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1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7069091 ·条形码:97873070690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 去商家看看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125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7069091
·条形码:97873070690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战史回眸·二战系列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对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破交作战、各型潜艇技术性能、潜艇装备、艇员训练生活进行了细致翔实的介绍。或许《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百万字可能都无法真正全面描述这场浩大的战役,但是希望至少能向读者朋友展示这场战役的全景,能够让读者朋友对这场海上破交保交的作战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撰写、编著、出版《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心帮助,李钢先生、董昱杰先生、刘扬先生、查攸吟先生、孙存之先生、陈进先生、方懿先生、朱悦先生、马文俊先生等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王大伟先生认真仔细地翻译了大量德文资料;著名的二战德国潜艇专业网站“德国潜艇战”(http://uboats.51.net)、第二次世界大战专业网站“战争的艺术”(www.chinesewwii.net)及其所属的“二战论坛”(bbs.chinesewwii.net)的众多同好都给予了热忱而无私的帮助。当然,《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肯定还存在着一些错误,不足和疏漏也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予以指正。出版《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的意义在于告慰那些在60多年前,为了全人类的自由与未来而浴血战斗的人们,那些在大西洋的狂风恶浪中与德国潜艇生死相搏的勇士,那些在后方为了大西洋上的胜利夜以继日努力工作的人们,无论他们是男是女,是年老还是年轻,是穿军装还是不穿军装。当然,在大量的资料中,我们也能发现,德国潜艇部队的官兵,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对错是非,作为军人,他们同样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U艇艇员的伤亡率是整个战争中任何国家任何兵种中最高的。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在盟军已经掌握了巨大反潜优势的情况下,每一次出航简直就是自杀,U艇艇员依然以高昂的士气驾艇出航,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基尔在《海上战争》一书中所说:“无论人们如何看待U艇艇员,在任何时候,U艇艇员的军心和士气几乎没有动摇过,更不用说崩溃了。”对于他们,以往很少有文章或书籍描述,即便有也是带着贬义地把他们看作是魔鬼与纳粹的炮灰走卒。或许对他们而言,这场战争的悲剧色彩比对其他人更为凝重。
编辑推荐 《碧海群狼:二战德国U艇全史(上下册)》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潜艇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
第三章 在两次大战之间
第四章 二战初期(1959年9月至1940年5月)
第五章 快乐时光(1940年6月至12月)
第六章 大西洋之战(1941年1月至4月)
第七章 第二轮较量(1941年5月A8月)
第八章 新的敌人(1941年9月至12月)
第九章 西非与地中海
第十章 远征美国
第十一章 狂潮再起

二战德国潜艇总表
第十二章 四处出击
第十三章 转折初现
第十四章 名不符实的“大屠杀”
第十五章 走向失败的征兆
第十六章 风云再起船队大战
第十七章 悲惨岁月
第十八章 更大的失败
第十九章 垂死之争
第二十章 日暮西山
附录一:二战盟军护航体制

盟军重要护航船队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一览(1942年)
附录二:布莱奇利庄园
附录三:埃尼格码密码机
附录四:二战德国参战潜艇性能参数对比总结
附录五:德军潜艇艇员的招募与试练
附录六:二战德国潜艇的艇上人员构成
附录七:二战德军潜艇艇员的作战与生活
附录八:二战德国潜艇损失明细表
附录九:二战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王牌艇长(前十名)
附录:二战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三大王牌艇长
