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

2010-04-0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1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1001674006 ·条形码:1001674006 ·ISSN:1001674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 去商家看看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 去商家看看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1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1001674006
·条形码:1001674006
·ISSN:100167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内容简介:在材料问题上,技术性的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是如此。但建筑师在决定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时,则必然涉及观念层面。这提示我们,讨论材料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多个角度来入手。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于把材料作为一个实现空间或是形式的工具性实体,而鲜有对它自身所具备的潜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关于材料的研究中,更习惯专注于具体的性能与构造,而对于它们与建筑效能间的互动关系则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材料研究与设计的分离。鉴于这种情况,《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选择侧重从观念层面来展开对于材料的讨论。
编辑推荐 《建筑师(2009年第3期)(总第139期)》主要内容有: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材料问题的观念性层面初探、两次死亡之间——关于一项改扩建建筑的分析、灾后住宅重建设计探讨——以阿坝震后住宅建设为例。
目录
“材料与观念”研究专辑
材料的“本性”与“真实性”——材料问题的观念性层面初探
阅读物质性的三个“当代”切面
工作中的材料,或,建筑呈现着材料所承担的工作
冷与热,干与湿:彼得·卒姆托作品中“材料的环围属性”
材料观念离我们有多远
初析《营造法式》的装饰——材料观
主体的挺立——以“材料/做法”为阶梯的建筑构造教学理路之研究
两次死亡之间——关于一项改扩建建筑的分析
材料笔迹:对七桥瓮木构亭设计的思考
“材料·观念”研讨会
5·1 2地震灾区重建住宅研究
灾后住宅重建设计探讨——以阿坝州震后住宅建设为例
面对灾难——赈灾临时庇护所建筑概念探讨和模型制作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营造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纪事
北窗杂记(一-三)
信息视窗
……
序言 在材料问题上,技术性的研究是重要的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是如此。但建筑师在决定如何应用这些技术时,则必然涉及观念层面。这提示我们,讨论材料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多个角度来入手。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更习惯于把材料作为一个实现空间或是形式的工具性实体,而鲜有对它自身所具备的潜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关于材料的研究中,更习惯专注于具体的性能与构造,而对于它们与建筑效能间的互动关系则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材料研究与设计的分离。鉴于这种情况,本期专辑选择侧重从观念层面来展开对于材料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强调所谓的“观念”,并非一定是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讨论建筑问题,而只是希望与通常的技术性、操作性的讨论拉开一定距离,目的在于让思考侧身其中,在材料作为一个技术客体与建筑师的设计之间架起桥梁,并且重新赋予材料问题以价值内涵。因此这样的讨论,不是说要否定对于材料问题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态度,而是希望让它暂时与太物质性的、太具体的东西相对分开,从而能够重新唤起材料之于建筑学的意义,及其背后潜在的但却是必然的对于价值问题的关注,——虽然它们久已湮灭于知识的专业化。但也正是因为它们的(被)湮灭,这种唤醒便尤为必要。
文摘 插图:


二、材料的本性由人工来揭示
1 维特鲁威——人力之于材料本性的不可分离
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几乎没有所谓的关于材料的“理论”或是思辨,而只是记述了有关材料制作和使用的一些经验性和技术性的要素,却没有触及到前述关于本性这个真正困难的问题。不过,在第二书对于砖、砂、石、木等具体材料进行论述前,他还是简要地提及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只是并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论述,而只是说泰勒斯,赫拉克勒斯、德谟克里特,毕达哥拉斯等在“事物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ings)”这一问题上观点各不相同。
维特鲁威首先便区分了材料的基本属性和次要属性。在这一点上,他显然深受卢克来修(Lucretius)的影响。卢克来修区分了基本的和次要的属性,他把自然界分成两个部分,即实体的(physical matter)和虚空的(vaculty),接下来卢克来修又论述了“事物的属性”(prope rties of things),并把属性与那些偶然表现出的特征相区分,认为前者是那些与事物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定义物之为物而非他物的本质属性。卢克来修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维特鲁威对于材料“本性”的认识,从而有了他关于材料第一、第二性的论述。
在这些关于材料的论述中,维特鲁威把制作的工艺以及制作的时机看作是与材料的性质不可分离的要素。即使在同一种材料中,不同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也导致不同的结果,材料的本性事实上恰恰部分地取决于其制作技术,而对于材料本性的认识也与对于材料制作技术的了解不可分离,事实上这种认识惟有经由一种人工手段方才能够获得。此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正是构成材料本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比如木材的砍伐时间,生长地点、季节气候等。因此,制作(工艺)无论是对于材料本性的达成还是人对材料本性的认识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自然材料为考察对象时,制作与工艺以及其他如气候条件等,只是作为偶然因素对材料的本性具有或是产生一种干扰作用,然而,对于那种纯粹的人工材料来说,此时,它的本性事实上根本就是由制作过程来决定的。如果说对于自然材料,本性是经由人力来“理解”的话,那么,对于人工(工业)材料,其本性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由人力来“创造”了。
归根结底,建筑中的材料都是经过处理的物质,而没有哪种纯粹天然的物质。因此,对于材料本性的认识便成为一种手工的或者至少是某种身体性的知觉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