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7627891 ·条形码:978780762789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
|
 |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7627891
·条形码:97878076278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
目录 前言
序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第一辑 政治和存在主义
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往事和争议:《艾克曼在耶路撒冷》
抗恶的防线:阿伦特论“思想”和“判断”
公民政治和文学的阿伦特
公共视野中的“革命”和“政治自由”
站在极权道德废墟上的雅斯贝尔斯
世界公民和理性破碎的世界:雅斯贝尔斯的普世主义信念
存在主义在美国
干净的手和肮脏的手:存在主义政治的分歧
悲剧想象和公共政治
个人良知和公共政治:捷克现象学回顾
第二辑 记忆和见证
为黑夜作见证:维赛尔和他的《夜》
见证文学的道德意义:反叛和“后灾难”共同人性
“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
“罪人日记”的见证
公共传媒和创伤记忆
灾难见证和公民运动
我也会是艾克曼吗?电醒世界的社会心理实验
人性一文化一制度:文化决定论和纳粹极权
政治神学的教训:失节的施米特
施米特现象和右翼批判理论:《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想中的施米特》
“施米特热”和国家主义
……
文摘 第一辑 政治和存在主义
以骄傲的反抗积极生活:阿伦特和存在主义
20世纪40年代,纽约知识分子中有人把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叫做“魏玛共和国的怪女子”(Weimar Republic flapper)。40年代末任《党人评论》(Partisan Review)副主编的贝瑞特(W. Barrett)在回忆中说,他先是听戴尔默·舒瓦兹(Delmore Schwartz,当时《党人评论》的一位编委,纽约作家)这么叫阿伦特,“以后我一看到阿伦特,就一定会想到有人这么叫她。阿伦特严肃而智慧的面孔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个漂亮年轻少女的影子。20年代女子犯禁的事她全做过:当众抽烟、私通、迷惑男人,还包括在大学里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冒险的活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阿伦特1941年移居美国,但在许多认识她的纽约知识分子看来,她仍然像是一个外国人,一个饱经纳粹苦难,带着明显魏玛共和国气质的德国犹太人。
在二战前的欧洲,德国犹太人是所有犹太人中最能与欧洲文化同化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受过很好的教育,事业成功,极有造诣和成就。德国犹太人把自己看作是“好欧洲人”,而不只是犹太人,他们有不少成为德国高等文化中的佼佼者。阿伦特于1928年22岁时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因希特勒迫害犹太人而从德国逃到法国,从此在巴黎的贫民区成为“没有国度的人”。1940年希特勒进犯法国,阿伦特于1941年移居美国,十年后成为美国公民。在美国的一些犹太区里,像阿伦特这样的犹太人是不被一般犹太人当作“自己人”的。
贝瑞特回忆道,“阿伦特带有德国犹太人的自豪,简直是非常德国化的德国犹太人。这使她自然显出一种高傲。……她曾跟我说,法国犹太人真叫她吃惊,他们的素质比德国犹太人差多了,‘简直不能相比。’法国犹太人游离在法国生活之外,而在阿伦特长大的魏玛共和国,犹太人与非犹太人至少在知识圈里已经完全同化了。”阿伦特对德国犹太人的遭遇一直带有难以解答的困惑,“对这场灾难,阿伦特无法看成是历史必然或在所难免。她说,‘历史中的许多事情,你都会觉得必然是要发生的。但这件事我仍然觉得是不应当发生的。’不要忘记,这句话是出自一位对极权起源作过长时间深入思考的学者之口。”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居然在短短数年中蜕变为纳粹极权,它给阿伦特带来持久的震撼,深刻地影响了她此后一生的政治思考。
阿伦特能对贝瑞特表露她的德国犹太人心结,是因为他们很熟。当时,阿伦特应《党人评论》之邀,写作《什么是存在哲学》一文,因英语表达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