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我的前半生

2010-04-04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页码:594 页 ·出版日期:1964年03月 ·ISBN:750140061X ·条形码:9787501400614 ·版本:第20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我的前半生 去商家看看
我的前半生 去商家看看

 我的前半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页码:594 页
·出版日期:1964年03月
·ISBN:750140061X
·条形码:9787501400614
·版本:第20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溥仪三度当皇帝,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其改造过程则折射出国家进步的曙光。溥仪晚年的愿望,是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因过早去世而未成。假设他能活到改革开放后,再下笔写下新感受,我想这本《我的前半生》更有教育意义。
依照封建传位规则,当初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1908年秋,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此人的祖父是咸丰帝的六弟奕訢。奕訢当初曾协助发动过北京政变并造成“垂帘听政”。可“老佛爷”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其原因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另外,溥仪的祖母是慈禧的亲妹妹,母亲又是慈禧头号亲信荣禄之女。当时,溥伟守在宫外,满以为肯定轮到自己,一见溥仪被抱进去,竟气得大骂了半晌。对此“咆哮宫门”的不赦大罪,慈禧看在他祖父的面子上才隐忍不问。11月中旬,光绪、慈禧奇怪地在两天间双双死去,只好由新太后、光绪的妻子隆裕和自己的小叔子载沣一同扶持溥仪登基。
  溥仪作为清朝第十二代皇帝,三岁时首次当皇帝时国运已气数将尽。他登基时由任摄政王的父亲抱上殿,鼓乐轰鸣、百官跪拜时,他被吓得大哭。其父怎样哄也不灵,只好拿来玩具说:“快了!快了!快要完了!”不少大臣私下说这话不吉利。果然,不出三年,1912年初,清廷面对辛亥革命的风暴,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其实是他伯母)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
  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在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不过,这与抗日斗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完全是罪有应得。
  由帝王变为公民,晚年曾想写《我的后半生》可惜未成。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了八十年代,溥仪又成为影视作品中的要角。国内创作的片子客观地描述了他由幼稚少年受封建思想毒化,后来又在帝国主义分子庄士敦和土肥原之流诱惑下走上叛国之路,解放后又如何改造成一个对人民有益的公民。西方人主创和拍摄的片子,却宣扬溥仪一向善良,人性不可改变,而“洋师傅”庄士敦则被描绘成传播了西方文明和鼓励个性发展的天使般人物。至于溥仪投靠日本充当伪满傀儡皇帝,片中推诿为环境使然,他本人只是受害者。抛开不同国度的价值观不谈,仅从客观历史而论这也有悖于真实。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 3岁登上了清王朝 第十代皇帝暨中国末代皇帝的宝座,年号"宣 统"。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名普通公民。
媒体推荐 序 爱新觉罗·溥杰
《我的前半生》到一九八七年已经发行了一百六十余万册,出版也已经二十三年了。现在的读者距离此书所写的年代已经越来越远,中年以下的读者大都不熟悉那个年代。出版社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书中的内容,请李文达同志又做了一些必要的注释,以重新付梓。我认为这种着眼点很好,所以也附骥濡笔写了这篇序。
最近,听说有一些人对此书成书有一些议论。我认为,只要把此书成书的过程和尔后溥仪与文达同志真诚合作的经过,加以说明,那些议论是可以消除的。
过去我也曾为《前半生》写过一篇所谓的序,说明它是供抚顺战犯管理所所方研究参考的。那篇《前半生》,并非现在读者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那篇《前半生》,是溥仪和我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经过认罪阶段,努力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各自写出了一些东西之后,所方对我们的学习改造,尤其是对溥仪的特殊经历和他那几年以来的思想变化颇为重视,让我帮他去写的。其中最大部分是由他口述,由我执笔每天挤出时间去做的。大致是,从他的家世、出身到他当上末代皇帝,以及到一九五七年为止的一切思想变化过程。那篇东西我记得大约有四十多万字。因为那篇东西只是由亲身经历的一些素材积累而成,充其量不过是一篇自己检查过去的杂记账而已,根本是不能成其为什么书的。
现在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我的前半生》,其实并不是我们合作的那一本,而是由李文达同志以它做蓝本,经过去粗取精和广征博引之后,在一九六四年三月才真正印成书。
对于李文达同志的忘我努力,我大哥溥仪非常感激,曾写了一首诗:
四载精勤如一日,挥毫助我书完成。
为党事业为人民,认罪立功写新生。
我觉得这首诗就是对这本书的由衷评价,也是说党的改造政策是怎样一步一步前拉后推,使他这一滴早就应当被瞳瞳太阳晒干的污泥浊水,不但没有被晒干,而且也成了十亿人民大海洋的一部分了。
拉杂述怀,醉用为序罢。
编辑推荐 爱新觉罗·溥仪,大清帝国最后一个皇帝,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可谓是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阶段。他的一生是很传奇的,任何一个想要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以通过这本书更透彻的来透视着一个世纪的历史。
目录
序 溥 杰
《我的前半生》是怎样问世的(代序) 凌 云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
二 外祖父荣禄
三 慈禧太后的决定
……
文摘 书摘
我做皇帝、我父亲做摄政王的这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那是我刚在毓庆宫读书不久,他第一次照章来查看功课的时候。有个太监进来禀报说:“王爷来了。”老师立刻紧张起来,赶忙把书桌整理一下,并且把见王爷时该做什么,指点了给我,然后告诉我站立等候。过了一会,一个头戴花翎、嘴上没胡须的陌生人出现在书房门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这就是我的父亲。我按家礼给他请了安,然后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书按老师的指示念起来: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来了。幸好我的父亲原来比我还慌张,他连忙点头,声音含混地说:
“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书吧!”说完,又点了一阵头,然后站起来走了。他在我这里一共呆了不过两分钟。
从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不像老师,他没胡子,脸上没皱纹,他脑后的花翎子总是跳动。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呆的时间也都不过两分钟。我又知道了他说话有点结巴,明白了他的花翎子之所以跳动,是由于他一说话就点头。他说话很少,除了几个“好,好,好”以外,别的话也很难听清楚。
我的弟弟曾听母亲说过,辛亥那年父亲辞了摄政王位,从宫里一回来便对母亲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亲被他那副轻松神气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告诫弟弟:“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满族语父亲)那样!”这段故事和父亲自书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虽都不足以证明什么真正的“退隐”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那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失败的三年。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这场兄弟会见是没有的。摄政王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详情无从得知,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奕勖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了张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
有位在内务府干过差使的“遗少”给我说过,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康熙的办法是把鳌拜召来,赐给他一个座位,那座位是一个只有三条好腿的椅子,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闪了一下,因此
……
热点排行