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军事技术论

2010-04-05 
基本信息·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页码:42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9787802370111 ·条形码:97878023701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军事技术论 去商家看看
军事技术论 去商家看看

 军事技术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页码:42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9787802370111
·条形码:97878023701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军事技术论》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从哲理的角度对军事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比如军事技术的本体是什么,军事技术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军事技术的价值效用,军事技术是不是第一战斗力的问题,以及军事技术革命等有关问题。由此构成了军事技术本体论、军事技术进步论、军事技术价值论、军事技术战斗力论、军事技术革命论等上卷的五篇内容。这些问题,更多地是探讨军事技术的本质、属性、规律,以及机理、模式、机制等,是任何军事技术所共有的原理,所以将上卷称之为军事技术基本原理。下卷是针对军事技术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讨论我们的应对策略,故称之为军事技术方略。鉴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全球化、军事信息化浪潮,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力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着新军事变革的进程,军事技术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大转移,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技术文化碰撞,以及军事技术系统发生深刻变革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这些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现实问题,引起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高度重视,于是纷纷调整军备方针,寻求军事技术发展的最佳策略,以谋求未来军事上的战略主动。在这种大背景下,探索我国军事技术发展的方略,形成了走大融合之路、乘大转移之势、强化科学支撑、塑造技术文化,以及提供法律保障等下卷的五篇内容。旨在推进军民技术大融合、在大转移中提升创新能力、在现代科学的支撑下实现军事技术的突破、塑造以技术人本主义为主旨的技术文化,以及为军事技术系统变革提供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军事技术论》分十篇32个章节,从哲学层面出发,对军事技术进行了深刻揭示,其内容主要涉及军事技术本体论、军事技术价值论、军事技术革命论、军事技术与文化和法律的关系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康学儒:男,汉族,1944年3月生,陕西绥德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空军大校,高级工程师,空军装备部原装备工作研究室主任。先后在部队、研究所、修理厂、机关从事过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曾主编和参编并在军内出版发行的有关装备方面的书十多部,2004年著《装备论》,在全军、空军相关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空军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两次被总装备部聘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装备维修工程技术专业组成员。
目录
前言
上卷 军事技术基本原理
第一篇 军事技术本体论
第一章 军事技术涵义
一、对界定军事技术概念的探讨
二、军事技术的定义
三、军事技术涵义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军事技术结构
一、军事技术的基本要素
二、军事技术的系统结构
三、军事技术的体系架构

第三章 军事技术属性
一、军事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二、军事技术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
三、军事技术“善”与“恶”的二重性
四、军事技术的军用民用二重性

第四章 军事技术活动
一、军事技术的起因与形成过程
二、军事技术物化为实体的过程
三、军事技术的使用活动过程

第二篇 军事技术进步论
第一章 军事技术进步内在的矛盾关系
一、军事技术进步內在的诸多矛盾
二、军事技术进步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 军事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规律
一、军事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式
二、军事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军事技术进步外因的作用机理
一、需求的牵引机理
二、科技的推动机理
三、经济的支撑机理
四、管理的保障机理
五、文化的滋润机理

第三篇 军事技术价值论
第一章 军事技术价值的涵义
一、对技术中性论的辨析
二、对军事技术“恶”性论的辨析
三、军事技术价值涵义要点

第二章 军事技术价值负荷原理
一、军事技术价值负荷的层次结构
二、军事技术价值负荷的运行机理

第三章 军事技术的价值体现
一、在政治方面的价值体现
二、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体现
三、在军事方面的价值体现
四、在科教文化方面的价值体现
三、在军事方面的价值体现
四、在科教文化方面的价值体现

第四篇 军事技术战斗力论
第一章 军事技术是战斗力的理论内涵
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军事技术对于军事系统起着战斗力的作用
二、从基本构成的角度看,军事技术渗透于战斗力的各个要素和因素之中
三、有关战斗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二章 军事技术形成战斗力的基本模式
一、提升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能力
二、提高战斗人员的技术素质
三、促进体制编制的优化调整
四、加快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军事技术战斗力理论的思想缘源和历史发展
一、军事技术战斗力理论的思想缘源
二、军事技术战斗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五篇 军事技术革命论
第一章 军事技术革命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军事技术革命的涵义
二、军事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军事技术革命的历史发展
一、铜铁兵器技术革命
二、火力兵器技术革命
三、机械化装备技术革命
四、核武器技术革命
五、信息化装备技术革命