附录十一:U艇奖章
……
序言 提起“海狼”,提起“U艇”,恐怕连对二战历史和军事方面不很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是德国潜艇的别名。
“海狼”一词是如此形象生动,而德国潜艇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战术就被称为“狼群战术”,那么很自然,每艘潜艇就是一条嗜血的海中之狼。
“U艇”,出自于德国海军自己对潜艇的称谓“Unterseeboot”——意为“水下舟艇”,英文缩写为U-boat,而且德国海军潜艇的舷号也都以u加上序列数字组成,如U-49号艇。因此德国潜艇在很多场合便被叫作u艇,但是这一很中性的名称,却因为德国潜艇在战争中令人生畏的表现,而被带上了一层异常惊畏的色彩。以至于英国首相丘吉尔专门把u艇和潜艇区分开来,他说:“敌人的潜艇叫'U艇',保留'潜艇'这个名称来称呼盟军的水下潜艇。'U艇'是那些击沉我们船只的卑鄙的恶魔,而'潜艇'则是那些击沉敌人船只的勇敢而高贵的战舰。”
丘吉尔这番话里充满了他对德国潜艇的仇恨与愤慨,其爱憎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倾向,溢于言表。他完全有理由这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德国放弃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之后,德国潜艇一直是英国生存最主要的威胁。海上破交这一海军古老战术在二战中所达到的战略高度,也许只有中国的敌后游击战可与之媲美。与战争中的其他战场或战役相比,大西洋上的战斗似乎缺少了那份辉煌与阳刚之美,却始终弥漫着一股诡秘与阴郁之气。大西洋上不断出没的“狼群”,使潜艇破交战与反潜护航战贯穿整个战争始终。严格地说这不是一次海战,而是由无数次战役和战斗交会而成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海上战争。
使堂堂大英帝国感受到失败痛苦的,不是德国坦克那疾风烈火、摧枯拉朽的闪电突击,也不是德国飞机那铺天盖地、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而是德国潜艇对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被称作“海狼”的德军潜艇活动最猖獗时几乎掐断了对于英国生死存亡至关重要的大西洋航线,牢牢扼住了大英帝国的咽喉!使英国真正体会到了失败的切肤之痛!
这场海上破交与保交的较量是一场真正全面综合的角力,这里既有双方将帅的运筹帷幄,也有基层官兵的斗智斗勇;这里既有武器装备的竞相发展,也有侦测设备的一争高低;这里既有军事思想与理念的碰撞,也有数学理论算计的应用;这里既有情报人员的殊死搏杀,也有密码破译的脑力角逐;这里既有国力资源的比较,也有工业生产技术的竞争;这里既是广大参战官兵战术素养的反映,也是作战意志的比拼。这是两大阵营最全面、最长期的对抗,无论是艰难曲折还是惊心动魄的程度,都是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
这场围绕海上交通线的殊死搏杀,从战争的第一天开始,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持续了五年八个月,贯穿整个战争,不仅对二战的最终结局,而且对战后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然而,即便是英国著名战史作家亨利·莫尔所撰写的被后人奉为介绍二战历史的经典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一书中,都没将大西洋之战列入其中。在最权威的军事思想家、二战历史学家李德·哈特的传世之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虽然专门辟有题为“大西洋之战”的一个章节,但其内容却不是单写德国潜艇的海上破交,而是把整个德国海军包括水面舰艇在内的海上破交都囊括在内。这两位著作等身的大家尚且如此,其他就更无需多言了。因此,虽然“海狼”和“u艇”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是对二战德国潜艇海上破交的过程能说出个究竟的人可不多,这实在是很可惜的。由于1943年5月大西洋之战的胜利保障,迫使德国潜艇放弃潜艇集群攻击战术,并撤出大西洋,从而使同盟国能够从1943年下半年起,比较安全地将无数人员、装备和物资横渡大西洋,运到英国。正是这些人员、装备和物资为1944年6月盟军实施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是无法保障这些运载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运输船队横渡大西洋时的航行安全,那么诺曼底战役的准备根本就无从谈起,而诺曼底战役如果推迟发动,德国就会利用这一喘息之机,加强抗登陆的防御准备,那么这一决定战争命运的登陆战役胜负就难以预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西洋护航战的胜负,对于战争的胜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其对整个战争发展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不列颠空战或斯大林格勒战役或中途岛战役!
