灭线

第三章 物体的近大远小
第一节 透视缩尺法
第二节 透视视高法

第四章 方物的平行透视
第一节 何谓平行透视和余角透视
第二节 平行透视线段三方向
第三节 平行透视场景二灭线
第四节 心点的位置
第五节 距点定平行透视深度
第六节 透视矩形的分割和延伸
第七节 平行透视图例

第五章 方物的余角透视
第一节 余角透视线段三方向
第二节 余角透视场景三灭线
第三节 余点位置的寻求
第四节 余角透视三状态
第五节 测点定余角透视深度
第六节 余角透视图例
第七节 远视距和近视距的构图特征

第六章 方形斜面的透视
第一节 斜面透视分类和透视方向
第二节 升点、降点位置的寻求
第三节 斜面的灭线
第四节 画楼梯台阶
第五节 画坡路
第六节 不用升、降点画斜面
第七节 斜置方体测点求深
第八节 斜屋顶结构

第七章 方物的俯视和仰视
第一节 何谓俯、仰视
第二节 斜俯、仰视方体透视方向
第三节 斜俯、仰视灭点的寻求
第四节 俯、仰视角度大小的透视特征
第五节 向远灭点线段方向辅助线
第六节 俯、仰视中的矩形分割
第七节 测点定俯、仰视物体深度
第八节 俯、仰视中的斜面透视
第九节 斜俯、仰视图例

第八章 圆物、曲线物的透视
第一节 圆面的透视
第二节 圆形物体透视
第三节 曲线物透视

第九章 阴影的透视
第一节 日光阴影
第二节 灯光阴影

第十章 反影的透视
第一节 反影形成和基本透视规则
第二节 水面反影
第三节 镜面反影

第十一章 由平面图画透视图
第一节 基本画法
第二节 向心点线+视线,画平行透视
第三节 向余点线+视线,画余角透视
第四节 其它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由学校系统施教而有别于传统师徒相授的新型艺术教育,在我国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学堂。而进入民国后于1918年设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则可被视为中国专业艺术教育发轫的标志。时至1928年于杭州设立国立艺术院,同年于上海设立国立音乐院,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始初具雏形。但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发展一直处在艰难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萧友梅、林风眠、欧阳予倩、萧长华、戴爱莲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贤仁人,为开创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等领域的专业教育,荜路蓝缕、胼手胝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摘 第一节 常用术语和作图框架
1.术语解释
在学习透视原理和图法之前,应对透视图作图框架及常用术语有一基本了解。请将下列术语解释与图39所示的作图框架对照研读。
目点——画者眼睛的位置,以一点表示。
目线——过目点平行于视平线的横线,是寻求视平线上灭点的角度参照线。
中视线——目点引向景物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其中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中视线。平视的中视线平行于地平面;俯、仰视的中视线倾斜或垂直于地平面,参见图43。
画面——画者与被画物之间置一透明平面,被画物上各关键点聚向目点的视线,将物体图像映现在透明平面上,该平面称作画面。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中视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参见图43。
正常视域——双眼视域中央图像显现正常的范围,称正常视域;它是由目点引出的视角约为60。的圆锥形空间;圆锥与画面交割的圆圈称60。视圈,是画面上的正常视域范围,参见图47。
取景框——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一般为矩形,位于60。视圈内。
基线——画面与地平面(或桌、台面)的交线,即取景框的底边。
视高——平视时,目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地面或桌、台面)的高度,在画面上即基线至地平线的高度。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