第三章 军事技术革命的基本原理
一、军事技术革命的运行模式
二、军事技术革命引发军事革命的作用机制
三、军事技术革命的环境条件

第四章 当代军事技术革命与新军事变革
一、当代军事技术革命之所以极为深刻广泛的技术原因
二、当代军事技术革命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
三、推进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做法

下卷 军事技术发展方略
第六篇 走大融合之路
第七篇 在大转移中发展
第八篇 强化科学支撑
第九篇 塑造技术文化
第十篇 提供法律保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在我国出版的许多技术哲学著作中,当讲到技术“善”与“恶”的二重性时,一些学者将军事技术划入“恶”性之列。其理由大都是说,因为军事技术是用来制造武器装备的,而武器装备是用来杀人的,是用来破坏设施的。还有的说,军事技术是中性的,比如雷达原理,无产阶级也能用,资产阶级也能用,等等。说实话,对这些观点本人是很难完全认同的。众所周知,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为什么服务于战争的军事技术却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并且一概被划人“恶”性之列呢?是的,雷达原理固然无产阶级也能用、资产阶级也能用,但这仅仅反映的是军事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军事技术还有社会属性,由谁来用它,干什么用,不同的阶级是有不同的用场和目的的,因而军事技术并非是中性的。问题还在于,在我国诸多军事著作中,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对军事技术“善”或“恶”属性或者是否是中性问题作过专题论述的,更谈不上对军事技术“恶”性说的感受和态度。作者曾经是一名军事技术工作者,也曾为自己工作的意义而感到自豪,并为之做出过不懈的努力。
文摘 第一篇军事技术本体论
第二章军事技术结构
研究军事技术结构,旨在通过探讨军事技术的基本要素、系统结构和体系架构,从内部结构原理的角度,回答军事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也为后续其他问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一、军事技术的基本要素
无论何种军事技术,其基本要素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即由实体要素、智能要素和工艺要素组成。
(一)实体要素
军事技术的实体要素是以技术的物质手段、物质载体和物化实体为其表现形式。物资手段主要包括工具、仪器、设备等物质实体。比如,各种探测仪器设备是探伤技术的物质手段。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承载技术的平台、物资器材等物质实体。比如,通信电缆是通信技术的物质载体。物化实体是军事技术存在的物质形式,包括各种人工自然物。比如,飞机是航空技术的物化实体。
实体要素显然是军事技术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并不是说实体就是军事技术。正如我们不能把超声波探伤仪叫做军事技术,也不能把同轴电缆称为军事技术,更不能把飞机、坦克、舰艇等军事装备等同于军事技术一样。在技术构成要素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有“技术没有物”和“技术就是物”两种相左的观点。持“技术没有物”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不包含物质成分的,或者说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他们认为,技术是除工具、机器以外的方法、工艺和观念。另一种“技术就是物”的观点认为,技术在本质上就是物,技术是社会生产劳动手段的总和,技术是劳动手段、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物。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偏颇之处。如果没有物质实体,技术没有载体、没有手段、没有存在的形式,何以见得技术呢?当然,我们说物质实体是技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也不能就把物质实体等同于技术,认为技术就是物。
军事技术中,作为实体要素的物质,在不同的技术中所占的份额或所起的作用则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知识密集度很高的技术与知识含量低的技术相比较,前者的实体要素所占的份额和所起的作用比后者相对的要少一些。比如,储存软件的光盘这一实体占信息技术中的份额,与古代长矛中实体所占的份额,显然后者要大一些。此外,技术实体要素在技术中的作用也是相对的。同一实体要素在这一技术领域中可能起载体作用,在另一技术领域中可能起手段作用,也可能是技术物化的实体。比如坦克这一装备,从设计制造技术来看,它是坦克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物化的实体;但从操作使用技术来看,它成为坦克乘员实施作战训练的
……
后记 在我著的《装备论》一书出版之后两年,我的新作《军事技术论》又与大家见面了。一方面,军事装备与军事技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都是探讨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因而有人称二者为姊妹篇。承蒙读者的厚爱,《装备论》已经第二次印刷了,但愿《军事技术论》也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在装备领域中,基本理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本人所做的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在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同样得到了许多领导和好友的支持。军事科学院原军制研究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雷渊深少将,总装备部武器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游光荣研究员,以及军事科学出版社总编麻光武、原社长刘义昌等同志,为本书的撰写、修改、编辑、出版给予了一如既往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在此,本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为我撰写这本书给予了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儿子康凯及其朋友们还承担了书稿的全部录入工作。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