本书对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潜艇破交作战、各型潜艇技术性能、潜艇装备、艇员训练生活进行了细致翔实的介绍。或许本书百万字可能都无法真正全面描述这场浩大的战役,但是希望至少能向读者朋友展示这场战役的全景,能够让读者朋友对这场海上破交保交的作战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在撰写、编著、出版本书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心帮助,李钢先生、董旻杰先生、刘扬先生、查攸吟先生、孙存之先生、陈进先生、方懿先生、朱悦先生、马文俊先生等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王大伟先生认真仔细地翻译了大量德文资料;著名的二战德国潜艇专业网站“德国潜艇战”(http://uboats.51.net)、第二次世界大战专业网站“战争的艺术”(www.chinesewwii.net)及其所属的“二战论坛”(bbs.chinesewwii.net)的众多同好都给予了热忱而无私的帮助。
当然,本书肯定还存在着一些错误,不足和疏漏也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予以指正。
出版本书的意义在于告慰那些在60多年前,为了全人类的自由与未来而浴血战斗的人们,那些在大西洋的狂风恶浪中与德国潜艇生死相搏的勇士,那些在后方为了大西洋上的胜利夜以继日努力工作的人们,无论他们是男是女,是年老还是年轻,是穿军装还是不穿军装。当然,在大量的资料中,我们也能发现,德国潜艇部队的官兵,如果抛开意识形态的对错是非,作为军人,他们同样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U艇艇员的伤亡率是整个战争中任何国家任何兵种中最高的。特别是在战争后期,在盟军已经掌握了巨大反潜优势的情况下,每一次出航简直就是自杀,U艇艇员依然以高昂的士气驾艇出航,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罗斯基尔在《海上战争》一书中所说:“无论人们如何看待U艇艇员,在任何时候,U艇艇员的军心和士气几乎没有动摇过,更不用说崩溃了。”对于他们,以往很少有文章或书籍描述,即便有也是带着贬义地把他们看作是魔鬼与纳粹的炮灰走卒。或许对他们而言,这场战争的悲剧色彩比对其他人更为凝重。
这也是出版本书的另一个意义:“战争中,所有的一切恶果,都要人类自己去承担。所以战争是如此可怕,因此我们才不会爱上它!”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潜艇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最初的梦想
正如人类渴望能插上双翅飞上九重天一样,人类也一直试图闯入深不可测的海底世界。除了一探神奇的海底奥秘,更重要的是在军事领域赢得先机。在人类长达数千年的海(水)战历史上,各种船舶行驶在毫无遮蔽物的海面上,只要天气不算太糟,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敌人,当然同时也会被敌人发现。这时候军事家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潜入水下,就可以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行动。而这种想法就催生了最早的水下作战——派遣水性好的人潜泳至敌船下方进行破坏活动。但是由于人类体能有限,只能在水下潜泳很短的时间,且严重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这种作战方式受到诸多限制。由此人们就会进一步希望借助器械来实施这些行动。由于技术的限制,尽管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进展依旧十分缓慢。
早在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就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潜水者,专事从沉船中打捞财宝。此后古希腊人也在海战中进行了潜水侦察行动。传说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就曾乘坐玻璃桶潜入海中,饱览海底的美妙景色,这可能就是最早的潜水机械了。
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大师兼发明家达·芬奇(Da Vinci)最早提出了关于潜艇的设计。而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潜艇研究是意大利人伦纳德(Leonard)于公元1500年提出的“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理论。1578年,英国人威廉·伯恩(William Bourne)在其出版的著作《发明》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潜艇的原理: “在水中的任何大小的物体,如果其重量不变而其体积可大可小。那么,你要它浮它就会浮,你要它沉它就会沉。”从原理上说,这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如何建造这么一个“可大可小”的机器,伯恩只是在书中描写了他自己想象的这么一艘“潜艇”,希望用皮革来建造需要伸缩的部位和连接处,不过他本人却没能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1620年,荷兰入科尼利斯·范·德雷布尔(Cornelius Van Drebbel)在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潜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能够潜入水下,并能在水下行进的“船”。它的船体像一个木柜,木质结构,外面覆盖着涂有油脂的牛皮,船内装有作为压载水舱使用的羊皮囊。下潜时向羊皮囊注水,上浮时将水从中挤出。这艘潜水船以多根木桨来驱动,可载l2名船员,能够潜入水下3—5米。德雷布尔的“潜艇”被公认为现代潜艇的雏形,因此他被尊称为“潜艇之父”,这位荷兰人的发明毫无疑问是潜艇发展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